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提出,為了有系統地研究中共黨史,需要編兩種材料:一種是黨內的,包括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另一種是黨外的,包括帝國主義、地主、資產階級等。“兩種材料對照起來研究,這就叫‘古今中外法,也就是歷史主義的方法。”
近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歷史,把握黨史發展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的立場觀點方法,凸顯了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堅決態度,為學習黨史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根本遵循。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向全黨發出學習研究黨史的號召。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中央學習組以《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為題作報告。70多年過去,這篇黨史研究的經典之作,仍然閃耀著科學的光芒,為學習研究黨史指引方向。
“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
1941年的中國共產黨,在20年的斗爭中,既經歷了勝利也經受了挫折,既出現過“左”的錯誤也出現過右的機會主義,特別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給黨帶來很大危害。遵義會議和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雖然分別糾正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的“左”傾錯誤和抗日戰爭初期的右傾錯誤,但由于沒有來得及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系統總結,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延安整風運動就是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開啟的。
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開宗明義:“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辦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在報告最后,毛澤東結合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體會,點明了學習研究黨史的另一層目的,“研究中共黨史,應該以中國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國身上”“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倒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這里所說的“創造些新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學習研究黨史的根本方法:“古今中外法”
關于學習研究黨史的方法,毛澤東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而且創造了專屬術語——“古今中外法”。
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毛澤東說:“辛亥革命以來,五四運動、大革命、內戰、抗戰,這是‘古今。”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他說:“談到中國的反帝斗爭,就要講到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如何兇惡地侵略中國。借用這個意思,辛亥革命是‘中,清朝政府是‘外;五四運動是‘中,段祺瑞、曹汝霖是‘外;北伐是‘中,北洋軍閥是‘外;內戰時期,共產黨是‘中,國民黨是‘外。中國的共產黨、國民黨,農民、地主,工人、資本家和世界上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這就是‘中外。”
他還提出,為了有系統地研究中共黨史,需要編兩種材料:一種是黨內的,包括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另一種是黨外的,包括帝國主義、地主、資產階級等。“兩種材料對照起來研究,這就叫‘古今中外法,也就是歷史主義的方法。”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古今法”就是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問題,而他的“中外法”,就是要從矛盾對立面角度看問題。綜合起來,“古今中外法”就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
學習研究黨史的重要問題: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研究黨史特別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離不開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報告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研究黨史上的錯誤,不應該只恨幾個人,應該找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和它的客觀原因。當然,只看客觀原因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到領導者的作用。但是,領導人物也是客觀存在的,搞‘左了,搞右了,或者犯了什么錯誤,都是有客觀原因的,找到客觀原因才能解釋。”
報告中,他對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進行了研究,談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對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的估價,需要研究”。關于辛亥革命,毛澤東說:“我們寫歷史時常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其實并不能說完全失敗。辛亥革命有它的勝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賴帝國主義的清朝皇帝。但后來失敗了,沒有鞏固它的勝利,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 關于五四運動,毛澤東說:“五四運動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之下發生的。十月革命對世界的覺醒,對中國的覺醒,影響是很大的。五四運動時,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有了覺悟,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1921年便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五四”之后,五四運動又是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毛澤東這些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要走進歷史,把問題還原到產生問題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去研究的重要論述,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把握,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卓越智慧。(《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