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全球經濟因疫情而放緩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亮麗的成績單,GDP總量進一步擴張,今年更是將增長目標定到了6%以上。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經濟增長動能強勁,并正在獲取因經濟結構調整而出現的新動力源。脫貧攻堅戰役的成功收官,更是實現了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讓更多人獲得了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
與此同時,人們也清醒意識到,當前中國還面臨著各種當期和遠期債務壓力,以及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不斷提升的對增加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要求,所帶來的不斷擴大的公共支出的壓力。
以前人們更多習慣于通過債務的GDP占比來衡量債務風險。目前來看,這種方法過于靜態和籠統,在一定程度上輕忽了與債務期限配置、GDP的現實資產變現能力、國家未來支出結構與趨勢等因素相關的各種復雜變量,有可能導致對問題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判,并妨礙正確的應對方案的推出。
因此,如何從資產與負債的動態平衡和資產可流動變現的視角出發,重整國家資產負債表,更好更有效地以巨大的GDP和豐沛的國民財富去應對債務處置和公共支出壓力,便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相關部門面臨的一個關鍵議題。
首先需要在狹義的年度財政收入和負債的基礎上,做好對廣義債務規模和未來支出規模的摸底估算工作。比如,未來要全面鞏固扶貧脫貧成果,肯定需要不斷提高貧困線的標準,也涉及城鄉醫保養老的統籌覆蓋,這些都意味著巨大的財政支出,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到我們在這個時間段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問題。
從狹義財政入手,當然還有不少騰挪空間,當然這也更加考驗政府的理財能力。開源方面,增加消費稅、資源稅和國企利潤上繳等方面還有文章可做,節流方面要強調精兵簡政裁撤冗員,尤其要倒逼各級政府通過預算改革統籌收入、優化支出、強化績效等方式來提質增效。
對于未來而言,更重要的是提高國家和集體資產的流動性和可變現能力,這需要加大資本市場改革、產權改革和要素市場改革等各項改革的力度,以進一步提升便利產權交易和要素流動。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資產的“進場”所帶來的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和國家資產收益的擴大,是值得進一步總結推廣的經驗?!巴恋刎泿呕苿痈母铩钡恼f法有倒果為因之嫌,但資產創造和變現確實體現了改革的紅利,并能成為進一步改革的助力。未來一段時間,集體土地入市及其金融化可以穩步推進。
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居民高儲蓄率優勢可能不復過往,但居民財富管理大有可為。這需要讓更多國民財富更多參與到國家盈利性資產的長期收益創造進程中去,這一方面可以扭轉資本脫實入虛勢頭,防止資金空轉,另一方面還可以推進居民財富的變現與流通,平滑收益曲線,適度弭平代際財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當然這些都需要豐富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來實現。
需要指出的是,人們不用擔心所謂過度的金融化,當前我們更多面臨的是金融壓抑和金融化不足。與美國過度精巧復雜的金融產品設計和金融交易機制不同,我們的問題是層次和品種豐富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匱乏,導致簡單粗暴的傳銷式產品大行其道,結果加劇資金空轉和金融風險。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債務的處置需要加大中央和各級政府買單的力度。當前主要靠債務展期和銀行資源來處置債務,這本身也是有很大成本的。這一方面占用了很多銀行的流動性資源,令其無法將新增流動性及時注入實體經濟中去,另一方面導致以不良債務為基礎的金融產品繼續在市場上周轉,在占據大量金融資源的同時,猶如壞血進入循環系統,只能會加劇金融領域的泡沫化風險。
此外,在跨地區債務處置方面也可以打開思路,先進帶后進,全國一盤棋,共同富裕,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題中應有之義。以先進地區的國資平臺收購、處置、盤活負債嚴重的地方政府國資或準國資平臺資產,都可以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總之,我們需要有大視野和大思維,從廣義財政視角出發,重整國家資產負債表,盤活國民財富,更有效對沖廣義債務和支出壓力,讓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更為堅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