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賢
國內第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于1993年正式推出期貨交易至今已有20多年。期貨交易是一種高度標準化的交易受到嚴格的監管,財政部于1997年10月24日頒布了《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財會字1997年51號),對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2007年7月1日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使得原《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對浮動盈虧的處理方式不再適用,但《企業會計準則》又未對企業從事期貨交易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明確的規定,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成了困惑會計人員的一大難題。
關于期貨業務會計處理的明確規定最早見于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1998年1月1日施行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以附件形式納入了該項規定,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企業會計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同時廢止,2007年1月1日又開始執行《企業會計準則》,但《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都未涉及期貨業務,實務中可參考的似乎只有中國證券業協會制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
《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對期貨業務涉及的期貨保證金、期貨席位費、交易手續費、對沖平倉、實物交割等的科目設置、賬務處理和報表列報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1.科目設置。(1)增設“期貨保證金”科目,核算企業向期貨經紀機構劃出或追加的用于辦理期貨業務的保證金。(2)增設“期貨損益”科目,核算企業在辦理期貨業務過程中所發生的手續費、平倉盈虧和會員資格變動損益。
2.賬務處理。(1)企業劃出和追加的保證金,借記“期貨保證金”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劃回的保證金,作相反分錄。(2)期貨合約平倉了結時,企業應根據期貨經紀機構的結算單據列明的盈虧金額入賬,對實現的平倉盈利,借記“期貨保證金”科目,貸記“期貨損益”科目;實現的平倉虧損作相反的分錄。
3.報表列報。(1)資產負債表,在“其他應收款”項目上設置“期貨保證金”項目,反映企業在期貨經紀機構的保證金余額。在補充資料(在《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附件四中改為“資產負債表附注”)中增設以下項目:“持倉合約的浮動盈利__元”(虧損用“-”號表示)項目,反映公司持倉合約在資產負債表日按結算價計算的浮動盈利額或虧損額。(2)利潤表,在“投資收益”項目下設置“期貨收益”項目(損失以“-”號填列),反映公司進行期貨業務實現的損益。
根據上述規定,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不作賬務處理,僅在補充資料(報表附注)中披露資產負債表日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情況;期末期貨保證金余額列報在其他應收款項目。
股指期貨合約自2010年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中國證券業協會制定了《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于2011年1月25日發布,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銀行遵照執行。股指期貨屬于金融期貨,不屬于商品期貨,股指期貨與商品期貨交割方式不同(商品期貨以實物交割,股指期貨只能以現金方式交割),但對于保證金、對沖平倉、浮動盈虧的會計處理并無差異?!蹲C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的規定非常詳細,包括股指期貨投資業務涉及的科目設置、賬務處理和報表列報,但是核算過于復雜,大多數會計人員可能很難理解其精髓。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1.對浮動盈虧進行核算,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借記“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浮動盈虧計入期貨保證金,作為暫收暫付款處理,借記“結算備付金”,貸記“證券清算款”。
3.期貨保證金按照占用情況進行分類,已被持倉合約占用的保證金分類為存出保證金,未被占用的資金分類為結算備付金,根據合約占用情況,借記“存出保證金”,貸記“結算備付金”。
4.資產負債表,結算備付金和存出保證金期末余額分別在“結算備付金”和“存出保證金”項目列報;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期末余額和證券清算款期末余額金額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后在“衍生金融資產”項目以0列報,并在附注中披露期末持倉情況。
因《企業會計準則》未對企業從事期交易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明確的規定,實務中產生了多種處理方式。通過查詢2018年、2019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報告發現,詳細披露期貨交易形成的資產、負債以及損益情況的公司并不多,從披露期貨業務的公司中選取披露信息相對明確的公司分析如下。
