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俊 胡純慧 單文杰 熊秋生 劉彥勤 蘇紅衛
(共青城市農業農村水利局,江西共青城 33202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政策改革和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1]。基于此,以江西省共青城市發展為例,總結近年來農業農村建設情況,對掌握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一是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引導高價值經濟作物種植,培育茶葉、林果業、中藥材等高價值產業;依托地域優勢,整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成立江西格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提高淡水水產養殖及其相關技術成果[2]。二是優化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①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堅持“四區四型”(農業種養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商貿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綠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路徑,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集中打造展示共青城市農業成果的“盆景式”園區。2019 年12 月,共青城市新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1 家。②以農業生產標準化、安全化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標準體系、追溯體系和推廣體系建設。2020 年1 月,市農產品質量實驗室順利通過機構考核和資質認定,實現主要農業企業農產品安全監管、追溯全覆蓋。③引導企業開展“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產品附加值,當地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3 個。④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按照設施完備、功能多樣、各具特色原則,成功獲評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省級美麗休閑鄉村、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各1 家,星級農家樂2 家。三是優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新型營銷渠道拓展,建設益農信息社35 家,利用贛農寶平臺和益農信息社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集中展示和銷售共青城市優質特色農產品;組織企業參加綠博會、年貨節等展示展銷會,擺脫區域性市場的限制,擴大農產品營銷市場。另外,共青城市螃蟹拿下了全國河蟹大賽“蟹王”“蟹后”獎,共青板鴨被廣東衛視專題報道并進行全國推介[2]。
一是統籌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升農村面貌。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的要求,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村生活污水管網規劃、農村公廁建設規劃,確保整治效果、效率。同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等專項治理行動,建設農村污水深度處理村莊8 個,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3 587 t,完成69個新農村點建設,新建農村公廁44 座,超標準完成農村戶廁改造任務,實現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二是著力規劃農村“鄉愁”人文情懷,厚植文化自信。按照“一鄉一特”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定位,保留鄉村風情,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保護鄉村自然生態格局,合理規劃發展,建好“共青精神”精神體驗園,保護好江西省甘露鎮冷水凹墾荒文化舊址,實現鄉愁有看點、有亮點。三是著力規劃美麗宜居試點縣創建,突出整體效應。按照一盤棋思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同步建設突顯示范效應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美麗宜居試點縣建設總體規劃和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加快推進“三帶八點五集鎮、一十六個提升點”。三帶為昌九發展大道沿線帶、G532 沿線帶、南互通沿線帶;八點為江益鎮新建組、后槎組,金湖鄉江流村、大塘胡家,蘇家垱鄉歐陽杜家,甘露鎮擔谷嘴、燕坊組,澤泉鄉潘家灣;五集鎮為江益集鎮、甘露集鎮、金湖集鎮、蘇家垱集鎮、澤泉集鎮;一十六個提升點為江益鎮馬家、浙江隊、驛南、驛北、羅家、余家,甘露鎮袁家嘴,金湖鄉下邊李家、大屋趙家(含嶺背趙)、坳口(含管家湖)、金獅港(含山腳王家),蘇家垱鄉青山農業隊、石潭磡趙家、陶家咀、西邊徐家,澤泉鄉關帝廟老鎮]建設,目前建設任務已接近尾聲。四是著力規劃新農村建設促進會構建,發揮鄉賢引領作用。推進鄉賢引領作用,加速鄉村社會法治化建設步伐,完善鄉賢調解的運行機制,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添磚加瓦[3]。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帶動作用,促使鄉賢、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整治建設,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一是健全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參與土地流轉,實現流轉主體多元化,加快流轉速度與規模,促進流轉面積由傳統的水稻向草莓、柑橘、茶葉、楊梅等特色優勢農業轉變。二是加快培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019 年,共青城市共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9 家,市級合作社、家庭農場3 家,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535家。三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866.67 hm2,基本形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橋涵閘相配套”的農業生產格局,吸引了江西格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東方錦程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西省皖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農業企業參與經營。四是聚焦農業人才規模化培養。聚焦農業專項人才培訓,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指導員人才培養,全年培訓各類農業科技人才200 余人。五是強化技術和服務支撐,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加大開展農業送科技下鄉、農業大講堂、農技推廣等系列活動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普及率和受益率。2019年11 月9 日,共青城市漿潭聯圩水稻千畝示范基地經謝華安院士團隊測得每667 m2產1 022.2 kg,創下了江西省一季水稻單產最高記錄。
一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把資金用到產業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當地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增強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大農業產業扶持力度,把適度規模生產集體壯大起來。2019 年,累計發放各類惠農補貼1 400 余萬元,成立共青城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組團發展、引領產業、優勢互補、助農增收”為宗旨,采取“黨支部+聯合社”的組織模式,不斷促進合作社發展,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及家庭農場依法規范運營,落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及家庭農場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三是加大放貸力度,阻斷農村產業資金困擾。2019 年安排財政惠農信貸通資金3 000 萬元,支持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29 家,完成放貸2 440 萬元,緩解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為企業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升級提供助力。四是豐富農業產業保險類別,增強農業抵御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