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英,尚興樸,曾燕,王浩,王繼永
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列為首要脫貧措施[1],并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中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2]。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異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特色產業增收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布局[3],各特困區均將藥材產業列為本地區的重點產業,突出反映了中藥材產業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一方面,中藥及大健康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中藥材原料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中醫藥的臨床價值越來越被認可。中藥材廣泛種植于我國貧困地區。這些地區通過將本地生態資源與產業化扶貧政策相結合,可以取得理想的扶貧效果。經過實踐,中藥材種植已成為許多農村貧困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本文從中藥材產業扶貧的現狀、成效、主要模式、存在問題、經驗及建議方面進行分析,為推動脫貧經驗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增強脫貧的可持續性提供參考。
1.1.1政策保障方面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中藥材產業優勢、凝聚多方力量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務院扶貧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計劃通過打造一批藥材基地、培育一批經營主體、發展一批健康產業、搭建一批服務平臺,將中藥材產業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2018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了中藥材產業扶貧在國家扶貧開發戰略中的重要地位[4]。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劃財務司開展關于中藥材產業扶貧情況基線調查,目的是摸清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及832個貧困縣貧困情況及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了解貧困地區中藥材產業扶貧需求[5]。
2019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中藥材在內的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6]。2019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印發“三區三州”中醫藥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結合“三區三州”自然條件及適宜種植品種,鼓勵中藥企業積極參與,建設遴選一批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基地,試點推進中藥材種植溯源平臺建設,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骨干培訓[7]。2019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深入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8],2020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指出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引導中藥材生產向道地優勢產區集中[9],進一步從國家層面強化了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政策保障。
1.1.2項目支持方面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是“十三五”期間中醫藥唯一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共立項126項,中央財政總投入經費達14.51億元[10]。在中藥資源保障方面,專項積極圍繞中藥材生態種植、高品質道地中藥材栽培示范、綠色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等方向部署項目。為加快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扶貧積極推進“中藥材質量保障項目”,旨在提升對貧困地區中藥材生產技術指導能力,推進農技服務精準到戶。此外,有關部門還通過調動其他途徑資金、銀行信貸等方式支持中藥材產業扶貧[11]。
1.1.3技術支撐方面 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工作助力產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動員全國農業科技單位推動貧困地區形成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優勢[12]。2020年5月7日,農業農村部再次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助力產業扶貧的通知》,要求全國農業科教單位聚焦貧困地特色產業需求,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探索在未脫貧和部定點扶貧縣落實產業技術顧問制度,切實提高科技助力產業扶貧的實效。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同意,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國家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成立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為基層發展中藥材產業相關技術問題提供技術支撐[11]。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也將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作為各崗位科學家及試驗站的重要工作任務,進一步為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技術支撐[13]。
