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美
(隆安縣南圩鎮農業水利站,廣西南寧 532701)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1]。綠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對深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綠色農業是以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通過采用先進、環保、節能型農業技術生產綠色無污染農產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優化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地區必須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模式,帶動本地區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1.1 綠色農業觀念薄弱 綠色農產品包括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由于綠色農產品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且質量安全性高、食用口感優良,因此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各地方積極開展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但通過“三標一品”認證的農產品數量卻較少,農民生產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并不高。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小農經濟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綠色農業觀念十分薄弱,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只顧短期利益的實現,而忽視農業生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利于農業經濟增長模式的順利轉型[2]。此外,在農業生產中,大部分地區雖然積極擴大綠色農業種植面積,但卻面臨中低產田比例高、高產田比例低、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等的問題,這對綠色農業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
1.2 綠色農業產業鏈不完善 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綠色農業發展程度偏低,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量低,尚未形成完善的綠色農業產業鏈,導致綠色農產品競爭力不足。具體表現為:綠色農業企業只強調種植、養殖過程的綠色化管理,而忽視了產前和產后的綠色化管理,未形成完整的綠色生產體系;部分農村地區的綠色農產品多以初加工為主,缺少深加工產業,降低了綠色農產品的附加值,不利于綠色農業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3];綠色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偏低,營銷模式較為落后,對網絡營銷、直播營銷等多種新型營銷模式的應用率較低;大部分地區雖然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積極開發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但這些項目多以觀光、采摘為主,經濟收益水平不高。
1.3 綠色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鄉村振興背景下,綠色農業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條件,但從當前農業生態環境現狀來看,其存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不僅影響了綠色農業發展,而且降低了農村生活品質。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隨意排放,加之鄉村農戶居住分散,增加了污水凈化的集中處理難度;農業生產中依然存在擅自焚燒秸稈、隨意丟棄地膜等現象,從而造成周圍環境污染。此外,部分農民在農作物種植中增加化肥用量和農藥用量,雖然暫時性達到了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但也帶來了土壤板結、水體富養化、農藥殘留超標等環境污染問題;部分農民缺少對綠色農業生產流程的認識,未掌握綠色生產技術,使得農業生產受農戶主觀臆斷和種植經驗的影響程度較大;畜禽養殖中,部分鄉村地區以散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化養殖,大量畜禽排泄物隨意排放,從而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污染。
2.1 強化綠色農業宣傳推廣 鄉村振興背景下,各鄉村應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綠色農業理念,轉變農民守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民增強綠色環保意識、生態農業意識,從而為本地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一是創新宣傳手段。農業部門可通過村廣播、地方電視臺、村“文化墻”、地方農業網站等多種途徑向農民宣傳綠色農業理念,使綠色農業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利用電視臺播放綠色農業發展專題片,利用“文化墻”張貼綠色發展圖畫,利用農業網站實時更新綠色農業最新政策等[4]。二是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模式。農村地區要發揮出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帶領廣大農戶實踐綠色農業生產模式。例如,建立“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中要求農戶必須執行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嚴格控制化肥用量,避免使用高濃度農藥制劑,保證農產品達到“三品一標”的認證標準。
2.2 建設綠色農業產業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現狀,明確綠色農產品競爭優勢,積極建設綠色農業產業鏈,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產業發展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促進當地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一是延伸產業鏈。綠色農業產業鏈應圍繞綠色農產品進行產業延伸,延伸方向包括綠色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綠色農產品產前,要推廣科學的綠色種養技術,引導農戶使用環保型生物農藥、節能型農業機械及其配套設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提高農戶的綠色生產技術水平。綠色農產品生產中,鄉村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開發綠色農業休閑游、養生游、體驗游等項目,增加農民收入。綠色農產品產后,可借助電商平臺直售農產品,農產品生產者可直接與消費者互動交流,完成農產品交易,擴大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二是產業結構升級。地方政府要積極推進綠色農業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完整的綠色農業產業鏈。在綠色農業與第二產業對接中,要支持綠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的高端農產品,提高綠色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在綠色農業與第三產業對接中,可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餐飲業,結合當地的綠色農業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提升綠色農產品消費檔次,依托綠色農業增加第三產業經濟收入。
2.3 推廣應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應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推廣應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夯實物質基礎,逐步改善農村居住生活條件,從而通過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帶動本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一是推廣綠色生產技術。農業部門應向農業技術員和農民推廣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生產技術,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5]。例如,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環保型農機設備、水稻微噴灌育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側深施肥技術、植保無人機飛防技術、精量播種技術、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及保護性耕作技術等,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綠色化、環保化水平。二是建設污染處理設施。農村地區應建立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畜禽排泄物處理設施等,將農業產生和農民生活中產生的污染源進行集中化、無害化處理。同時,農村地區要提高農業資源回收利用率,推廣采用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
農村地區在深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將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作為重點,加大綠色農業理念宣傳力度,完善綠色農業產業鏈體系,推廣應用綠色農產生產技術,逐步構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農民經濟收入持續增加的發展目標,進而帶動鄉村走向致富之路,開創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