韓孝順 釧順民 王國富
(隆陽區板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保山 678000)
我國是水稻種植大國,具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水稻種植面積居世界前列,但受小農經濟影響,我國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推廣普及先進的水稻種植管理技術十分重要。水稻是高度講究精耕細作的作物,種植全過程的田間管理對水稻的生產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分蘗期的管理對水稻豐產至關重要[1]。
分蘗期是指水稻從栽秧到幼穗分化前的時期,不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栽培條件下水稻的分蘗期長短不同,一般為40 ~50 d,但無論什么品種,水稻分蘗期都是確定水稻有效分蘗的關鍵期,只有有效分蘗才能保障水稻的產量。要想水稻種植獲得高產,必須加強分蘗期的管理。水稻分蘗期主要管理目標是促進水稻發根、早分蘗、多分蘗,增加有效穗數,防止僵苗,為水稻豐產打下良好基礎。
水稻分蘗期的田間管理工作應根據水稻具體的生長情況進行,應堅持因地制宜、因品種制宜原則,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1 科學灌水 水稻分蘗期應善用水來調節水稻的生長發育情況。秧苗剛移栽時,根部受傷,吸水能力減弱,但葉面蒸騰作用沒有減弱,應及時澆水,且注意澆水量,水過少不能滿足秧苗需求,過多則會造成根部缺氧導致秧苗死亡。在水稻移栽后應保持田間水位3 ~4 cm,使得田間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保溫保濕環境,促使新根萌發,迅速返青。秧苗進入分蘗期,應該淺水灌溉,一般保持水位在2 ~3 cm 即可,既能滿足秧苗葉面蒸騰、吸收和代謝需要,又能讓根部和秧田接受到光照,以提升水溫,促進秧苗根部分蘗,利于蘗芽萌發、葉稍縮短,讓秧苗及早抽穗,縮短分蘗期。水稻分蘗后,要適當控制分蘗數,如果以每667 m2秧苗2.0 ~2.5 萬叢計算,每667 m2總蘗數應控制在40 ~50 萬個左右。控蘗主要是通過水肥管理實現的,一方面,前期施促分蘗肥,中期控肥,后期施追肥,讓無效蘗無法正常生長;另一方面,當水稻分蘗達到預計要求的分蘗數量時,要及時排水曬田。曬田能起到先抑后促的作用,能促進水稻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促進穗大粒多,也能促進土壤環境更新,激發微生物活動,鞏固有效分蘗,提高分蘗的抽穗率,同時提高水稻抗性,減少病蟲害。曬田要采取膠泥田、低洼田、過肥田重曬,沙質田、瘦田輕曬的原則,一般曬至田面開小裂、腳踩不下陷,葉色褪淡,葉片直立為止[2-3]。
2.2 科學施肥 肥水管理在水稻分蘗期是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秧苗移栽后7 ~10 d 要及時施分蘗肥,促進根部生長、出葉、早分蘗、長壯蘗。分蘗肥一般分2 次施,第1 次在移栽后7 ~10 d施,一般每667 m2施用6 ~8 kg 尿素或者20 kg 碳銨,施肥應該掌握肥田少施、瘦田多施的原則。施肥不可漫灌,要看苗施肥,第1 次先施80%,剩下的20%看田間長勢,長勢好的地方少施,長勢差的地方多施,如果長勢不足,可在第1 次施用分蘗肥料后5 ~7 d 補施。往年易發生紋枯病、胡麻葉斑病的田塊,施速效肥的同時可增施氮磷鉀肥。分蘗末期,如果秧苗長勢不好,發黃、群體數量少,每667 m2可增施5 ~10 kg的碳銨,促進其生長。分蘗期施肥要均勻撒施,保持淺水層。施肥后保持水層,不能排水,自然干后再灌水。
2.3 中耕除草 我國的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在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地形氣候差異較大,品種不同,種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西南地區的水稻種植受限于地形氣候,機械化程度低,中耕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整個水稻生長周期進行2 ~3 次,效率較低;一些平原地區采用了機械化除草方式,但大多數水稻種植會選用新型化學試劑除草或物理除草。化學試劑除草主要選用對環境污染少、生態環保、對秧苗和土壤傷害較小的除草劑,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 ~15 d 施用,秧苗返青后,結合分蘗肥一次性施用除草劑,提高除草質量[4]。
2.4 預防僵苗 水稻僵苗是常見的現象,僵苗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很長時間不返青或者返青后遲遲不分蘗,生長停滯甚至萎縮。水稻僵苗有三種類型:①冷害型,大多發生在低洼處的冷浸田,由水溫、土溫低或者秧苗移栽過早造成;②中毒型,主要由土壤缺氧造成,土壤中有未腐熟的有機質,積累的毒素多,抑制水稻根部呼吸和營養的吸收,主要發生在學校、村莊、化工廠附近被污染的田塊;③缺素型,過早過多施氮肥,稻田本身又缺少磷、鉀、鋅等元素,造成僵苗。
預防僵苗,要多種手段并用,以降低僵苗的發生率。田塊要深翻、曬透,曬10 d 以上;移栽要適時,選擇健壯的秧苗;往年易發生僵苗的田塊,可消毒后再放水栽秧,增施磷、鉀、鋅肥;已經僵苗的田塊,應立即排水,降水位,增強水稻根部呼吸,增施磷、鉀、鋅肥,或者噴灑適量的植物生長劑;污染嚴重的田塊,不適宜再種植水稻,可選擇其他抗性強的作物種植,如果污染不嚴重,每667 m2可撒施20 kg 過磷酸鈣、2 kg 磷酸二氫鉀、2 kg 硫酸鋅的混合料,改善土壤條件[5]。
2.5 病蟲害防治 水稻是易受病蟲害影響的作物,分蘗期預防病蟲害是田間管理不可忽視的工作。西南地區,水稻分蘗期一般在6-7 月,6 月下旬到7 月初要高度重視稻瘟、葉瘟、條紋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白葉枯病等病害,也要注意預防螟蟲、稻薊馬,中、晚稻分蘗期還要注意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蟲害,做好提前預測和防治工作。水稻分蘗期病蟲害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遵循生態、環保、高效原則,盡可能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試劑的應用必須經過科學計算,例如,防治葉瘟,在葉瘟發病初期,每667 m2可以用75%三環唑30 g 或40%富士一號乳油100 mL,加水30 kg均勻噴霧;防治水稻螟蟲,一般每667 m2用三唑磷乳油100 mL,兌水30 kg 噴霧;防治稻飛虱,每667 m2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 或敵敵畏100 mL 兌水30 kg 噴霧防治。
我國是水稻種植大國,稻米是人們喜愛的主食。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是當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點項目。水稻分蘗期在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十分關鍵,加強田間管理非常必要。水稻分蘗期,種植人員應做好科學的肥水管理工作,注重中耕除草,預防僵苗,做好病蟲害預測、防治工作,保證水稻盡早分蘗、多分有效蘗、盡早抽穗,為水稻高產優質打下良好基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