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義
(康平縣自然資源保護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沈陽 110500)
稻田漁業養殖摒棄了傳統單一化水稻種植方法,合理運用“立體化”養殖方式,同時培育水產品,如魚、蝦、蟹等,使稻田內部的水資源、草蟲資源和其他物質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其中,稻是主體,可為魚蝦提供浮游生物和雜草,而魚蝦則可捕食稻田害蟲,促進土壤養分轉化和水體流動,其糞便還可為稻田提供營養物質,稻田漁業的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1.1 稻田漁業對水稻生長性狀的影響 為研究稻田漁業對水稻生長性狀的影響,采用地質條件、自然環境、生長環境均相同的2 塊稻田,作分析對比試驗,將水稻分蘗、孕穗和抽穗期間的株高做詳細記錄。研究發現,漁業稻田的3 個相關參數分別比對照田高了1.1 cm、10.8 cm、11.2 cm,原因在于魚蝦類的活動能有效起到增溫、增氧和松土的效果,可增加水稻根部的活力和吸附能力,從而促使水稻株高加長、顆粒多、稻谷飽滿,提高了產量。稻田魚蝦類可促進水稻分蘗,通過對比,試驗田比對照田分蘗率增加7%左右,成穗率提高4.6%~5.2%,千粒質量提高0.4 g 左右。
1.2 稻田漁業對水體性狀的影響 水溫是稻田漁業的重要環境參數之一[1]。水的溫度與魚蝦的生長速度、水稻的生長期長度、餌料轉化效率有密切關系,對比試驗得出,漁業稻田的溶氧量要比對照田高,而溶氧量的提高有利于魚蝦的生長,不僅能改善土壤透氣度,還能有效促進根系生長和發育。漁業稻田的溶氧量為5.57 mg/L,與對照田相比增加了2.07 mg/L,這是因為魚蝦的活動可有效增加田間水體的上下對流,從而提高田間水溫。從水質方面來講,漁業稻田的水鹽度均不高于0.2%,水溶性氮、磷、鉀含量均高于對照田。
1.3 稻田漁業對培肥能力的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土壤的營養元素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這是由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和成分、營養元素的自身特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稻田養殖魚蝦時,誘餌的殘留和魚蝦的糞便能為水稻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同時可增加稻田土壤的養分含量,適當增強土壤肥力。魚蝦游動和翻身時,可打破土壤膠泥層的固封,擴大土壤孔隙度,促使營養物質更好地滲入稻田深部。試驗得出,試驗田的有機質含量比對照田高出0.4 倍,全氮量增加50.0%,速效鉀增加60.0%,土壤總孔隙度增加15.0%,明顯改善了土壤肥力。
1.4 稻田漁業對病蟲草害的影響 傳統稻田種植中,紋枯病是常見的水稻病害,防病害措施基本以人工消除和化學防治為主,但隨著水稻田規模越來越大,人工成本和化學防治成本不斷加大,影響了稻田總利潤[2]。試驗得出,魚蝦類生物能有效減少紋枯病的發生概率,其原理是魚蝦在吞食過程中,能有效食用水體中的菌核和菌絲,從而減少病害發生概率。紋枯病發生初期,多從水稻葉稍開始腐爛,而魚蝦的爭食可清除腐爛的葉梢,隔斷病原,延緩病情的蔓延和擴散。水稻常見的蟲害主要是飛虱和二化螟,對比試驗得出,實驗田的二化螟危害可減小33.0%~40.0%,飛虱密度降低33.6%~46.3%,這是因為魚蝦類游動能有效降低水稻上害蟲的攀附率,從而降低蟲害爆發率。水稻生長發育期間,草害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雜草大量滋生,則會擠占水稻的生長空間,稀釋土壤養分,嚴重時會造成水稻減產,且如果使用相應的化學除草劑,則不僅會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而且還會降低水稻質量,嚴重時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草魚在生長期間喜食稗草,在生長后期喜食水馬齒和莎草科等雜草,可有效降低雜草覆蓋率,對比試驗得出,魚類稻田相比對照田雜草覆蓋率明顯減少。
1.5 稻田漁業對稻田整體環境的影響 利用傳統化學除草和人工除草方式,會對大氣、土壤、水體產生污染,且在化學防治過程中,真正產生藥效的噴灑量僅占總施藥量的0.1%,其余物質均在噴灑過程中揮發到土壤和大氣中,或殘留于水稻植株中。此外,化肥的利用率不足50%,氮元素過剩會直接流入水體中,致使水體富營養化,且化肥中的重金屬物質還會造成土壤板結,土質惡化。而利用漁業養殖方法,則可通過生物鏈循環,增加水體中營養含量,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同時保證稻米品質,促進水稻和漁業的互惠共生,進而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3]。
稻田生態漁業對生態有著重要的保護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國稻田種植地區應積極宣傳、推廣并利用立體化生態漁業模式,建立健全相應的配套措施[4]。
2.1 漁業稻田的規劃與建設 首先,用于漁業養殖的稻田,應保證自然水源充足,水質清潔,6.8 ≤pH ≤8.2,土壤保水力強,培育面積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維持在0.02 ~0.2 hm2即可,如果是養殖成魚,則可擴大至0.33 ~0.66 hm2。其次,要將田埂高度加高至60 cm,寬40 cm,根據種植面積開挖“井”“目”“田”字形溝凼,保證溝凼面積占總面積的6.0%左右。最后,要在稻田的進水口處建立防逃設施,利用金屬絲和枝條圍欄,防止生物逃逸。
2.2 稻田漁業養殖種類 魚類養殖應盡量以草魚、鯉魚、羅非魚、鯽魚為主,這些種類的魚除草能力和除蟲效果較好。水稻插秧后第6 d 開始放養魚苗,如果是養殖3 ~5 cm 的魚種,放養數量應在1 000~1 300只/hm2;如果養殖8~15 cm的成魚,放養數量則應在500 ~800 只/hm2[5]。養殖中主養魚類應占養殖總量的90.0%,其他魚類占據10.0%,如果鯉魚為主養魚,鯉魚數量應占養殖總量的70.0%,鯽魚和草魚占30.0%左右即可。
2.3 漁業稻田的日常管理 養魚期間要格外注意稻田水溫,保證魚種水溫與田間水溫的差值不能高于3℃,如果不能滿足水溫要求,則可先將稻田水加入運魚器內來調節溫差。在日常管理中,養殖人員要加強巡視,觀測田埂高度防止塌陷,注意水位,要始終將水位維持在6 ~15 cm 深,防止魚苗被曬干,并實時監測水溫,夏季水溫維持在35℃以下,冬季維持在7℃以上即可。魚類快速生長期,對餌料的需求量將增大,如果天然餌料不夠,則可適當喂養人工餌料,每天8:00—9:00 或15:00—16:00 各投喂1 次,以此保證魚種所需營養,促進魚種的生長速度和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是當前我國養殖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發展生態漁業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深遠的影響。漁業稻田模式對水稻生長性狀、水田培肥能力、水體性狀、病蟲草害防治等均有重要影響,其不僅有效抑制了水體和大氣污染,還提高了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因此應大力宣傳和推廣生態漁業,建立相應的配套管理措施,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