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東,毛利賓,謝榮超,馬珍珍,劉秋明
為適應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升新時期衛勤力量能力建設,軍隊開展了衛勤力量輪流制基地化訓練考核評估,并已逐步成為常態。依據上級下達任務要求,我院野戰醫療隊承擔遠程機動某地參加“衛勤力量-2020A”基地化訓練與評估任務,演訓以實戰環境下大批量傷員飽和沖擊野戰醫療隊為背景,突出時間緊、強度大、傷員數量多、傷情重、傷類復雜[1],醫療隊員專業稱職率100%,其中大部分隊員參加過多次演習,擁有較為豐富的演訓經驗,本次基地化演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1 演訓環境條件艱苦基地化演訓期間正值西南地區梅雨季節,不利天氣增加了演訓考核的難度。天氣潮濕,空氣濕度大,甚至高達99%,氣溫相對較低,平均15~18 ℃,最低氣溫12 ℃,地面濕滑且泥水較多,使負重徒步行軍極為不便,劇烈運動后呼吸不暢,胸部沉悶,使很多隊員剛開始訓練時很不適應。同時,野外展開地域地面積水,淤泥較多,對宿營保障等造成不利影響。演習江津地域山多林密路陡,陌生地域岔路口較多,因樹林茂密、坡多彎急,易使摩托化機動的行軍車隊中斷迷失。
1.2 演訓強度大本次演訓50名野戰醫療隊員全員參加,持續20余天,考核科目30余項,從演訓考前對接、戰備等級轉換、遠程機動(鐵路裝載)、摩托化行軍、徒步行軍、宿營、地域防衛、衛勤偵查、傷員搜救、撤收轉移、部署展開(含裝備考核、警戒防衛、協調對接)、夜間綜合訓練到批量傷員救治與傷員后送、考核復盤、分組研訓、集中研討、桌面推演、考后總結等,采取千分制評分模式,逐項進行對照打分,縱向對比與橫向比較相結合,深入查擺不足,剖析問題,針對性“開方抓藥”。本次演訓強度之大、標準之高,科目之多,要素之全,為野戰醫療隊近5年罕見。
1.3 演訓實戰化和信息化水平高演訓期間隊員全程野外宿營,并進行警戒防衛和偽裝,全程完全自我保障。訓練緊貼實戰要求,考核組明確要求不弄虛招,考核不設具體腳本,不設標準答案,不搞規范動作,但必須能解決實際問題,考驗戰場應變能力。本次演訓信息化、科技化水平高,使用無線電臺保密通聯,演訓場景全程攝像頭聯網監控,并使用無人機偵查航拍,指揮導調大廳遠程實時可視督導,運用醫學模擬人模擬戰創傷危重傷員,邀請殘疾特情傷員參演,運用現代化戰傷化妝技術,設置“標準化傷員(standardized wounded soldier, SWS)”[2-3],演訓滿滿實戰背景及科技要素,高度還原戰場真實場景。
1.4 衛勤戰術貫穿演訓始終本次演訓考核更加注重衛勤戰術要求,對衛勤行動增加了警戒防衛、戰術衛勤偵察、流行病學偵查、宿營偽裝等科目,演練了衛星過頂、過染毒地帶、阻擊小股敵特襲擾、抗擊無人機侵擾、醫療區著火、人員犧牲減員、無線電靜默等特發情況處置。樹立了戰術區域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先火力反擊壓制、確保戰場環境安全,再行傷員火線搶救”的理念,培養傷員自救互救意識,針對“出血性休克、氣胸、氣道窒息”三大致死原因進行強化操作演練。在戰術后方救治傷員時,更加強調保存有生救治力量,注重醫護人員自身安全,展開地域專門設置警戒人員,對展開地域進行警戒防衛,收繳登記傷員武器彈藥,防范間諜奸細,關注傷員心理應激,避免引發意外槍彈及人員傷亡事故。
1.5 突顯批量傷員救治能力野戰醫療隊其根本屬性是一支部隊,其主要職能是戰傷救治[4]。本次演訓突出批量傷員救治能力考核,注重鍛造核心保障力,著力應對未來戰場批量傷員救治。考核為了反映戰場真實情形,要求救治傷員時,無創非侵入操作必須做,有創侵入操作必須說,檢驗檢查項目操作真運行,液體耗材儀器要真用,藥品必須真到位,物資要真流動、消耗要真統計;從嚴從實出發,對戰場救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場試驗動物豬火器致傷,模擬真實戰場槍彈傷,考驗手術真實操作水平及重傷救治能力。考核設置了2 h內46名批量傷員通過,具體形式傷情傷種隨機設置,傷員傷情化妝極為逼真,危重傷員比例極高,其中60%以上為重傷,對野戰醫療隊形成短時間內大批量傷員沖擊狀態,極大考驗了訓練水平及救治能力。
