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瑢 李一林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十三五”期間,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陸續推進,“智慧高校”的文化內涵與建設理念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在高校工作中,黨群工作、教務管理、教學資源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務保障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持續提升。與此同時,平安高校建設工作不斷深化,2020年初學校開始線下教學,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新問題對高校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及預案儲備產生了強烈沖擊,校園不安定因素增多。現在的校園管理工作中,“平安”不僅代表狹義上的校園治安、消防等安全管理工作,其內涵具備更豐富的深度和廣度。本文圍繞“智慧平安高校”建設展開研究,擬實現從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向智慧應用建設為重點轉變[1];從“特定部門+門戶系統”辦事模式向“移動端APP+一站式服務”轉變;從建設精品課程向搭建專業核心課程資源庫轉變;從單一獨立安全校園防護向綜合立體安全防護轉變。
學校教職工與學生群體基數龐大,校內事務辦理跨校區、跨部門、跨業務,種類繁多且大多依賴于“特定部門+門戶系統”的固定模式,高峰期效率無法保證,且線下教學期間人群集聚存在安全 隱患。
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與辦事效率,研發并上線移動端微信企業號或校園APP,分設查詢指南、迎新模塊、教務模塊、繳費服務、圖書服務、就業服務等多個功能板塊,上線電子版地圖,標注自助打印服務終端設備的定位。避免學生在辦事點間穿梭以簡化手續,同時后臺大數據能相對精確的掌握學生事務辦理情況以輸出精細化管理。全面打造校園生活智慧化、校園服務一站化、辦事套路簡便化的校園環境。
線下教學期間,社會治安熱點問題頻發,單純依靠教職工維穩值班無法還原事故發生第一時間現場狀態、亦無法提供依據以追根 溯源。
智慧校園的感知建設涉及環境感知、身份感知和位置感知多個方面,環境感知與消防安全管理掛鉤,于教室、食堂、實訓中心、宿舍樓、配電房及設備用房、湖邊、生活服務區等設置終端設備,收集環境、用電、人流等信息,后臺匯總分析。身份感知與位置感知相結合,加強在校園出入口、寢室、操場、教學樓等關鍵區域對學生群體的管控與視頻巡更,維護校園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快速反應機制。
精準服務線下教學,滿足“停學不停課”的號召,在線教育憑借學習地點與時間的靈活性、回放及資源儲備的長效性,讓教與學同時向智慧化邁進,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束縛。分批次復學復課以來,對于各類學生組織、競賽集訓隊等跨年級團隊而言,傳統的線下面授形式難以開展,且集聚狀態下存在交叉傳播風險。
懷抱教育初心,改革教學思路,擴展辦學空間,探索教學模式,推行云上課堂與線下教室融合的教學方式,實現智慧課堂的搭建。從保證課堂服務質量而言,提升教室網絡條件、配備教學硬件設施;從提升課堂使用感受而言,融合教務中控系統與終端數據監測系統,提供教室使用信息查詢、課程提醒及預警、數據統計等功能。
秉承資源公開、共享、傳承的開放理念,以學院為單位整合平臺優質資源,運用信息化手段服務教科研建設工作。聚焦教師培訓資源庫、專業核心課程資源庫等平臺的搭建。
實現實訓樓、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等行政教學區的高速無線網絡全覆蓋,是實現師生無感知的自由獲取教學資源的基礎,也是實現校園綜合綜合立體安全防護的基石。與運營商簽訂智慧校園戰略合作協議,保證網絡建設與運營維護的實效性。
為進一步說明智慧平安高校的內涵、建設思路、實施落腳點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驗證上述五大實施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本文建立對應的指標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綜合度排序。
目標層含1個因素:智慧平安高校內涵
準則層含4類評價因子:黨群工作、教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后勤業務保障
方案層含5類實施途徑:移動端一站式服務平臺、信息化管控點、云上線下教學模式、云資源庫、校園全網絡覆蓋。
如圖1所示。
智慧平安校園的建設應在整合校園各機構訴求的基礎上進行,以職能為劃分依據,將黨群工作、行政工作、教科研工作、后勤業務保障工作納入準則層。圍繞利用率高、簡便性強、實施性強的設計理念,結合各機構下屬子系統對五大實施途徑進行評價,詳情見表1。

圖1

表1 智慧平安高校實施途徑比選表

結合表1,統計各評價因子的權重,構造判斷矩陣。使用方根法計算權重,得到準則層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準則層判斷矩陣的權重系數
同理,使用方根法計算方案層權重,具體見表3。

表3 方案層判斷矩陣的權重系數
以上判斷矩陣均通過一次性檢驗,即CR<0.10
根據各準則層與方案層的權重系數,對五條實施路徑所占權重進行計算,見表4。

表4 方案層判斷矩陣的權重系數
由上表可知,根據層次分析法得到智慧平安高校實施路徑的優先排序為:高速全網覆蓋(0.3262)>移動端一站式服務平臺(0.2359)>云資源庫(0.1951)>信息化管控點(0.1307)>云上線下教學模式(0.1121)。計算結果為智慧平安高校的實施途徑提供了借鑒思路,優先打造校內泛在高速網絡,實現師生無感知上網,扎實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串聯校園業務,融合業務需求,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效率提升落到實處。此外,教學為本,通過搭建云資源庫實現校園文化的傳承。信息化管控點和云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占比排名較后,提供借鑒思路結合校情選擇性側重。
秉承高度集成下的智能化發展趨勢,豐富智慧平安高校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移動端一站式服務平臺、信息化管控點、云上線下教學模式、云資源庫、校園全網絡覆蓋五類實施途徑。參考多所高校機構設置,選取黨群工作、行政工作、教科研工作、后勤業務保障工作為影響因素構建指標評價體系,最終得出優先級評價結果,為智慧平安高校的建設提供了借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