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河南省淮濱縣農業經營管理站,河南淮濱 464400)
河南省淮濱縣下轄15 個鄉鎮、4 個街道、274 個行政村,全縣縣域面積1 209 km2,耕地面積7.46 萬hm2。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通過入股企業分紅、入股農業類專業合作社分紅、集體資源及固定資產出租等,集體經濟收入不多,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強。近年來,淮濱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使村集體在農業土地流轉中發揮主導作用,盤活用好農村集體資產,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走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糧食、農副產品深加工路子,促進了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在生產實踐中,淮濱縣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出“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等多元化服務新模式,目前全縣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39 家,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1 824 家,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
要想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當地政府應大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服務性經營實體,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1]。同時,要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延伸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有效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農村集體經濟效益。要想實現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新路子,則要緊跟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和農戶生產發展需求,聯合農村現有生產服務組織和機構,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構建全方位服務平臺和網絡,實現社會化服務功效的最大化,進而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供給體系。目前,淮濱縣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共有486 家,從業人員1 945 人。其中,龍頭企業38 家,從業人員153 人;專業合作社438 個,從業人員1 752 人;家庭農場10 個,從業人員40 人。淮濱縣服務組織以小麥、水稻、花生等為主導產業,為種植戶提供種子、種苗、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糧食烘干、稻米加工、商品米包裝及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全縣每年實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面積達6.66 多萬hm2。
要想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則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拓展農產品消費需求。近年來,淮濱縣深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加農業方面投入,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主線,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創新,強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效發展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淮濱縣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并堅持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力量,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及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出發點,全方位調整農業區域布局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①大力推廣種植優質弱筋小麥,打造“弱筋小麥強縣”[2]。淮濱縣形成了沿淮河兩岸的優勢弱筋小麥產業帶,年產值達20 億元以上。五糧液集團、金豫南、麥得隆、富貴食品等國家、省龍頭企業延伸了弱麥產業鏈條,提升了淮濱縣弱麥產值。淮濱縣目前弱筋小麥種植面積4.66 萬hm2左右,努力在弱筋小麥種植服務上,采取“五統一”措施,即統一供種、統一保險、統一植保、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回收,實現了農戶每667 m2增收340 元。②淮濱縣積極發展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1.33 萬hm2,帶動農戶3 260戶,每667 m2增收350 元,戶均增收2 500 元以上,注冊了“淮原香”“楚相故里”“陸稻米”等優質大米品牌。同時,淮濱縣大力發展稻漁種養,種養面積達0.33 萬hm2,帶動農戶1 002 戶,每667 m2增收4 000 元,戶均增收12 000 元,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③淮濱縣積極推進優質花生種植,優質種植面積1.66 萬hm2,建好優質花生種植基地10 個,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做強花生產業搞好熟食花生和油脂深加工,每667 m2增收800 元,帶動農戶2 400 戶,戶均增收3 200 元。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各農村地區要將重點放在“調優、調高、調外、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等方面,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運用,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農產品[3]。此外,要促進農業生產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進農業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近年來,淮濱縣立足資源優勢及消費市場需求,因村因戶發展扶持特色產業,通過實施五大類16 項特色產業,有力推動了各類產業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農村集體經實力。
目前,淮濱縣已形成了“稻漁種養之鄉”“構樹小鎮”“漁網編織之鄉”“花木之鄉”“蔬菜之鄉”“中草藥之鄉”“工藝品編織之鄉”等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提升了農業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淮濱縣大力發展和扶持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主要有以下幾類。①中藥材產業。淮濱縣大力發展貓爪草、芡實、息半夏、薄荷等中藥材種植,種植面積達0.36 萬hm2,建成12 個中藥材基地,帶動貧困戶3 150 戶,每667 m2效益4 000 元左右,戶均增收12 000 元以上。②果蔬花卉產業。淮濱縣積極推進果蔬花卉種植,建成果蔬花卉產業示范基地15 個,帶動農戶504 戶,戶均增收1.5 萬元以上;打造中原雪松之鄉,種植面積達到533.33 hm2;建成火龍果、草莓、葡萄、桃種植基地5 個,新建成大蒜、芋頭、功能蔬菜種植基地4 個,新建大棚蔬菜種植基地6 個[4]。③花椒構樹產業。淮濱縣采取杉椒間作方式,在沿淮河兩岸種植花椒,新發展花椒種植基地12 個,花椒種植面積0.09 萬hm2,建成200 hm2構樹種植示范基地,帶動農戶1 033 戶。④食用菌產業。淮濱縣建成一批雙孢菇食用菌基地11 個,一個基地20 個大棚,每個大棚占地0.13 hm2,總建設規模88 hm2,年產值2 640 萬元,提供農民就業崗位440 個,增加農民收入約880 萬元。⑤積極發展養殖業,建成肉牛養殖基地5 個,蛋雞養殖基地2 個,獅頭鵝養殖基地14 個,獅頭鵝孵化廠1 個,獺兔(肉兔)養殖基地5 個[5]。⑥積極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建成扶貧車間43 個并投產,帶動貧困人口687 人就業,戶均年增收7 000 元以上。⑦大力推廣漁網產業,建成編織車間36 個,帶動3 910 人參與漁網編織。⑧積極實施光伏發電,建成光伏扶貧電站95 個,總裝機容量16 681 kW。
新時代背景下,淮濱縣要開展集體土地整理、農村廢棄宅基地復墾等,挖掘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盤活閑置村集體資產增收,通過引進投資,引導農民入股,實現共同發展,從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