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灼均
(東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東莞 523000)
鱖魚又被稱為桂花魚,屬于鮨科魚類,身體呈側扁樣,背部隆起,頭較尖。鱸魚是一種較為名貴的肉食性魚類,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且肉質較為鮮美[1]。近年來,這兩種魚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養殖規模日益龐大,由于他們的生活習性較為類似,且疾病防控和養殖方法有較多的共同點,因此綜合對兩者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1.1 錨頭鳋病 錨頭鳋病是一種寄生性甲殼動物病,通常會寄生于魚的眼部、頭部、口腔部等,肉眼能看到魚體表有一根根類似于針狀的蟲體。由于鱖魚、鱸魚對殺蟲劑較為敏感,因此在治療這一疾病時不能大量使用殺蟲劑,可在每667 m2水體水深1 m 處用25 ~35 mL 的蟲鳋凈,如果存在復發情況,可重復使用1 次。這樣不僅能將水體中的錨頭鳋殺滅干凈,而且不會對魚類造成傷害[2]。
1.2 斜管蟲病、車輪蟲病 這兩種病一般發生在池塘面積較小、養殖密度較高且水位較淺的區域中,如果水體過于清瘦或有機質過多也易發生此病,尤其是陰雨天氣更易出現這兩種疾病。種苗階段車輪蟲病的發生較為嚴重,危害較大,通過鏡檢會發現魚體體表寄生有大量蟲體,為有效預防這種疾病,則應科學管理水質,確保水質清新。如果遇陰雨天氣,則要及時采用對應的藥品對底質進行改良,促使池底有機物有效分解,且還要在雨后第1 d 和第3 d 運用消毒劑在全池潑灑消毒。
1.3 暴發性出血病 這種疾病一般發生于鱖魚身上,病原體為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一旦感染這種疾病,鱖魚會嘴張大、呼吸加深加快,且失去平衡,同時脾臟還會潰爛、腫大、充血等,鰓絲發白。在防治這種疾病時,要采用較為溫和的消毒劑,如復合碘溶液、漁豐碘等,對整個池塘消毒兩三次,還要定期改底調水,確保水體較為優良,同時在氣候變化較快或氣溫快速升高時,要及時進行預防,因為此時是暴發性出血病的高發期。此外,可在飼養餌料魚時加入一些大蒜素粉、杜原康等,以使餌料魚體質得到增強,避免出現餌料魚帶菌、帶毒的情況[3]。
1.4 鱖魚指環蟲病 鱖魚指環蟲病是較為普遍的病種,往往發生出血病時,鏡檢鱖魚鰓絲均有指環蟲寄生。感染這種病的鱖魚往往會體質消瘦,體色發黑,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首先,用20 g/m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魚15 ~20 min;其次,用鑫氯50 全池潑灑消毒,每隔15 d 消毒1 次;最后,在全池中潑灑指環蟲殺星,并于3 d 后使用二氧化氯進行消毒處理。
1.5 鱸魚潰瘍病 這種疾病的引起原因較多,可能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也可能是由諾卡氏或屈撓桿病菌引起,一旦感染這種疾病,鱸魚體表鱗片會脫落,且會出血發炎,肌肉也會出現腐爛的情況,甚至會顯露出鱸魚的骨骼。對這種疾病進行防治時,要注重保持水體的良好交換,且要科學設置網箱位置,換網時不能損傷魚體,同時確保投喂的飼料新鮮。在此過程中,要及時觀察鱸魚攝食量,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進行治療,必要時可用藥物治療。
1.6 鱸魚腸炎病 鱸魚感染這種病后會出現魚體發黑、腸壁充血變紅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現肛門、腹部腫脹的情況,流出黃色粘液。一般情況下,鱸魚腸炎病多在初秋和夏末時發生,持續的高溫天氣會導致鱸魚食欲不振,魚體體質變差,進而致使病原菌快速入侵。防治這種疾病有2 種途徑:一是,要確保投喂的飼料新鮮,必要時可在飼料中加入大蒜素粉和出血腸炎寧,喂藥3 ~5 d;二是,拌料時可定期使用乳酸菌發酵產品,以促進鱸魚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降低食欲不振的概率,同時還可對其腸道進行護理,使鱸魚的抗應激能力、抗病能力等得到提升,促使其更好地生長[3]。
鱖魚、鱸魚發病原因較多,不僅與魚類本身抵抗力有關,還與養殖方式及生活環境有關,要想更好地預防疾病,則應深入分析發病原因,從發病原因入手制定針對性措施。
2.1 水源和水質 鱖魚、鱸魚喜歡生活于水質清新的環境中,且對溶氧要求較高,在人工養殖過程中,要想滿足其需求,則應選擇在湖泊、江河等大型水域中養殖。當前我國工業化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的同時,很多水源受到了污染,加之清塘消毒不徹底、池塘老化、換水不及時等,導致水體中集聚了較多的有害物質,水質不斷惡化,鱖魚、鱸魚長期生活在其中易發生疾病。同時,溫度也是影響鱖魚、鱸魚生存的重要因素,鱖魚雖然耐變溫,但本身調節能力并不強,一旦水溫大幅變化,則易出現魚類死亡的情況。因此,要將水溫控制在23℃~28℃,同時要注重水源治理,定期對池塘進行消毒,并及時換水,以確保水質達到鱖魚、鱸魚正常生長發育需求。
2.2 管理不當 管理不當是導致鱖魚、鱸魚發病的重要原因,在養殖過程中,放養密度不當、機械損傷、越冬管理不當、消毒不當等均會導致發病。例如,在拉網和運輸中魚體易受損傷,損傷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理,則會導致霉菌、細菌等感染,致使疾病加劇,難以治療。部分養殖場在養殖時片面追求產量,放養密度過大,導致魚類活動空間變小,長此以往影響其活動力,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從而導致抗病力下降,易患病。對此,應注重養殖管理工作,要確保放養密度適宜,且一旦發現魚體受傷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以免感染病菌[4]。
2.3 近親繁殖導致種質退化 據相關調查可知,很多養殖場為了短期利益在繁殖鱖魚、鱸魚時,均會進行近親繁殖,大多數親魚均來源于同一池塘,本身父、母同源,不注重親魚選擇及種質復壯工作,從而導致后代體質不斷下降,種質出現退化。現階段,種質退化已成為鱖魚、鱸魚抗病力下降、出現爆發性傳染病的重要原因。為預防疾病,應避免近親繁殖,要根據魚類具體生活習性及繁殖要求設置池塘[5]。
2.4 餌料魚規格不合理,不注重消毒 養殖鱖魚、鱸魚過程中,餌料魚規格十分重要,如果所使用的餌料魚規格偏大,則小鱖魚、鱸魚就難以攝食,無法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導致魚體消瘦,體質虛弱,易患疾病。如果餌料魚數量不足,則會導致鱖魚、鱸魚攝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進而出現爭搶食物的情況,導致魚類生長速度不統一,競爭力低的魚會出現食物不夠的情況,身體會逐漸消瘦,易患疾病。因此,要通過投放合理的餌料魚規格、加強消毒等措施預防鱖魚、鱸魚感病。
錨頭鳋病、斜管蟲病、車輪蟲病、暴發性出血病等是鱖魚、鱸魚最易發生的疾病,對這些疾病進行預防尤為必要。鱖魚、鱸魚疾病發生原因多樣,與水質、養殖技術、管理手段等有直接關系,因此飼養員要不斷提升養殖技術水平,優化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