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正蔚
摘 要:相較于過去的時代而言,進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的急速普及迅速將世界拉入了信息化進程之中,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等,都需要與時俱進,教育也不例外。將混合教學模式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當中,對學生更好地學習計算機知識、對課堂教育緊跟上時代步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教育;混合教學
信息化環境下的混合教育是突破了傳統授課教育的一種新興模式,它以傳統教育為基礎,以數字化、信息化科技為載體,將教育與科學融為一體。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同時同地,而是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以視聽的方式模擬出一種“面對面”的狀態,為學生提供一條更為便利的求學之路。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當中,混合教育更能發揮出自己獨有的作用來。
一、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具體實踐
1.1 新興混合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
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授課作為教學最基礎、最必不可少的方式,老師與學生共處一室,通過當面講課的方式為學生傳授知識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課堂里的設施從講桌、黑板到增加了電視機、屏幕,一直到現在的多媒體平臺、網絡授課設施等,學生們經歷著教學方式的更新迭代,而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當中的變化尤其明顯。從實踐來看,運用混合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們不再局限于教室的有限條件,學生們能夠利用自己的設備設施實際地跟著老師操作,直觀清晰地了解到老師講課的內容,不會因為教室座位的排列而影響自己的聽課效果。不僅如此,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一項依賴準確性和針對性的課程,如果僅僅是在課堂上講述一兩遍,可能會使一些學生跟不上進度,遺忘后也不易復習,而混合教育模式的“線上回顧”功能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點。
1.2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引導教育為輔
學生上課積極性的提高是在信息化環境下應用混合教育模式的一大重要表現。混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能夠自由表達學習觀點和疑問的平臺,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當中,這樣的方式更能幫助學生更快擺脫傳統課堂上的“害羞”狀態,建立起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不僅如此,混合教學模式也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摒棄,而是充分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優勢,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應用混合教學模式的現實問題
2.1 大學課程配套設施與配套培訓亟待完善
通過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授課實踐來看,有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這樣一種新模式,常常會發生一些操作上的問題。不僅如此,老師也在利用網絡技術和平臺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不熟悉操作或流程的問題,因此可能會降低上課的質量。教師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的能力和精力有限,需要教師進行課件錄制、資源制作、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在線教學平臺使用、學習狀況跟蹤、在線答疑等工作,對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求較高,同時需要教師投入較大的精力和熱情進行學習和實踐。在當前高校教師面離巨大的教學和科研壓力的情況下,全面推行混合教學模式難度較大。[1]但課堂教學中以多媒體課件教學和采用多種媒體組合方式教學,配套的網絡設施也并非完全普及,這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信息誤差,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沒有相應的設備設施而無法參與到課程中去。
2.2 混合教學模式對課堂效果的影響
在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接觸是近距離的,老師可以更好地觀察到學生們上課時的狀態,能夠根據學生舉手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答。但混合教學模式往往會采用到遠程的方式,老師很難在課堂當中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們也經常會因為課堂當中的疑問沒有得到及時解答而錯失一個掌握知識的機會,這對于課堂教育效果來說顯然是十分不利的。此外,高職教育的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對線下操作的要求性更高,但混合式教學更偏向于提供認知類課程的教學,對實踐環境的支持度相對較低,因此對線上和線下教學的融合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
三、課程中應用混合教學模式的改善途徑
3.1 擴大應用范圍,提高基礎條件
如前所述,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環境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信息化的影響,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大學生運用計算機熟悉網絡信息、培養新興素質的重要課程,更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擴大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范圍。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學生是否具有所需設備的情況進行調查并及時進行問題跟進和問題解決,對減少老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的壓力和辛勞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認真接受培訓,盡可能多熟悉新模式的知識和程序是不可或缺的,課堂質量始終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乃至其他任何課程的重中之重,老師更需重視起來,在熟練掌握新的技術后更好地將知識內容融入到課堂當中去,為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提供更便利的基礎條件。
3.2 重視課堂互動,保證課堂質量
師生之間的互動始終是提升課堂活躍度的法寶,合格的互動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合理訴求和疑問得到解決,也能夠幫助老師在課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做到將知識表述簡單化的同時,讓內容廣泛化、深層化。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過于放松而沒有互動的環境可能會削弱其學習的緊張性。因此,即使是在混合教學模式當中,學校和老師也應該拓寬互動的范圍,將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而不能顧此失彼,一味提高技術反而忽視了課堂的內容質量,這顯然得不償失。因此,課堂方面的互動設計還需要更加用心地設計。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可以看出,要想讓教育充分適應信息化的環境,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科學技術能夠拉近物理上的距離,改善時間帶來的影響,從而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吸收知識。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混合式教育模式就是不斷去除自身劣勢的動態化教育方式,絕不放棄數千年來的優秀教育經驗,也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國家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劉艷萍,王魯濱,江淼.“互聯網+”時代輔修專業混合教育模式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7:40-43.
程文靜.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在高職計算機專業中的應用研究[J].福建電腦,2018:163-164.
姜涌, 呂冰. 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6, 19(21):3.
郭永光. 信息化條件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課程改革探究[J]. 才智, 2015(13):1.
郭永光. 信息化條件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課程改革探究[J]. 才智, 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