根據《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的規定,保證金應列報于其他應收款。在近期的實務中,保證金除了在其他應收款列報,還列報于貨幣資金、其他流動資產項目,或者在上述項目中的多個項目分別列報,統計情況詳見表1和表2。
將期末保證金余額列報在貨幣資金項目的公司最多,占45.33%;其次是列報在其他應收款項目,占29.33%;列報在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占比6.67%;列報于貨幣資金、其他應收款、其他流動資產等多個項目的合計占比18.67%。將期末保證金余額列報于多個報表項目,可能是出于期末保證金是否受限的考慮,比如四通新材,將未被占用、可用的保證金列報于貨幣資金項目,而將已被持倉合約占用的保證金列報于其他應收款項目。
《企業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后,持倉合約浮動盈虧被普遍認為是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變動而加以確認,持倉合約作為衍生金融資產/負債列報在交易性金融資產/負債項目(或根據重要性單獨列報在衍生金融資產/負債項目),但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確認又有多種方式,統計情況詳見表3。

表1 保證金列報方式統計表

表2 2019年年報中部分明確披露期末期貨保證金余額的公司 金額:萬元

表3 持倉合約列報金額確定方式統計表
大多數公司將期末持倉的浮動盈虧確認為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占比為75.76%。也有部分公司將持倉合約保證金確認為持倉合約的投資成本,持倉合約保證金與浮動盈虧之和構成期末持倉的賬面價值,占比為21.21%。正虹科技2018年年報將持倉合約浮動盈虧和期貨暫收暫付款之和即零確認為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此種方式占比僅為3.03%。
期貨交易形成的損益(不包括指定為套期工具的期貨合約形成的損益)列報于利潤表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投資收益項目,但具體哪些損益列報于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哪些損益列報于投資收益,因賬務處理不同而不同。實務中的賬務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將平倉盈虧計入投資收益科目,將浮動盈虧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已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浮動盈虧在合約平倉時沖回,計入投資收益。二是將平倉盈虧計入投資收益科目,將浮動盈虧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已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浮動盈虧在合約平倉時不作沖回。三是平時不作賬務處理,在資產負債表日,將期末浮動盈虧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其他除出入金外的客戶權益變動金額計入投資收益科目。因各公司年報披露的信息有限,難以統計各種方式的占比情況。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在終止確認時原已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否需要轉入投資收益,準則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給出的示例是將原已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17年修訂),配套的應用指南中的示例與《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示例的業務內容完全相同,但不再將原已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上述3種方式中,方式1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的規定;方式2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應用指南的規定;方式3則是簡化處理方式,不符合上述兩項制度規定。
期貨業務產生的資產包括存放在期貨公司的保證金和持倉合約,現行的準則沒有對保證金、持倉合約以及期貨相關損益的核算和列報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準則對貨幣資金核算范圍作了規定,對“公允價值”也作了明確的定義,基于準則的相關規定分析如下。
公司存入期貨公司的保證金即期貨公司的客戶權益,期末客戶權益包括平倉損益,也包括持倉浮動盈虧,保證金余額扣除已占用保證金的剩余部分為可用保證金。實務中的分歧主要有兩個,一是保證金屬于貨幣資金還是普通債權;二是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是否應分別列報在不同的資產項目。
1.保證金屬于貨幣資金還是普通債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規定,期貨交易嚴格執行保證金制度。期貨公司向客戶收取的保證金,應當與自有資金分開,專戶存放。期貨公司向客戶收取的保證金,屬于客戶所有,除依據客戶的要求支付可用資金、為客戶交存保證金,支付手續費、稅款等情形外,嚴禁挪作他用。期貨公司應當為每一個客戶單獨開立專門賬戶、設置交易編碼,不得混碼交易。《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3]10號)第五十五條規定“期貨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或者違反有關規定劃轉客戶保證金造成客戶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钡谖迨艞l規定“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為債務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凍結、劃撥期貨公司在期貨交易所或者客戶在期貨公司保證金賬戶中的資金?!