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巍
(吉林市昌邑區農村經濟管理總站,吉林吉林 132001)
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存在資產審核不明確、產權范圍模糊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上日程,以便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利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能合理分配產權,實現產權明確化和多元化,進而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1.1 集體資產所有權模糊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有三級,分別為鄉鎮、村和組,但所有權主體最終屬于哪一個級別的組織及不同組織占據份額數量等均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從法律角度方面分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在同時被多個組織占據的情況下將無法對其最終所有者進行明確,從而形成了產權模糊的現象,最終導致“人人有權而人人又無權”的問題發生,導致實際工作中發生無人管理土地的窘況[1]。
1.2 集體產權成員資格模糊 我國早在2003 年就已經提出和制定了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相關文件,且在2007 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明確規定了農村集體所有不動產和動產的相關歸屬性問題,但針對組織成員并未明確認定。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均是由鄉村進行自我管理,組織成員存在多樣性、流動頻繁和復雜性的特征。例如,戶口轉出后農戶卻仍在本村耕地、學生畢業戶口遷回等,此類人員的身份無法進行明確界定和把控,增加了管理難度[2]。
1.3 集體產權市場化匱乏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的主要經營方式是規模化經營和土地流轉,以上2 種經營方式對促進土地優化配置和人力資源優化管理有重要作用。要想推動規模化經營和提高土地流轉的順暢性,則必需依賴市場調動,但目前針對該方面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土地產權市場,更未對流轉土地進行有效備案和審查。不僅如此,不規范的流轉市場更造成了流轉信息虛假和不對稱現象,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土地實際利用率。
1.4 集體發展意識差 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呈現出“只顧小家,不顧大家”的錯誤認知,其認為在個體經濟發展與建設工作中投入時間和精力可行且必要,而片面認為集體經濟建設難度較大、見效時間較長,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可有可無”[3]。與此同時,面對復雜的經濟建設環境,部分村鎮領導干部缺少必要的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在村鎮投資建設中畏懼失敗,難以開展具有挑戰性的新項目,由此阻礙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2.1 充分明確土地所有權 集體經濟建設事業中主體虛化現象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集體經濟中產權模糊會嚴重打擊村民發展積極性。因此,需明確界定“集體經濟產權”,明確三級組織與農民成員之間的聯系,避免農戶在經濟建設中出現糾紛和矛盾。在確認土地歸屬權的過程中需嚴格遵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以保證界定原則的公平、公正,保證農民群體的權益不受影響。針對一些產權界定出現的矛盾和糾紛,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進行調節和講解,在不影響法律權威性的前提下,可選擇民主協商解決的方式,奠定良好的農村經濟建設氛圍。
2.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因素之一,但在實踐中部分法律法規的缺失制約了土地流轉制度的穩定性和能動性,對此,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助力土地流轉制度的順利運行。首先,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由于農村地區滯留了大量兒童、老年群體,二者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合同簽訂的法律效力并不高,即便簽署了合同,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也十分明顯,極易出現糾紛與矛盾。因此,相關部門需制定合理的合同規范,避免土地流轉糾紛[4]。其次,各級政府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需加強工作人員、人民群眾的思想建設,要從農村居民的既得利益和預期利益出發,著力進行農村地區的改革與創新,全方位宣傳相關規章制度,舉辦經濟轉變機制的教育講座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從而有效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后,需明確農村地區經濟改革的歸屬權、管理制度等。準確劃分農村地區荒地、集體用地、林地等的歸屬權,并將以上土地進行公開招標處理,而部分面積過大或涉及較大經濟利益的地塊則需在綜合交易中心進行交易。
2.3 充分明確組織成員資格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人口流動基數較大,且農村地區的組織成員資格劃分并不明顯,存在大量人口角色重復、交叉的現象。因此,在進行資格認證時,需結合農村地區人員流動現象開展,綜合研究農村成員與集體組織之間的關系,根據村民在農村地區的自然情況、生活情況等進行責任和義務劃分,也可以是否需要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保障的基本情形進行認定,或使用戶口所在地、生活區域、土地承包區域等進行認定。
2.4 完善管理制度,強化隊伍建設 根據相關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管理措施仍不完善,組織機制松散性十分明顯,管理中存在盲區。針對這種情況,需制定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以便對集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清算。與此同時,在解決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時,需秉承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風格,端正處理態度、明確工作內容,從而助力經濟發展[5]。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經站負責的工作內容復雜多樣,其中三資監管、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經濟制度完善、農業經濟建設相關事宜等均是農資站的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復雜、工作壓力龐大,加之部分農資站工作人員缺少必要的改革和管理經驗,且農資站工作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進而影響了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對此,需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優化農資站人力資源,建立具有專業能力、明確現階段國家政策、工作執行力強的人才隊伍,進而促進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
現階段,我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原有的生產關系已難以滿足現階段的生產需求,因此需結合現階段經濟建設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改革措施,進而保障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