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費/整理
從到達珠穆朗瑪峰頂到登上月球,人類已經探索過地球及太空的諸多地方,但很少能走到地球的深處——海洋的底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里有非常恐怖的高壓。
然而,在這種高壓之下,深海中竟然還存在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那么,深海魚是如何在高壓之下生存的呢?
海水深度超過200 米的地方被人們稱為深海,隨著深度的不同,又進一步劃分為中層帶、深層帶、深淵帶、超深淵帶(海水深度超過6000 米)。海水的壓強會隨著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海水深度每增加10 米,壓強就會增加1 個大氣壓。在深海4000 米處,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地方都要承受一只大象的重量。
一般來說,海水的深度越深,能量越匱乏,生物越少,所以超深淵帶的生物最少。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在海底7700 米深處的超深淵帶發現了馬里亞納獅子魚,盡管這里壓強較大,但馬里亞納獅子魚卻在這里生活得十分愜意。
圖1 馬里亞納獅子魚 (圖/西北工業大學)
對魚鰾的“斷舍離”對于生活在淺海的硬骨魚類來說,魚鰾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可以幫助其調整浮力,從而實現上浮或下潛。但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水壓會遠遠大于氣壓,導致周圍的水開始向內擠壓充氣的物體。因此,很多深海魚在進化的過程中舍棄了魚鰾這個危險的結構,轉而依靠某些脂類來提供浮力。
圖2 深海中的魚群(圖/千圖網)
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同時這樣的身體結構還有另一個好處,即較低比例的骨骼和肌肉能降低深海魚的能量消耗,而高比例的脂類能儲存更多的能量,這對于身處養料貧瘠、氧氣稀薄的深海魚類來說至關重要。
相對于淺海魚來說,深海魚的細胞膜上有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讓它們的細胞膜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較高水平的流動性,提高物質運輸的效率。
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讓深海魚即使身處高壓環境仍然擁有柔軟的細胞膜,但如果一條深海魚被捕撈上岸,它的細胞結構就會隨之破壞,因為當它身處低壓環境時,細胞膜的流動性就會過強,細胞膜過軟,導致細胞很容易壞掉。
細胞膜并非唯一受高壓影響的物質,蛋白質也難以逃脫這無處不在的壓力。正常來說,受高壓影響的蛋白質會發生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喪失,而蛋白質的正常工作對于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科學家還發現,一種叫作三甲胺氧化物的化學物質能幫助變性的蛋白質恢復原來的結構,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深海魚體內含有的大量三甲胺氧化物能幫助它們細胞內的蛋白質維持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從而保證細胞的活性。
深海作為地球表面最后未被人類大規模進入或認知的空間,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各種戰略資源和能源。據統計,全球共有37 條超過6000 米的超深淵帶。在科技發展的新階段,超深淵帶將聚焦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目光,成為海洋科學最新的研究前沿。隨著我國深海探索技術的發展突破,相信會有更多的深海奧秘被科學家們揭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