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坤 張思琦 張安東

根據新華社相關統計數據,到2020年,我國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已高達4200萬,同時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群已達到2900萬?就目前老年人口增長情況看來,我國的老齡化情況已經越來越嚴峻,失能?高齡?空巢和獨居等養老服務重點對象將大幅增加?此外,人口流動的日益突出也加快了代際分離現象的發生。論文在界定了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基本概念后,重點研究了中國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發現存在養老方式缺乏制度的支持、缺乏相關部門的監管和相關建議三個問題,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同居式養老模式的推廣、加強同居式養老模式宣傳四個對策,力圖為滿足中國老年人養老的不同需求提供理論與政策建議。
“同居式養老模式”是一種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養老模式,學術界通常認為,它是由“空巢老人”自發組織的,在一定的空間和生活自由下通過老人們自給自足、相互幫助,順利完成養老活動的養老方式 。“同居式養老模式”作為一種結合“互助”和“同居”的混合養老模式,在運行上有經濟成本低、成員之間彼此熟悉、生活上互助、精神上相互慰藉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所接受和實踐。“同居式養老模式”模式自 2011 年發展至今,在全國范圍內共有約 20 例成功的報道案例 ,“同居式養老模式”一般以團體形式出現,團隊人數一般控制在 5-15人左右,團隊規模大小相對靈活。主要以同事、朋友、鄰居為主,團隊關系相對熟絡,生活經歷、飲食起居和興趣愛好等類似,生活上有利于相互照顧,情感上能夠相互慰藉。
缺乏制度的支持
同居式養老模式缺少正式的規章制度。各地方政府對社區居家養老相關政策闡述中曾簡單提及有關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相關內容,但也僅僅局限在形式說明方面,并沒有將其發展成進一步實施的方案,而同居式養老模式是近兩年才開始試點推行,沒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更別說出臺相關政策制度支持其發展,導致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發展缺少權威性,這也就意味著缺少制度支持的同居式養老模式,在發展的道路上可能面臨很多挑戰。
缺乏相關部門的監管
同居式養老模式中人際情感的處理上較易產生偏差,缺少血緣關系的聯結和部門制度的約束機制,容易導致群體間產生矛盾。首先,矛盾頻繁發生。由于老年人和青年人年齡結構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價值觀、生活習慣方面截然不同,正是因為兩個群體生活規律的巨大差異可能導致兩者關系產生糾紛,再加上兩代人之間交流太少,以致沒有共同的語言,不可避免的造成關系緊張和隔閡產生。其次,缺少監管致使權益受到侵犯。同居式養老模式多是自發進行的,沒有經過任何書面形式的登記,不僅缺乏政府部門的主導,也沒有相關組織的約束,使得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未掌握入住青年人的個人基本信息,養老機構在不了解對方的前提下,難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與生活不受到傷害;缺少協議明確界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造成青年人不盡力照顧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現象發生等。此外,縱使青年人是經過層層步驟、百里挑一選出的,也可能會在其中混進保健品推銷員或者詐騙分子,而老人缺乏識別上當受騙和風險防范的知識,當一些詐騙分子冒充青年人對老人大獻殷勤時,老人常常被其表象迷惑,導致出現養老金被騙、貴重物品丟失、高價購買保健用品的現象。
缺乏相關宣傳
我國是極其重視孝道的國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也就更加重視家庭養老的主導地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其他養老模式,同時老年人普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影響,對同居式養老模式聞所未聞,更不會主動接受認可同居式養老模式。而且,大多數老年人無論是對現行選擇的機構養老還是居家養老或者其他養老模式都比較滿意,不愿意改變現狀,不敢觸碰新鮮事物,也不想了解甚至接受同居式養老模式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這種保守的傳統觀念可能阻礙了同居式養老模式的長期發展。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依托基層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立政府管理平臺。由于自發組合形成同居式養老模式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政府部門應積極介入,建立相應的政府管理平臺,為愿意采用該種同居養老形式的老年人及青年人進行牽線搭橋,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2]。政府平臺通過收集想一起同居養老人員的信息資料,掌握家庭情況、生活狀況、組合需求等信息,建立完整的檔案數據庫,再經過專業系統的數字化分析,確保老年人在信息暢通、環境安全的前提下,能夠更加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同居伙伴,以實現最佳的養老生活。
