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寬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湛江 524000)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部,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連續2 a 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 強”。在2018 年上半年,通遼市消費品市場延續了良好發展態勢,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及個體經營戶有484 戶,比一季度增加1 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5 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高于2017 同期2.2 個百分點。城鎮實現零售額168.0 億元,增長9.2%;鄉村實現零售額57.5 億元,增長10.3%,其中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高出城鎮1.1 個百分點。通遼市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84.1 億元,增長9.3%,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1.6%,其中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58.6億元,增長9.6%。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1.4 億元,增長10.4%,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8.4%,其中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8.7 億元,增長10.5%。2018 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3.65 億元,同比增長6.1%[1]。
2.1 農業科技支撐力不足 通遼市鄉村發展過程中,農業科技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通遼市目前的信息傳播網絡仍不健全,傳播主要方式仍比較傳統,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現有的傳播手段落后,很難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資源及時有效傳播給農業生產者。
2.2 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人才緊缺 目前,通遼市勞動力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思想素質和科學技術應用水平跟不上。在轉移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上學歷占92.7%,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婦女和老年人,文化素質低,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同時,受環境與工資待遇的影響,農村地區很難吸引到高科技人才。
2.3 鄉村地區信息技術設備不足 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并沒有融合,只有5.8%的農民可以上網。目前,通遼市農村地區并沒有牢固的計算機接入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仍然落后。
2.4 環保意識薄弱,環境污染影響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科爾沁市周邊大部分地區是地下水污染的集中分布區,存在較為嚴重的地下水水質污染問題,主要是因為污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地下。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主要是煤炭資源豐富的區域,例如,通遼市的典型代表霍林郭勒市,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效益低,大部分資本從農村流向非農產業。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比例仍然較低,支出結構不合理,投融資體制不健全,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不足[2]。
3.1 發展特色產業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通遼市農村區域基本上都是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作為主體,針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同時以滿足市場作為基本導向,強調特殊產品和相關產業的強化,以此來構建統一、完整的產業鏈。為了讓各個縣都可以進入國際市場,需要做好市場情況反饋,保證種植人員能夠了解新技術與新產品,加快生產,合理規避投資風險。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能夠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供權威、準確的信息,且可以完善產品批發市場,讓農產品能夠趨于標準化、品牌化,同時還可以將各地區的特點融入產品中,以此來建立品牌,提升本地市場中農產品的實際占有率[3]。
發展鄉鎮企業和服務業鑒于通遼市下級鄉鎮的小城鎮優勢,應該把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有機結合,采用各種優惠措施來吸引那些有實力的鄉鎮企業投資,從而解決鄉鎮企業發展分散的問題,提高鄉鎮企業的整體素質,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3.2 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用知識支撐產業化發展。建立合理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聘請專家作為技術顧問指導生產。完善培訓體系,健全以鄉鎮科技協會、農業技術站、企業技術部門、農民技術協會、農業技術人員為主體的科技管理和服務體系,建立鄉鎮農民培訓學校,定期舉辦農業技術人員、地方專家講座[4]。
同時,通遼市應鼓勵農村實用人才率先實施相關農業項目,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培育農村人力資源服務中介組織,發揮人才協會的作用。
3.3 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通遼市很多地區都位于科爾沁沙地,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制定的北方防沙帶的重要地區。通遼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積極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讓所有會污染環境的產業遠離居民,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當前,對于通遼市資本相對密集的加工制造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能源化工類型企業,都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要考慮到環境污染問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