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君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莊浪744699)
馬鈴薯產業是莊浪縣的傳統產業,也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之一,常年播種面積3.33 萬hm2以上。近年來,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和產業扶貧力度的加大,種植規模逐年加大。為了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節本增效,減少殘膜污染,于2019 年在莊浪縣韓店鎮試雨村進行了馬鈴薯不同栽培模式試驗,篩選出了適合莊浪縣馬鈴薯最佳覆蓋材料和方法,為建立高產、綠色栽培模式提供了技術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參試地膜為農用黑色地膜(規格0.01 mm×1 200 mm,由天水天寶塑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秸稈為上年風干的玉米秸稈;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由中石化劉家峽化工廠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P2O514%),由白銀磷鹽化工廠生產;馬鈴薯指示品種為莊薯3 號,由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
試驗地海拔1 868 m,為山地梯田,地勢平坦,地力中等,肥力均勻,黃綿土。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法設計,小區面積 21.6 m2,5 個處理,3 次重復。T1:通用全膜壟溝栽培壟上播種,壟底寬33 cm,壟面寬20 cm,壟高15 cm,一幅地膜覆蓋3 壟2 溝,馬鈴薯播于壟上,平均行距0.4 m(包括2 幅地膜相接的未覆蓋部分);T2:全膜壟作側播(CK),壟寬 60 cm,溝寬50 cm,壟高15 cm,馬鈴薯播于壟側;T3:全膜雙壟壟播,雙壟呈“凹”形,大壟寬60 cm,壟上開微溝;T4:秸稈覆蓋(單溝),壟寬 60 cm、壟溝 50 cm,壟上起微溝,秸稈覆于微溝,與壟面高度持平,馬鈴薯播于壟上;T5:露地栽培,馬鈴薯平地播種,現蕾前施肥培土成壟。試驗于4 月12 日結合播前整地施入農家肥 45 000 kg/hm2、尿素 300 kg/hm2、普鈣 525 kg/hm2。播種密度60 000 株/hm2。試驗期內記載馬鈴薯出苗期、開花期、塊莖膨大期、成熟期等生育時期,收獲前每小區隨機抽取10 株考種,按小區單收計實產,其他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
從表1 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生育期有一定影響,T1、T2(CK)與T3 均為黑色地膜覆蓋,生育期相同,同為5 月 10 日出苗,6 月 22 日現蕾,7月 18 日塊莖膨大,10 月 2 日成熟,生育期 143 d;T4秸稈覆蓋與T5 露地栽培,出苗期、現蕾期與塊莖膨大期相同,同為 5 月 16 日出苗,6 月 29 日現蕾,7 月28 日塊莖膨大,分別較對照推遲 6 d、7 d 和 10 d;成熟期:T4 為 9 月 22 日,較對照提早 10 d,T5 為 9 月20 日,較對照提早 12 d;生育期:T4 為 129 d,較對照早 14 d,T5 為 127 d,較對照早 16 d。
從表2 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經濟性狀有一定影響,出苗率:T1、T2 (CK)、T3 均為100%,T4、T5 均為 98%;主莖數:T2(CK)與 T3 同為2.5 個,T1 為 2 個,較對照少 0.5 個,T4 為 1.5 個,較對照少 1 個,T5 為 1 個,較對照少 1.5 個;株高:T2(CK) 為 98 cm,T1 為 92 cm,較對照低 6 cm,T3 為101 cm,較對照高3 cm,T4 為76 cm,較對照低22 cm,T5 為70 cm,較對照低28 cm;單株塊莖數:T2(CK)為 4.8 粒 /株,T1 為 4.7 粒 /株,較對照少0.1 粒 /株,T3 為 5.2 粒 /株,較對照多 0.4 粒 /株,T4 為 4 粒 /株,較對照少 0.8 粒 /株,T5 為 3.6 粒 /株,較對照少1.2 粒/株;單株產量:T2(CK)為0.51 kg/株,T1 為 0.48kg/株,較對照少 0.03kg/株,T3 為 0.55kg/株,較對照增加0.04kg/株,T4 為0.39kg/株,較對照減少0.12 kg/株,T5 為 0.34 kg/株,較對照少 0.17 kg/株;大中薯率:T2(CK)為 58.57%,T1 為 50.70%,較對照降低7.87 個百分點,T3 為62.67%,較對照增加4.1 個百分點,T4 為45.9%,較對照降低12.67 個百分點,T5 為43.64%,較對照降低14.93 個百分點。

表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生育期的影響

表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經濟性狀的影響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有一定影響,T3 折合產量最高,為32 748.55 kg/hm2,較對照增產8.06%,位居第一位;T2(CK)折合產量為30 305.53 kg/hm2,位居第二位;T1 折合產量28 944.35 kg/hm2,較對照減產 1 361.18 kg/hm2,位居第三位;T4 折合產量23 669.39 kg/hm2,較對照減產 6 636.14 kg/hm2,位居第四位;T5 折合產量20 286.51 kg/hm2,較對照減產 10 019.02 kg/hm2,位居第五位。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F=714.782>F0.01=7.006,表明各處理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進一步用最小顯著極差法(LSR-SSR)比較,T1 與T2、T3、T4、T5 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T2 與 T3、T4、T5 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T3 與 T4、T5 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T4 與T5 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在莊浪縣旱地梯田條件下,不同栽培模式馬鈴薯生育期、經濟性狀與產量表現均不同,全膜雙壟壟播栽培模式綜合經濟性狀最好,大中薯率與產量最高,分別為62.67%、32 748.55 kg/hm2;全膜壟作側播栽培模式綜合經濟性狀較好,大中薯率與產量較高,分別為58.57%、30 305.53 kg/hm2,以上2 種模式可在莊浪縣山旱地梯田推廣應用。通用模式綜合經濟性狀好,但大中薯率與產量較低,分別為50.7%、28 944.35 kg/hm2。秸稈覆蓋(單溝)綜合經濟性狀表現較差,大中薯率與產量均較低,分別為45.9%、23 669.39 kg/hm2,但對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結構具有一定作用,建議下年繼續試驗。露地平播綜合經濟性狀差,大中薯率與產量最低,分別為43.64%、20 286.51 kg/hm2,不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