其次,明確角色定位,完善監管機制。政府監管主要是對青年參與者的行為進行監督,包括青年人的申請過程、服務過程中的質量、服務次數、服務效果等進行嚴格的監督,防止出現養老服務中不作為現象、甚至出現欺騙老人、虐待老人的嚴重事件,使同居式養老模式取得良好的服務效果,努力提高老年人對青年人服務的滿意程度。再次,加大資金與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擴大推廣范圍,比如:對選擇青年人參與同居式的養老機構進行土地補貼、住房補貼或者床位補貼,為投資該類養老的企業提供稅費減免的優惠政策、對機構水電費運營方面的基本費用進行優惠等,積極引導各個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參加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社會捐贈和助老志愿服務,從而實現對青年人參與同居養老的幫扶作用。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完善充實精神養老的相關法律內容。我國最初主要還是強調物質養老,滿足溫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物質養老上升到物質養老與精神養老并重,甚至更加追求精神養老。目前,我國既有的法律制度對老年人經濟供養方面的規定較為詳細完整,老年人的經濟養老基本上都能夠實現,而對于精神養老這一層面并未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導致部分人缺乏精神養老意識,忽略精神需求的滿足。
其次,充實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內容規定。政府應該出臺將同居式養老模式納入我國養老服務的政策體系中,不僅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要求中增加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內容,盡量用全面的、具體的制度規定對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組織結構、選拔標準、監管機制、運行方式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使同居式養老模式發展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駕護航。

與此期間,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完善養老志愿服務方面的內容規定,通過老年人和青年人雙方共同簽訂《同居式養老模式協議書》,以明確雙方的權利與責任,避免矛盾沖突的發生,讓選擇該養老方式的老年人和青年人不會因制度的不健全而受到傷害,還要對志愿服務流程、質量標準進行詳細化設定,形成一套通用的志愿服務標準體系,確保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制度性發展。
加快同居式養老模式推廣
政府幫助人們轉變傳統觀念。政府在學習理解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前提下,積極在全社會宣傳養老新理念,努力幫助人們摒棄傳統的養老舊觀念,從傳統的養老模式中走出來,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同居式養老模式并不是政府和家庭擺脫養老責任的借口,而是通過對同居式養老模式的關注和了解,認識到同居式養老模式的獨特優勢,從而能更容易地接受同居式養老模式,降低推廣同居式養老模式的難度,進而推動其有序發展。
同時,全社會人員應積極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樹立養老新理念。只有轉變傳統觀念,同居式養老模式的新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使更多人認識到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必要性,該方式是彌補我國現行養老模式不足的補充性選擇,既符合我國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符合我國的社會倫理,通過盤活青年資源,有益于幫助老年人提高老年生活質量,緩解子女養老壓力,緩解社會養老服務困局。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該養老方式中,消除傳統觀念和對同居式養老模式的誤解,增強新型養老的認同,從而促進養老服務的長遠發展。
加強同居式養老模式宣傳
同居式養老模式在國外取得了較好的發展,而我國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難以跨出這一步,因此,全面有效推廣同居式養老模式,必須采取多種方式。首先,加強宣傳。養老機構、政府等主體應主動加大宣傳力度,對同居式養老模式的事件、優秀案例、優秀青年人物等給以宣傳,或者在社區、街道、企業進行普及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內容,提倡鼓勵同居式養老模式,為同居式養老模式的實施增強支持力度,讓更多的老年人、青年人、家屬了解同居式養老模式的新理念,從而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接受,加強該養老形式順利進展的可行性。其次,利用宣傳媒介多元化進行推廣。
政府、養老機構、社區等主體應利用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報紙、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開展同居式養老模式講座等多種宣傳方式,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媒介兩種方式結合,順利達到全面宣傳、增強社會責任感的目的,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該養老形式的內容,從而吸引他們參與到同居式養老模式中,主動為養老服務貢獻力量,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實現自我,彰顯人生價值。
(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