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 李秀紅
(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400)
蔬菜是我國國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費品之一,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種類,其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所重點關注的問題[1]。而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國家,需做好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確保蔬菜的質量安全,以推動我國農產品市場經濟持續發展。
1.1 基層監管體系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層層負責、網格到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整體水平。但基層監管體系的建設仍較為薄弱,政府部門投入力度不足,導致監管體系中出現人才不足、機構不足、財力不足等問題[2]。另外,由于技術人員和設備數量有限,部分基礎設施并未實現城鎮、鄉村等基層的全面鋪設,由此導致實施質量安全監管的過程中出現信息不對稱及資源浪費等現象,進而影響了蔬菜市場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落實程度。
1.2 相關部門的監管意識不強 由于相關監管部門的不重視,因此在開展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過程中,并未明確監管方法、監管職責、監管制度等內容,長此以往造成監管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浪費,導致監管效率低下。
1.3 蔬菜生產者和經營商的法律意識不強 蔬菜生產者和經營商大多受文化教育水平限制,對市場相關規范制度缺乏一定的了解,法律意識較低,往往更加重視利益而輕質量,由此為監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1.4 蔬菜生產投入環節存在投機行為 對于不法商販來說,市場監管制度的漏洞是促使他們實施投機行為的重要因素,他們為了商業利益經常會不惜違反法律,這是監管部門所不能容忍和忽略的重要問題。例如,種植過程中農藥施用不規范,造成人工種植的蔬菜出現農藥殘留;由于栽培管理不同、生產投入有差別,因此蔬菜商品質量、營養價值、食用價值等也有所不同,易出現優劣產品混銷的違規現象;某些生產商為獲取更多的利益,做出倒賣、囤積居奇的違規行為,故意提高蔬菜產品價格,破壞蔬菜市場的正常秩序。
2.1 加強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 根據我國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相關部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切實加強對蔬菜等農產品的監管力度,一方面,要有科學合理的監管制度作支撐,另一方面,要通過組織培訓、引進先進技術和手段來充實監管服務隊伍,這樣才能順利完成蔬菜質量安全的行政管理、檢測等工作[3]。蔬菜的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始終離不開管理人員的參與,因此需加強對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管理和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責任意識,努力創建一批具有良好作風且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監管工作團隊,以便為開展監管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除此之外,要依照市場監管機制要求,以建立多級聯動和多部門聯動監管隊伍為主要目標,逐漸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2.2 擴大對蔬菜質量安全的監管領域
2.2.1 以服務老百姓為基礎開展監管工作 蔬菜的主要消費者是老百姓,因此要以服務老百姓為最終目標,按要求對蔬菜市場進行整治,以固定化的、規范化的管理機制為蔬菜市場的長效監管標準,爭取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助力[4]。例如,監督監管部門可將監管工作和教育工作并行,通過邊監管、邊教育的方式來改變以往菜農和經營戶對蔬菜質量安全標準的錯誤認識,從而實現對蔬菜市場的有效控制和整治。
2.2.2 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 現如今,由于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已無法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積極推動和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并鼓勵蔬菜生產者和經營商根據市場發展需求,積極投入到現代化新型農業發展建設中,從而實現對蔬菜等農產品的高標準監管和控制。
2.3 嚴格依法治理,實現蔬菜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蔬菜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有2 個重要方面,一是要保證蔬菜來源產地的生產安全,確保蔬菜的生產過程達到相關規范和標準;二是加強對蔬菜市場流入的監管力度,保證其產品投入過程的絕對安全,減少劣質產品的流入,維持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責任制度,當投入的蔬菜產品在質量和安全方面出現問題時,市場監管部門能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責任追究,避免一些不法商販違規銷售,破壞農產品市場的正常秩序。鑒于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需要有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和設備,相關部門可從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實際情況出發,適當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經驗和檢測設備,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檢測標準,同時還要定期對市場進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不法分子破壞農產品市場秩序的行為。開展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作為監管工作的有力支撐,這樣才能確保蔬菜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保證蔬菜市場的安全。
2.4 建立“互聯網+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上下聯動的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率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農業農村部、省級監管部門、地級監管部門、縣級監管部門及鄉鎮監管部門,各級已初步建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現了網絡化監管。但由于技術和設備的不齊全,導致鄉鎮監管部門的監管能力水平有限,使得監管工作流于形式,工作效率極低,成為各級監管部門最為薄弱的環節[5]。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監管工作流程得到了極大地簡化,同時為蔬菜的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創造了機會。對此,要加強“互聯網”技術在市場監管工作中的融入和應用,并注重發揮傳統模式的優越性,同時要不斷創新和完善監管模式,對現有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隊伍進行更專業化的培訓,以提升他們的監管工作能力和意識水平,實現蔬菜市場質量安全監管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進而為消費者創建一個健康安全的蔬菜市場。
目前,解決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是維持我國農產品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對國家還是人民均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我國需適當引進國外先進的監管制度和經驗,倡導國民攜手并進,以加大財政投入、強化監管模式為主要策略,對蔬菜質量安全體系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加以嚴格控制,建立完善的蔬菜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從而逐漸提升蔬菜的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