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小蓮
(隆安縣南圩鎮農業水利站,廣西南寧 532701)
近年來,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村經濟發展越發重視,為了更高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需了解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完善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步伐。農業經濟管理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深入分析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1 農民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屬于人口大國,其中農村人口比例較大,受歷史原因等因素影響,雖然經過長期不斷地發展,農村與城鎮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但結合目前情況來看,農村人口的整體文化水平仍偏低,這也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1]。
1.2 農村生態環境被破壞 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生產模式,主要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和消耗,這種模式下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普遍偏低。此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的現象,雖然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但長時間濫用化肥、農藥會嚴重損害土壤,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出現土壤板結、貧瘠等現象[2]。與此同時,長時間大量地使用農藥還會使病蟲害產生耐藥性,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也會殺死大量益蟲,進而影響自然生態中食物鏈的平衡性。
1.3 政府投入力度不夠 我國地域廣闊且地勢情況復雜,各地間存在較大差異,這給農村經濟發展與協調帶來了很大阻礙。雖然政府及相關部門已對農村經濟發展給予了充分重視,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相對于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而言,政府的投入力度仍不夠明顯,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
2.1 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相關政策和制度保障 結合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只有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發展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產業化和現代化,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資源情況和地理條件不同,因此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要根據當地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2 減輕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因素 我國城鄉存在嚴重的二元結構,農村地域廣闊,在對城鄉實現統一和一體化管理時較為困難,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阻礙較多。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合理安排、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管理問題,使農村經濟得到良性發展,并逐漸向可持續性發展不斷靠攏。
2.3 促使農村經濟得到更高效地發展 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未合理利用土地而造成資源浪費、自然生態環境平衡受到嚴重破壞、投入資金不充足等問題。為了使農村經濟能得到持續性發展,針對資源不足的情況,需結合土地資源實際情況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層面進行分析。要想使農業經濟管理更加現代化,只有對現有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才能確保農業種植經濟效益與自然生態環境達到平衡,做到和諧共處[3]。
3.1 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方案 為了更好地落實與推進農村經濟發展,需對農業經濟發展方案進行優化和改進,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和價值進行匯總整理。為了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方案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在規劃過程中需對具體的工作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中的風險和有效實施性,在確定好發展方案后再進一步落實,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展開詳細分析,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發展方案,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3.2 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 為了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發展制度,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完善、改進農村經濟發展相關制度,優化農業經濟發展路徑,從而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4]。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涉及內容較多,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不斷探索,確保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的科學、合理。
3.3 優化產業結構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產業,因此首先了解該地區的優勢產業或主導產業,掌握具體情況,然后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優化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可有效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例如,若地區生態環境較好,則可將農產業與旅游進行結合,通過旅游觀光的形式弘揚農業發展,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來源。此外,在新型農業發展過程中,改進服務體系,將農業發展中的各項技術要點結合到相關產業鏈條中,不僅可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同時還可提升農業生產及加工水平。建設實用性較強的服務系統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可進一步擴大生產,完善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價值。
3.4 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及農民的培訓 專業的管理人才是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前提條件,只有擁有專業的經濟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實施經濟發展方案,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則需大力招聘專業性的綜合人才,要通過學習和培訓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例如,定期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通過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加強自身管理能力[5]。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下,要通過培訓和學習提高農民思想觀念,并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促使其快速掌握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5 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要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使農村經濟得到穩步發展,轉變農業為可循環發展產業,則必須確保自然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例如,濫用化肥、頻繁使用農藥會對土壤結構造成嚴重損害,污染水資源和空氣環境,對此,要提倡多用有機肥,以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在確保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從而更高效、更合理地利用資源。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理論支持和政府保障等方面,為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則需解決經濟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及政策制度,進而使農業經濟發展能在更科學的環境中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