鄙鲜鲆幎ū砻?,保證金專戶存儲,與期貨公司的自有資金分開,歸客戶所有,期貨公司只承擔結算和受托管理的責任,明顯不同于普通債權。客戶與期貨公司是委托和受托的關系,而非債權債務關系。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規定“銀行存款…核算企業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款項。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存出投資款、外埠存款等,在‘其他貨幣資金’科目核算”,與《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等早期的規定相比,其他貨幣資金項目的核算內容增加了“存出投資款”項目,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并未對“存出投資款”具體核算哪些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存出投資款通常是指存入證券公司等機構開立資金賬戶準備進行短期投資的款項,期貨公司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客戶存入的保證金屬于存出投資款或與存出投資款類似,因此將期貨保證金作為其他貨幣資金核算并列報在貨幣資金項目符合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是否應分別列報在不同的資產項目。按照《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的規定,保證金不包括浮動盈虧,不管是已占用保證金還是可用保證金均統一作為“期貨保證金”列報在其他應收款項目。實施《企業會計準則》后,實務中對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的理解也產生了分歧,根據表1的統計,大多數公司將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列報在同一個報表項目,但也有少數公司將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分別在兩個項目列報,其中主要的觀點認為可用保證金屬于貨幣資金,應列報在貨幣資金項目,而已占用保證金不屬于貨幣資金,應列報在其他應收款或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都是期貨保證金,已占用保證金是已被持倉合約占用的保證金,不可作為開新倉的保證,相當于設定了質押,使用受限,而可用保證金是不受限的,兩者作為公司的資產在性質上并無本質的區別。將資產設定擔保是一項經常性的經濟行為,無論是貨幣資產、應收款項、存貨還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設定擔保都不會改變報表的列報項目,因此將已占用保證金和可用保證金分別列報在兩個資產項目可能是不適當的。
期貨合約作為衍生金融工具,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應按公允價值計量,具體應如何計量,準則并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實務中的分歧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持倉合約保證金是否構成持倉合約的成本,二是浮動盈虧是否構成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
1.持倉合約保證金是否構成持倉合約的成本。持倉合約保證金是否構成持倉合約的成本,之前實務界的意見并不統一,但2017年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應用指南中作了明確規定,“衍生工具,是指屬于本準則范圍并同時具備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者與對市場因素變化預期有類似反應的其他合同相比,要求較少的初始凈投資。…不要求初始凈投資,并不排除企業按照約定的交易慣例或規則相應繳納一筆保證金,比如企業進行期貨交易時要求繳納一定的保證金。繳納保證金不構成一項企業解除負債的現時支付,因為保證金僅具有‘保證’性質。”因此在2018年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后仍將持倉合約保證金確認為持倉合約的投資成本不符合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定。
2018年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之前,部分公司以持倉合約保證金和浮動盈虧之和作為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之后少數公司已作了更正,如盛屯礦業原將持倉合約占用的保證金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本金”列報,在2019年年報中作了會計政策變更處理,將原在“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本金”中列示的期貨保證金調整至貨幣資金項目中的“其他貨幣資金-期貨保證金”列示。但多數公司尚未更正,根據表3的統計,2019年仍以持倉合約保證金和浮動盈虧之和作為持倉合約公允價值的公司占比為21.21%。
2.浮動盈虧是否構成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大多數公司將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作為其公允價值。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的規定,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企業應當嚴格按照公允價值定義對相關資產或負債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持倉合約除了商品實物交割外,出售或轉移方式只能是平倉,即買入或者賣出與其所持合約的品種、數量和交割月份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約。這種方式不會收到對價,也不會支付對價。如果采用實物交割的方式出售或轉移持倉合約,能收到或需支付的對價也僅僅是出售商品收到的對價或購買商品所支付的對價,收到或支付的對價與交易的商品相關,并不體現為持倉合約的價值。因此,持倉合約浮動盈虧似乎并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的定義。