我國中藥資源種類豐富,蘊藏量多且分布廣泛。自《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實施以來,各地依據自身中藥資源和產業特點,紛紛制定配套的中藥材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或行動指南,在中藥材產業扶貧方面開展大量工作,探索各地扶貧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有關中藥材產業扶貧政策,其中遼寧省[14]、吉林省[15]、黑龍江省[16]、江西省[17]、貴州省[18]、甘肅省[19]、寧夏回族自治區[20]、云南省[21]發布了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方案,細化行動措施,因地制宜培育扶持特色優勢品種,加快地區脫貧攻堅進程;貴州[22]、陜西[23]、云南[24]等省出臺鼓勵建設中藥材“定制藥園”政策;河北[25]、安徽[26]、四川[27]、貴州[28]等省發布中藥材發展規劃/指導意見;陜西省推出“3+X”特色產業工程[29],支持包含中藥材在內的特色產業發展。貴州省出臺扶持政策最多,也更加細化,如2019年7月出臺的《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中藥材7個重點品種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分別對天麻、太子參、鉤藤、薏苡仁、半夏、黃精、白及7個重點品種進行全方位規劃[30],力圖將每個品種都打造成貴州省脫貧攻堅的特色健康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和服務大眾健康。
截至2016年,貧困人口規模占全國貧困人口比例前5位的省、自治區分別是云南、貴州、河南、廣西、湖南,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南、西北、中部地區,農業依舊是貧困地區的主導產業。我國中藥材資源富集地區與貧困地區呈現高度重合的特點,多數貧困地區中藥資源稟賦較高;中藥農業的門檻較低,在貧困地區推廣中藥材種植有一定基礎。據黃璐琦等[31]研究,國家級貧困縣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涉及的縣中,至少有10%以上的貧困縣已經有很好的中藥材產業基礎,是中藥材產業扶貧的重點優先區域;有53%的貧困縣具有一定的發展中藥材產業的條件,需要加強相關工作拓展中藥材產業扶貧的基礎和能力。初步統計,全國已有43.87%的貧困縣開展了中藥材種植產業[32],全國貧困地區已種植中藥材2 277.8萬畝(1畝≈666.67 m2),2017年產量達431萬t,有中藥材基地1630個,中藥材企業1198個[33]。
在全國各方的努力下,中藥材產業扶貧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不少貧困縣實現了脫貧。如在甘肅省,中藥材產業覆蓋全省10個市/州的51個貧困縣區、508個貧困鄉鎮,通過中藥材種植和勞務脫貧的涉及全省5.8萬戶,共23.9萬人[34]。山西省中藥材種植覆蓋全省90%的貧困縣,貧困縣中藥材種植總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左右[35]。貴州省在實施精準脫貧中把發展道地中藥材作為“十大扶貧產業”的重中之重,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相結合的生態脫貧新路子,探索了很好的經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山西省金米村,通過中藥材種植等產業“摘窮帽”[3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點幫扶對象五寨縣,通過探索“五寨模式”已順利脫貧[37]。在河北省灤平縣[38]、甘肅省渭源縣[39]、云南省師宗縣[40],中藥材產業也已成為扶貧主導產業。這些實踐表明,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實現了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是變“輸血”為“造血”的有力抓手。
2.1.1免費發放種子,保價回收藥材 貧困地區多以農作物為主要收入,藥材種植基礎薄弱,對中藥材生產、銷路及市場動態等缺乏系統認識。寶雞市陳倉區的寶雞市博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召集周邊的農戶、貧困戶(含殘疾人),采取“一免、一供、一收”方式,給農戶統一發放柴胡種子和有機肥,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按照預先簽訂的購銷合同,以高于市場價格回收藥材,已帶動當地5000余戶貧困戶種植柴胡8萬多畝[41]。
2.1.2穩定種子質量,推廣藥材新品種 種業龍頭企業在推廣藥材新品種及提高種子種苗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藥種業有限公司以種源為抓手,積極參與各地中藥材產業扶貧,與多地政府、貧困地區企業簽訂中藥材種業扶貧協議,為對方提供優質種源,從源頭上保證種子種苗質量,并通過構建“中藥企業+種植大戶+農戶”“中藥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2.1.3繁育種子種苗,建設良種基地 1)散戶繁育種子種苗。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已成為甘肅省隴西縣扶貧的重要途徑。2019年,甘肅省隴西縣117個村開展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種植,其中86個貧困村81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田11 314.65 畝[42],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2.5%,平均每畝收益達4000~5000元。2)企業建設良種繁育基地。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在甘肅民勤建成了國內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甘草種質資源圃,通過甘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帶動當地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2017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號召下,國藥種業有限公司在山西五寨縣建設蒙古黃芪道地種質資源圃及良種繁育基地,帶動當地蒙古黃芪種苗產業發展,助力中藥產業精準扶貧[43]。