2.1 組織指揮能力顯著提升通過此次演訓考核,醫院、野戰醫療隊及各組室等各層級組織指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從受領任務、碰頭會、黨委會、作戰會“三會”召開、下達決心、命令傳達、文書擬制、計劃制定、協調籌劃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提高;醫院與野戰醫療隊、野戰醫療隊指揮組與各組室間、組室與隊員之間實現實時無障礙溝通,隨著批量傷員救治過程中的“信息流”在各組室之間順暢通達,“傷員流”及“物資流”運行順暢、管控有序,戰場指揮能力顯著躍升;能夠根據戰場環境和救治任務及時靈活應變,有效指揮,有力解決實際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2.2 救治能力水平明顯增強經過基地化演訓,野戰醫療隊整體救治理念提升,團隊成員分工恰當、協作密切,救治技術較前明顯增強。救治過程中“傷員流”順暢,分類優先救治意識加強,面對批量傷員,能快速檢傷分類,根據傷情及病情變化迅速區分輕重緩急,按照“紅、黃、綠、黑”順序進行救治,優先救治需要緊急處理和危重的傷員。救治中遵循“優先保命,而后盡量保肢、減少致殘和保留功能,最后才是疾病的專科救治”原則。救治流程不斷規范和優化,各項操作技術不斷熟練,醫護配合默契度不斷提高,顯著提升了救治效率,單位時效內能救治更多的傷員。在80 min內能全要素展開一所野戰醫療隊救治機構,在2 h內應對46名批量傷員通過快速、有序而從容;野戰醫療隊基地化訓練成效曾2次登上中央電視臺CCTV-7軍事頻道新聞,受到領導、考核組和廣大官兵的好評。
2.3 規范化訓練成果豐碩歷經20余天的評估和考核,野戰醫療隊形成了四個一訓練成果,即一個總結,一項成果,一套畫冊,一部視頻。其中成果包括野戰醫療隊規范化標準操作流程(SOP流程[5])、各類方案以及自制傷情病歷等。通過總結,系統回顧和梳理了訓練成果,運用PDCA循環模式不斷改進提高,為以后野戰醫療隊訓練及拉動考核提供指導與標準參考。
3.1 需加強應對不利條件的能力應對不同天氣和環境條件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演訓地區山區多雨,衣物不易晾干,雖備有洗滌烘干箱組,但在應對50人醫療隊員衣物洗滌烘干時仍然捉襟見肘。出發之前雖對帳篷及地布進行了完整及損壞檢查,但忽略了防雨隔水的性能,以致于醫療區一頂帳篷因地布漏水導致室內積水,對傷員救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生活區一頂帳篷篷頂漏雨,影響個別隊員居住;另外,山區地面石頭多,對排水溝挖掘造成很大困難,依靠人力效率較為低下,缺乏更好的挖掘設備,造成下雨天室內進水潮濕,從而也影響了生活區帳篷的居住條件。
3.2 需完備滿足任務需求的物資勝任不同任務需求時物質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改進。近些年,醫療隊實行了新的編制體制運行,許多新式裝備器材陸續裝配,協同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針對本次演訓需求所存在的短板弱項,醫院主要立足現有條件解決問題,同時積極從野戰部隊進行借用和協調,有力解決了運輸力量不足的問題;消毒供應保障有待進一步加強,消毒滅菌掛車標準消毒需要時間較長,且消毒容量有限,對開展手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本次主要依托使用一次性鋪單敷料,增加手術器械套數,合理制定手術消毒計劃,避免因器械消毒耽誤影響緊急手術。在針對本次考核任務時,在醫療隊原有物資準備基礎上進一步請領增加和補充,使得本次任務物資準備非常充分,工作開展非常順利,卻也增加了運輸及儲備壓力。同時,在面對其他不同任務背景時,可能需要進一步重新規劃與調整。
現代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是涉及陸海空天電等多維一體的高強度戰爭[6]。習主席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作為部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衛勤力量建設關系到未來戰場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切實影響著每名傷員的生命及部隊的戰斗力。衛勤基地化訓練是世界各國軍隊衛勤訓練發展的趨勢和方向[7]。衛勤演練是提升野戰醫療隊戰斗力、保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野戰醫療隊基地化訓練與評估,大力提高了軍隊衛勤力量建設水平,為不斷打造衛勤尖兵和拳頭力量做出很大貢獻。通過本次“衛勤力量-2020A”演習,鍛煉摔打了部隊衛勤力量,有力促進了集團軍醫院衛勤建設及野戰醫療隊的轉型提升。同時,衛勤建設永遠在路上,我院野戰醫療隊將在本次基地化演訓成果上不斷實訓進取,力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