期貨交易所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每日都會根據期貨交易所公布的結算價格對交易雙方的交易結果進行資金清算和劃轉。期貨公司則根據期貨交易所的結算結果對客戶進行結算,并將結算結果按照與客戶約定的方式通知客戶。因此,持倉合約因期貨價格波動產生的盈虧即浮動盈虧每日都進行清算,并根據清算結果從保證金中劃轉,浮動盈虧的金額已包括在期貨保證金中。若以浮動盈虧作為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進行核算,則公司期末期貨保證金的賬面余額與公司在期貨公司開設的專戶中存放的保證金余額就會不一致,差額即為持倉浮動盈虧,期貨保證金作為一項獨立、可明確區分的資產,如果將其在多個科目核算、列報在多個報表項目似乎也是不恰當的。
持倉合約占用的保證金不構成持倉合約的成本,浮動盈虧也不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因此,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應為零。實務中,以零列示持倉合約價值的公司很少,正虹科技2018年年報將持倉合約浮動盈虧和期貨暫收暫付款之和即零確認為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期貨暫收暫付款是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下持倉合約浮動盈虧產生的保證金的變動額,因持倉浮盈而增加的保證金作為暫收款,因持倉浮虧而減少的保證金則作為暫付款,因此持倉合約浮動盈虧和期貨暫收暫付款金額相同、方向相反,持倉合約浮動盈虧和期貨暫收暫付款之和恒等于零,也即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始終為零。這種處理方法與《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的規定是一致的。
與期貨業務相關的損益主要包括平倉盈虧、浮動盈虧和手續費。實務中,大多數公司將平倉盈虧和手續費計入投資收益科目,在投資收益項目列報;將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列報。
浮動盈虧,顧名思義盈虧尚未最終確定,但是期貨交易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當日持倉合約產生的盈虧即浮動盈虧都及時進行清算和資金劃轉,當日持倉合約盈虧變動是確定的,不確定的只是持倉合約未來的價格相對于結算日價格的變動產生的盈虧。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與股票、基金、投資性房地產等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在性質上存在明顯的區別,股票、基金、投資性房地產等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其變動的價值包含在未變現的股票、基金、投資性房地產等資產中,不會產生現金流量,而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并不包含在持倉合約中,而是包含在期貨保證金中,是產生現金流量的。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似乎不符公允價值的定義,持倉合約的公允價值始終為零。因此,將浮動盈虧作為公允價值變動處理似乎不符合準則的規定,將平倉盈虧、浮動盈虧和手續費等期貨損益均計入投資收益科目似乎更加適當。

部分公司之所以將持倉保證金或浮動盈虧確認為持倉合約的賬面價值、將浮動盈虧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能是參考了股票買賣的會計處理,但股票買賣和期貨開倉平倉本質是不同的。股票買賣是現貨交易,當買入某上市公司股票時,就立即擁有了上市公司的股權,支付給交易對手的對價就是取得股權的成本,在股票持有期間,不管股票價格如何波動都不會進行結算,價格變動被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會產生現金流量,只有在股票賣出時,交易盈虧即賣出和買入的差價才會體現在收到的對價中。而期貨開倉平倉則完全不同,期貨開倉時,實質是簽訂了一份合同,并未取得標的資產,除了發生手續費外沒有發生其他成本,價格波動產生的有利或不利影響在每個交易日交易結束時都會被及時清算,產生現金流量,該份合同可以通過平倉的方式進行了結,若是平歷史倉單,因開倉價格與上一交易日結算價格之間的損益已經在之前的每一個交易日逐日結清,平倉當日的損益僅與平倉價格和上一交易日的結算價格相關而與開倉價格無關。期貨開倉平倉和股票買賣在初始成本的確認、結算方式現金流量分布都不相同,因此,對于商品期貨交易,股票買賣的會計處理不具有參考性。
2007年7月1日施行《企業會計準則》后,財政部未對商品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明確規定,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規定的處理方式又過于復雜,實操性不強,實務中對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五花八門,部分公司的會計處理明顯不合理,甚至違背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信息披露不統一,可理解性較差。基于上述分析,在準則或財政部對商品期貨的會計處理作出明確規定之前提出如下建議:
1.將保證金作為其他貨幣資金核算,列報在貨幣資金項目,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受限情況(已被合約占用的保證金金額)。
2.持倉合約的價值確定為零,不作賬務處理,可作備查,列報在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衍生金融工具項目,報表附注中披露期末持倉情況,包括持倉品種、持倉量、期末結算價格、浮動盈虧等情況。
3.期貨相關損益,包括平倉損益、浮動盈虧和手續費均確認為投資收益,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期貨損益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