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月
摘 要:籃球對于初中生而言不僅僅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必須培養學生的主動合作意識,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球作為體育科目的主要內容之一,理應被重視。本文以籃球比賽中攻防轉換為切入點,簡要探討初中生籃球攻防意識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籃球 攻防意識 初中生
如今,現代人對體育技術教學的關注不足,但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飛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體育教育逐漸被現代人廣泛認可,籃球專業教學已成為學習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籃球課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直接接觸籃球體育文化,提高籃球方面的基本素質,鍛煉學生正式合作的積極性意識和精神素質?;@球教學課程需要注重攻防意識的培養,以學生為主體,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戰術進攻的完美配合、各種技術和道德素質、學生的身體素質等方面進行培訓。
1 籃球比賽攻防轉換的類型和重要性
1.1 攻防轉換的類型
攻防轉換對于籃球比賽而言,是比賽是否能夠取勝的關鍵,其內容主要是根據籃球比賽的規則來制定的,攻防轉換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投籃得分后的攻防轉換;傳球失誤后和搶、斷球成功后的攻防轉換;搶到籃板球后的攻防轉換;發生違例和犯規失去球權后的攻防轉換。
1.1.1 由攻轉守的類型
“由攻轉守”是籃球比賽中攻防轉換的類型的一種,“由攻轉守”也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主動轉守,主動轉守是指在籃球比賽中的隊員在進行投籃得分或者罰球得分后,在已經得分的情況下,整體球隊以攻擊的形式轉向防守的形式,此時由于進球得分的影響,所有隊員心理較為亢奮,因此在進球后的防守中,防守是帶有一定攻擊性的;第二是被動轉守,被動防守是指在隊員投籃或者上籃不進時,進攻機會丟失后,攻擊成為防御端;反之亦然。第三是失誤防守。一般是攻擊者的傳球、接球和快速運球出問題,對手出現搶球動作然后再進攻的防御。
1.1.2 由守轉攻的類型
“由守轉攻”在籃球比賽的攻防轉換中較為常見,當隊員的攻擊欲望非常強烈,在抓住轉攻機會的時候能夠快速的展開進攻,使對方來不及布防,從而達到由守轉攻的攻擊效果?;蛘咴谧约簺]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由于對手出現違例、失誤、得分或者進攻犯規等情況下獲得球權而發起的一種進攻形式。
1.2 攻防轉換意識的重要性
1.2.1 籃球比賽攻防轉換意識的特性
隨著當代籃球運動的高速發展,籃球比賽對運動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它已經不僅僅是身體力量的對抗,個人技術的比拼,而且還是智力的較量。而智力的發展是以知識為載體,并且在實踐中進一步得到掌握和運用。
1.2.2 攻防轉換的協同性
在進攻防御轉換的過程中,個人意識不僅體現在規模上,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如果是場上球員的反應的個人意識基本上是不一致的,進攻點和內線防守的合作就不會相互協調,組合的最佳攻防機會總是會丟失。
1.2.3 攻防轉換的穩定性
籃球比賽場上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攻防轉換的關鍵是節奏和速度。攻防轉換的快速意識應該符合比賽的場上形勢和行動規律。
1.2.4 攻防轉換的快速性
籃球比賽中進攻防御轉換的時刻是在雙方激烈的對抗中進行的,時間非常有限。因而,必須迅速對相關行動做出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最有利的執行策略,完善合作,抓住進攻和防御的機會。
2 初中籃球教學中攻防意識的培養
2.1 注重基礎素質訓練
在籃球運動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基本戰術意識和對抗技術的能力?;@球中有兩種現象,即有球和無球的攻防。如空切、接球、運球、傳球等,在課程訓練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常規綜合表現和學習現象進行練習。實際上,從大多數初中學生的實際籃球運動學習這一現象來看,大多數學生都存在核心問題,即基本技能的訓練不夠扎實和穩定。
2.2 關注心理層面問題
學生在籃球比賽中的直接身體接觸是攻防思維意識和積極對抗性思維意識的最具體體現。許多學生看到對手的力量高于他的水平時,他們就會有恐懼心理,這會削弱學生自身的抵抗意識和相應的競爭思維意識。為了改變學生的這一現象,訓練中教師應多利用實戰方式幫助學生克服膽怯。
2.3 實踐中強化學生整體能力
接受籃球訓練后,中學教師應讓學生了解,他們需要提前仔細觀察和掌握對方的素質、方法和技巧,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情況并了解和分辨每個對手的戰略意圖。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觀察和理解對手的核心戰術,推斷出對手連貫動作的哪些是假手動作、誰是主要防守、誰負責管理助攻、誰還負責接球,這樣大部分學生就可以克制敵人。
3 結語
在具體實踐中,要培養學生的攻防心理,提高個人的攻防意識,著力于不斷優化籃球課堂教學,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積極引導學生實戰和反思,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籃球的攻防意識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閆聰,曲文彬.初中籃球基礎技術訓練中拓展訓練的應用與全新嘗試[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8):52+54.
[2] 楊云.初中體育籃球教學的訓練方法[J].科教導刊(下旬),2019(02):128-129.
[3] 謝晶.初中籃球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途徑分析[J].運動,2017(07):129-130.
福建省南安市實驗中學 (福建省南安市 3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