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天津農學院,天津 300384)
細菌性敗血癥是魚類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又被稱為細菌性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等。該病具備極強的傳染性,可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爆發,并在較長的時間內流行,能威脅絕大多數品種的養殖魚類,在死亡率排名中,該病位居第一[1]。據資料顯示,當養殖魚類患有此病后,如果未能及時發現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方式,則從出現癥狀到死亡只需3 ~5 d,因此養殖人員需對此予以重視。
1.1 主要癥狀 細菌性敗血癥魚病的主要癥狀按照患病時期可總結為以下幾點。①患病初期。病魚的口腔、頭部、胸腹部、眼眶、鰓蓋表皮及鰭條基部均會大量充血,使人一眼觀之即會感到“魚體表面泛紅”。仔細觀察鰓絲處,會發現明顯的潰瘍、充血癥狀。此外,病魚的肛門處出現紅腫癥狀,伴有液體流出。②患病中期。經過1 ~2 d 后,迅速從初期發展至中期。此時,病變在病魚全身均會出現,病魚在水中的行為會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或是游動極其遲緩,或是周期性的“瘋狂游動”[2]。③患病后期。再次經過1 ~3 d 后,病魚會直接死亡。此時,將死魚的腹腔切開,可發現淤積大量的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膽囊等臟器異常腫大。綜合而言,當養殖魚類患細菌性敗血癥后,癥狀十分明顯且發展速度極快,可危害鯽魚、團頭魴、鳊魚、黃鱔、鱖魚及鯉魚等多個品種。
1.2 病原與流行情況 細菌性敗血癥的主要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河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該病的流行時間跨度極大,每年的3—11 月均能發現活躍的病菌;每年的5—9 月,我國南方大部分魚類養殖基地會集中爆發。該病病原的適宜存活溫度為9℃~36℃,過涼或過熱的環境均不利于其生長。
1.3 誘發原因 若要針對細菌性敗血癥魚病進行治療或指定綜合防治方案,則需深入了解誘發該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已確認的誘發原因可分為5 類。①水體環境較差。部分養殖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未曾嚴謹計算水體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盲目加大養殖密度,導致水質惡化,滋生多種病菌、寄生蟲。②投喂方式不科學,導致養殖魚類營養失衡。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一些養殖戶只使用飼料或添加過量激素,長此以往,魚群體內的氨基酸平衡被破壞,加之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導致魚類機體抵抗力大幅度下降。如果投喂的飼料中攜帶病原體,則會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魚病。③濫用抗生素藥物。一些養殖戶為了避免魚群感染傳染病,在日常投喂時,會頻繁地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藥物,長此以往嚴重破壞水體的各項平衡,易導致養殖區成為“病區”。此外,部分養殖人員缺乏藥物投放的基本知識,往往在上一輪次的藥物未完全消耗的情況下,投入新一輪藥物,使得藥物之間出現多種反應,長期生活在此種水體中的魚群,一旦遭遇現有藥物無法抑制的病菌,則會誘發包含細菌性敗血癥在內的多種魚病[3]。④資料顯示,通過近親繁育的魚種,其免疫功能普遍較低,染病概率相對正常繁育的魚種大幅增加。當水體中出現嗜水氣單胞菌、河弧菌時,幾乎無法幸免。⑤魚類養殖整體管理水平較低。據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統計數據,由于養殖人員缺乏防范意識,管理質量較低而導致的流行性發病率占總發病率的20.00%以上。例如,發病池水濫排、病死魚隨意丟棄、捕撈魚的網具等長期不消毒等,均會使病菌留存。
2.1 有效治療方式 患有細菌性敗血癥的魚病在極短時間內,全身各處均會出現病變。目前,有效治療方式為:藥物內服與“外敷”同時進行。考慮到經濟因素,可用于內服且性價比較高的藥物為魚康達、魚血寧,在每公斤的魚飼料中,加入約20 g 的藥物,混合均勻后撒入水體內,連續投喂1 個療程(約7 d 左右),可明顯見到病魚的癥狀得到抑制并逐漸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完成伴藥飼料投放后,應促使魚群在50 ~60 min 內全部吃完,否則會影響治療成效。此外,發現魚類出現細菌性敗血癥的當天,應按照養殖水體的體積,以5 g/m3的劑量標準向其中投入晶體敵百蟲藥劑,同時以0.7 g/m3的標準向其中投入硫酸銅藥劑,主要用于滅殺寄生蟲。與治療其他魚病不同的是,治療細菌性敗血癥時,需使用多種藥物,因此在病發后第2 d 及第3 d,應停止使用晶體敵百蟲和硫酸銅,改為按照0.5 g/m3的標準,向水體中投放強氯精,可用于投放的藥物還有氯王、水體消毒靈等,按照0.3 g/m3的標準投放。如果采用溴氯海因或“90”消毒劑,則應分別按照0.15 g/m3及1.2 ~1.5 g/m3的標準投放相應的藥劑。如果養殖水體具有細菌性敗血癥爆發史,且使用過上述外用藥物,為對抗病原的耐藥性,則可采用如下方式:按照每1 mL/30 m3的標準,在第1 d 內,向水體中投放硫酸銅溶液;第2 d,使用含氯試劑,對水體進行全面潑灑,可達到良好防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水體中同時養殖螃蟹、蝦、鱖魚等,則該方法不適用。投放藥物后,如果出現降雨天氣,或因水質變化導致魚類浮頭,則應向水體中增加氧氣含量。夏季高溫期,應選擇晴天下午15:00、天氣轉涼之際潑灑藥物,否則無法達到滅殺病原、治療敗血癥的目的[4]。
2.2 綜合防治方法 當發現養殖魚類出現細菌性敗血癥后,任何治療措施的目的均應為“止損”,相對于“治療”,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制定綜合防治方案。①定期對魚塘進行清塘及消毒處理,避免池底過量堆積淤泥。②向魚塘中投放魚種10 d 前,應按照(池塘深度為10 cm)80 ~100 kg/hm2的標準,向池中潑灑生石灰,實現全面殺菌。③嚴禁近親繁殖。④魚種投放當天(投放前),應在水池中加入5.00%濃度的食鹽水,將魚種放入其中,浸泡20 min,完成對其表面病原體的滅殺后,方可投入魚塘。⑤有效控制養殖密度,不同魚種的搭配比例應根據養殖地的自然環境、養殖人員的綜合能力而定。⑥定期消毒及養護水體,每間隔一段時間后,養殖人員需向魚塘中注入充足的生石灰,并向其中加入新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使用增氧機,保證魚塘內氧氣含量充足。⑦采用科學的投喂方式。飼料投喂應分多次進行,以幫助魚類養成“少食多餐”的習慣。在考慮經濟因素的同時,還應盡量使用天然飼料,降低人工合成飼料的占比。如果魚類能吃飽、吃好、具備充足的抵抗力,則患有細菌性敗血癥的概率會明顯降低[5]。⑧每年的5—9 月,養殖人員應定期向水體中投放含氯制劑藥物,以滅殺可能存在的病原,保證魚類健康生長。
導致養殖魚類患有細菌性敗血癥的原因較多,除了防范不當和外來病原體入侵外,養殖環境(水體)惡劣、投喂方式錯誤導致的營養失衡、濫用抗菌藥、近親繁育等均會導致該病的爆發。因此,對于養殖人員而言,要做好針對該病的綜合防治工作,以降低魚類發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