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元香
(泰安市泰山區農業農村局,山東泰安 271000)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居住、生產勞作、社會交際需求為基本要求,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及村容村貌改進提升為主攻方向,協調各方面力量,整合可調動資源,落實可實施方案,對該區域在過去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公共服務設施、生產生活設施等基礎設施按照村居規劃管理要求實施的系統整治,是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要求;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三部分重點關注鄉村建設的推進,對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提出了指導意見;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2]。“十四五”時期“三農”要看到明顯變化,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干的事很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第一仗,要讓鄉村面貌再有個大變化,就要在原來“三年行動”取得明顯效果的基礎上,繼續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改善村容村貌,進而建設宜居的美麗鄉村。
2.1 農村廁所革命完成不夠徹底 一是缺乏整體規劃,關聯設施建設滯后,廁所改造后污水管網、自來水供應等配套設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廁效果。二是農村廁所改造后,運行成本高,很大程度上影響大面積改造和推廣使用。三是只重視前期建設,輕后期運行管理和后續糞尿無害化處理。有的地方改廁只管建、不管排;有的糞污未經無害化技術處理,就直接排放至農田;有的直接將糞污排至溝渠河道,未意識到糞污亂排亂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有的村莊雖已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但改而未用,旱廁仍在使用,達不到無害化處理效果。
2.2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仍有欠賬 一是處理設施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集體經濟發達的農村集中連片整治區,絕大多數村莊沒有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3]。二是技術方案選擇不當。由于對農村環境情況考察不足及資金有限等原因,個別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存在技術方案選擇失當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工藝簡單、污水處理質量不高,甚至在處理過程產生新的污染源;技術過新,穩定性差,運營成本高,管理技術要求高,導致無法長期穩定運行;設計規模與實際處理量不匹配,造成資金浪費,影響處理效果。三是管網覆蓋面不夠。污水收集管網配套不到位的情況在農村普遍存在,進而影響了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有些地區政府為農村建設了覆蓋面較廣的管網,但對農戶宣傳和引導不足,支管入戶比例較低。四是設施運行管理水平低。目前,大多數農村存在缺人才短資金乏技術、“重建設、輕管理”,有效評價和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等運營管理機制問題。
2.3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不濃 一是分類意識不強,垃圾混合投放。農村居民大多對生活垃圾分類存放沒有形成習慣[4],缺乏農村生活垃圾類別和常識,有的居民為了投放方便,把生產生活產生的各種垃圾廢棄物統統投放至公共垃圾桶中,給后續垃圾分類處理造成了困難。二是多數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缺少專門用于垃圾收集、分類處理和運輸的網點和相關設施。三是處理方式單一,基礎設施不全。目前,雖然有的地區已經以村為單位建立起垃圾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站點,通過堆肥、發酵等技術手段實現無害化利用,但這種較先進的處理模式的推廣普及程度仍不夠。
2.4 農村容貌整潔面臨挑戰 一是經過三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農村“臟亂差”現象明顯改觀,群眾衛生習慣明顯改變,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邊整治邊反彈現象。主要體現在一些落后村莊,“三大堆”(垃圾堆、柴草堆、糞堆)問題嚴重;木塊、石料等建筑垃圾和廢舊家具、衣物隨地堆砌、堆放;村內房前屋后,道路及兩側邊溝、綠化帶雜草清理不及時;道路兩側邊溝內的農作物秸稈廢棄物堆積嚴重,農村轄區內電線、通信和有線電視等亂拉亂接現象突出,這些均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5]。二是農村房屋布局規劃滯后。隨著農業農村發展,經濟發展好的村莊統一蓋起了2 層小樓,而經濟發展不好的村莊,部分村民仍停留在早年修建的土房木屋。目前,農村地區房屋建設存在盲目性、自發性和無序性,缺少村級規劃,導致居住區房屋布局雜亂,缺乏美感。
2.5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有不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應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相協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加,但仍存在側重于鄉村道路、農村電信和農村電網等生產、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對人文基礎設施投入少的現象,農村文體場館、休閑娛樂場所等基礎設施不足,導致農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不足。
3.1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全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指導,貫徹于流程中的各個環節,扎實推進,持續改善。
3.2 立足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 注重規劃先行,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從實際出發,兼顧實用性與前瞻性,注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留存,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合理分階段規劃建設進度,在村莊布局規劃過程中注意城鄉一體布局。堅持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針對農村人居建設不同階段的痛點和要點問題,分別制定對應解決方案,劃分階段性工作任務。學習而不照搬城市建設模式,根據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分重點、分區域、分方面推進,做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
3.3 堅持政府引導,發揮農民作用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村居民形成合力,要加強引導宣傳,充分發揮農村居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人公作用。政府應做好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完善規劃方案、試點示范,幫助農村農戶解決人居環境治理中遇到的重點難題。加強政策宣傳,廣泛發動群眾,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在農村居民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提升,進而推動他們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提高農村居民的自主性,鼓勵他們從做好自家庭院清掃和衛生保持開始,自覺提升村容、村居的整潔度、美觀度。
3.4 堅持量力而行,整合資金項目 建立健全政府、集體和社會資本多元加入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手段,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環境整治;充分利用政府財政資金攻克人居環境整治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任務。此外,要改變以往的支持方式,整合涉農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切實將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危房等相關資金有機結合,做到錢往一處投,勁往一處使,共同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3.5 堅持統籌推進,強化政府服務 要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權限,細化責任分工,避免職能混亂;建立部門議事協調機制,強化協調配合,匯聚整治合力;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部門考核機制,完善考核體系,每年根據任務進行年度考核,進一步壓實部門責任。
3.6 堅持創新引領,強化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技術路徑和思路還未完全脫離城市化、工業化思路,造成大多技術裝備在農村“水土不服”,對此,應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推動生態、材料、數字技術等多學科聯合攻關,利用3S 和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新方案、新技術。
3.7 堅持久久為功,做到善作善成 要積極建章立制,完善保障措施,鞏固成果。政府部門應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管理辦法,明確鄉鎮、村居和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引導村居建立鄉規民約,推動長效管護;提高管理能力,建立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穩扎穩打,不斷促進農村人居環境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