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彥,李永祥
(甘肅省秦安縣畜牧獸醫局,甘肅 秦安 741600)
按照統計部門數據,2019年秦安縣共有養殖場(戶)11 500個,其中養殖場185個,生豬存欄30 409頭,家禽存欄58.11萬羽,牛存欄4 529頭,羊存欄22 398頭,預計2019年全年產生糞污量為22萬t,固體糞污量為6萬t,液體糞污量為16萬t。秦安縣規模養殖場都具備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如帶防水棚的堆糞場、污水沉淀池或化糞池、對應的消納土地規模等,固體糞污以生產農家肥為主,液體糞污主要通過一定時間的沉淀后進行還田處理,實施過環保項目的規模養殖場都有對應的干濕分離設施。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較為落后,液體糞污產生量少,固體糞污連同液體糞污以田間漚肥發酵利用為主。
秦安縣畜禽糞污利用主要以發酵還田為主要模式,為果樹和花椒樹田地提供農家有機肥,利用水平低,但綜合利用率相對較高。其中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7%以上,規模以下養殖場(戶)達到75%以上。
秦安縣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齊全,以帶防水棚和水泥硬化的堆糞場為主,部分配套有沉淀池或化糞池,設施配套95%以上。
此次調查按照對稱等距抽樣方法,在全縣不同畜種養殖場、戶中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規模養殖場15個、其中雞場4個、豬場7個、牛場2個、羊場2個。養殖場均采用干清糞工藝,均建有糞污處理設施,且在運行中。通過年用水量及養殖量測算后,得出年產糞污量15 613 t,年糞污處理量11 529 t,糞污處理率達到77.4%(見表1)。規模以下養殖場(戶)30個,其中雞養殖戶13個、生豬養殖戶3個、奶牛養殖戶9戶、羊養殖戶4個、牛養殖戶1個。年產糞污量3 654.3 t,年糞污處理量2 692.8 t,糞污處理率達到73.7%。養殖場(戶)均采用干清糞工藝,部分規模以下養殖場建有糞污處理設施,但不達標準,比較簡陋,部分沒有運行。養殖戶基本沒有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糞污在圈舍外堆積發酵。養羊場(戶)的糞污在圈舍內堆積,每年處理1~2次。

表1 抽查養殖場糞污利用與設施配套情況
一是規模以下養殖場(戶)存在畜禽糞污處理設施不完善,堆糞場大多沒有硬化,部分養殖場(戶)沒有設立防水棚,雨天易造成污水外流的現象。二是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高,但設施簡陋,利用技術落后,存在發酵不充分,液體糞污處理不徹底。
一是對規模以下養殖場(戶)存在糞污處理設施簡陋、村內小規模養殖等情況,應該總結探索一套成本低,適合農村小規模養殖,促進循環發展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管理模式和技術方法。
二是秦安縣規模養殖場雖然具有一定的糞污資源處理設施,但利用方式簡單粗放,技術落后,要通過技術改造,在提高糞污資源的利用價值上下功夫。
秦安縣地處山區,以林果業發展為主,發展種養結合,適度規模,循環利用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具有很大優勢。秦安縣河源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年出欄生豬2 800頭,糞污產生量4 000 t以上,通過網上自購的厭氧發酵包,將糞污資源全部存入發酵包中,待發酵完全后通過噴灌方式,定期將糞污資源送入自家流轉的果園內,實現了種養結合和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