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育斌 肖東升 張亞婷 楊善林 張 靜 郭君平 賴志堅
(1.萬安縣百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江西吉安 343800;2.萬安縣農業農村局,江西吉安 343800)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使農業生產種植技術創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登上農業發展舞臺,其力求通過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技術,減少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主要包括2 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的綠色環保,如農作物選種、種植區域施肥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二是農業生產種植要求,如灌溉、間作、農田管理等,以新時期綠色環保理念為基礎,指導農戶開展農業生產種植活動,共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對生態環境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1]。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呈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農業種植人員采用現代化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經濟作物種類及質量進行優選,能改善農業生產種植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實際利用效率,優化農業生產種植結構,穩定農業市場,在未來農業生產過程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需要農業生產人員從多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動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創新。
3.1 建設綠色農業種植基地 新時期背景下,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綠色化、規范化、制度化生產格局,綠色農業生產工作初見成效,但就農業種植效果及農作物生產質量而言,相較綠色農業生產種植基本目標仍有一定差距,極大地影響和制約著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對此,我國農業農村部應聯合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對農業生產種植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加快建立綠色農業生產種植基地,進一步落實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的基本要求,以便為綠色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提供條件,促進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確保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展開[2]。與此同時,農村地區要在政府及相關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資金、技術的使用效率,積極推動建立綠色農業生產種植示范基地,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生產設備投入到實際農業生產工作中來,利用示范區效應激發農業生產種植人員開展相關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范圍,進而打造區域性綠色農業生產種植園區,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進程。在此期間,要求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業生產工作的監管,農業生產種植人員要不斷強化自身綠色農業種植理念,以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為農業生產活動的核心,充分發揮綠色農業種植的優勢和作用,有效提高農作物生產質量和產量,進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3.2 加大政策和技術扶持力度 農業生產種植期間,大部分農戶受自身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及種植理念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農業生產種植活動實際開展效率較低,農作物品質和產量不穩定,進而造成農戶生產種植經濟成本較高,農戶生產積極性差,影響我國農業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農業部門要加快建立農業生產種植保障機制,推動出臺相關農業生產保護和優惠政策,委派農業生產種植方面的專家對農戶種植工作進行科學指導。同時,應指派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對農業生產種植人員的培訓,指導其在生產種植工作中,融入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以先進農作物種植理念和農業生產管理模式為核心,穩定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保證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3]。除此之外,農業生產種植人員要在綠色農業生產種植理念指導下,形成現代化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意識,不斷深化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要求,明確現代化農業生產種植目標,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種植與管理模式,提高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效率,及農業生產種植技術水平。
3.3 打造專業綠色種植團隊 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因傳統種植理念和種植技術影響根深蒂固,致使農業生產種植人員工作效率低下,對農田及農作物管理效果不佳。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宣傳與推廣,采用多種宣傳手段,加強對綠色環保型農業生產理念的宣傳和引導,著重強化對農業生產種植領域的宣傳,促使農業種植人員轉變落后的生產觀念,逐步落實綠色農業生產種植工作,打造現代化綠色環保型農業生產種植格局,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效率。此外,農業生產種植人員要加強對自身專業能力的建設,在農業生產種植工作開展前期,要堅持以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為指導,對農作物種植區域周邊的種植環境進行詳細分析,如種植區域生態環境、土壤環境、水源灌溉情況及自然氣候等,根據農業生產種植區域選擇適合生長的農作物,以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4]。在生產管理期間,農業種植人員要根據農作物的實際生長情況制定完善的農田管理規劃,掌握區域種植特點和農作物生長規律,利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進行科學培育和管理,針對農作物病蟲害問題,
采取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避免因農藥使用劑量過大,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農業種植人員在進行農作物種植工作期間,可選取優質的農作物種子,采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進行重點培育,力求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完成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兼顧有機農產品加工,進而在農產品銷售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3.4 優化農業資源利用結構 農業人員采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開展種植活動期間,一方面,要從農業生產現狀出發,制定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戰略規劃,明確技術應用及推廣目標;在現有的農業生產資源條件下,充分利用和發揮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凸顯綠色農業技術的先進性和進步性,進一步穩固現代農業生產種植格局,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種植人員要推動建立綠色農業發展體系,采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逐步構建一體化、標準化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模式;制定嚴格的農作物生產及種植標準,加大專業技術性人才投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資源優勢,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效率,優化農業資源利用結構,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支持[5]。
3.5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 為實現綠色農業,農業生產種植人員在采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過程中,需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依托,逐步完善技術培訓、集中示范、擴大宣傳等工作;農業技術部門應加大科學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農業監測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能力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以保證農作物的良好生長態勢,提高作物產量,減少農業資源浪費,構建新型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模式。
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對農業生產格局構建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此,要求農業部門應加大技術扶持力度,農業種植人員應強化自身綠色農業種植觀念和意識,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進而推動農業生產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