2.2.1出臺鼓勵政策,配套扶持方案 各縣市因地制宜出臺中藥材扶貧配套實施方案,尤其是財政補貼制度、保險制度、以獎代補等機制對中藥材種植起到積極引導作用。河北省內丘縣出臺《關于新增中藥材種植財政扶持意見》,實施“531”財政補貼政策,現在農戶每畝地的收入達到了3000多元,農戶藥材種植積極性提高[44]。甘肅省定西縣試行中藥材產值保險,為中藥材種植戶提供“三位一體”中藥材產值保險綜合保障機制,中藥材產值保險試點取得了較好效果[45]。
2.2.2“三變”改革,組建專業合作社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保障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通過自身優勢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許多合作社已在藥材市場中嶄露頭角。四川省石柱縣華溪村[46]通過“三變”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務工工資+項目投產效益分紅”的模式大力發展以有機黃連、黃精為主的中藥材產業。
2.2.3龍頭企業帶動,打造優勢品牌 中醫藥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藥材基地、發展道地藥材種植、探索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對促進多地中藥材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018年,吉林省柳河縣在吉林省昌農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2400元[47]。龍頭企業的品牌意識和政策敏感性較高,在《湖北省道地藥材“一縣一品”建設實施方案》的引導,以及湖北省巴東縣中藥材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推動下,“巴東玄參”入選湖北省“一縣一品”,“巴東獨活”被授予地理商標保護品牌,借助獨特的品牌優勢,全縣藥材產值超過4億元[48]。
2.2.4發展“定制藥園”,推動可持續脫貧 “定制藥園”是由政府指導、企業種植、醫院參與、貧困戶參與生產,形成的完整、可持續的中藥材產業扶貧體系。目前,黑龍江已建成“定制藥園”13 609畝,受益貧困戶389戶[49]。云南省首批認定的“定制藥園”總種植面積約36萬畝,幫扶建檔立卡約1.6萬戶[50]。2019年,貴州省 “定制藥園”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2020年預計達到20萬畝[23]。“定制藥園”模式是各地多部門聯合推動的有效扶貧措施,但整體推進成效及促進產業發展的貢獻程度未完全凸顯,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藥材加工生產為主的扶貧一般是在藥材種植規模較大地區,由龍頭企業投資或合作社集資建設倉儲車間、飲片加工廠、中成藥或配方顆粒加工廠(以飲片加工廠為主),引導農戶進工廠打工或入股分紅,在加大產品附加值的同時,農戶的收入進一步提高。中藥企業好醫生集團積極在四川省涼山州建設加工基地提質增效,分別建設布拖縣中藥材精深加工基地和美姑縣中藥材初級加工基地,兩大加工基地將實現年加工中藥材1.5萬噸、產值2.5億元的產能,為推進涼山州中藥材發展和決勝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各地紛紛建立起加工扶貧車間[51],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務工,拓展加工功能,改進加工工藝、提高加工水平[52],為當地脫貧探索新出路。
中醫藥養生、旅游和康養是延長中藥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有效途徑,且康養產業的關聯度廣、帶動性強,在中藥材產業扶貧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安徽省霍山縣依托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抓住“西山藥庫”和“十大皖藥示范基地”建設機遇,推動康養產業與中醫、體育、林業融合,形成多種類康養產業發展格局,帶動貧困戶在旅游企業就業、資產入股分紅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53]。但發展第三產業對生態環境、地域文化、中藥其他產業成熟度、資金投入、宣傳報道等多方面有較高要求,目前以中醫藥康養旅游為主的產業扶貧相對較少。
科技扶貧在各環節不斷發力。在中藥材種植環節,大力示范優質中藥材新品種、配套無公害栽培措施[54]、藥材專用肥、節水抗旱和綜合防治技術,提高中藥材種植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種植農戶的收入;同時,探索生態農業在藥材生產中的應用,建立安全、有效、有序、可持續的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提高藥材種植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促進貧困地區增收。在加工流通環節,推廣產地初加工技術及包裝倉儲工藝,提高中藥材品質和市場占有率,穩定提高中藥材價格;同時,構建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策略及適宜技術體系,并在中藥農業和中藥工業領域推廣應用[55],借助中藥材追溯體系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提升中藥材質量等,為推動中藥產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3.1.1政府及相關部門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通過梳理發現,國家和各地對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國家對中醫藥傳承創新、中藥材保護和發展、道地藥材生產、特色產業發展等都有明確規劃;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迅速出臺響應實施細則,通過資金補助、項目支持、政策傾斜等多種途徑,在資金、政策、市場、管理、技術和人才引進等各方面都予以相應的支持,鼓勵中藥材產業扶貧,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3.1.2產業扶貧成功案例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貧困地區農戶相對保守,怕風險大、收入沒有保證,在貧困地區發展中藥產業僅靠政策鼓勵是不夠的,充分發揮先進模范和典型代表的示范導向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較多情況是通過種植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在當地做藥材種植示范[56],農戶看到示范種植的比較收益,開始對藥材種植感興趣。再加上合作社和企業的實地技術指導、藥材回收、土地流轉、勞動雇傭等多種優惠措施,農戶種植藥材的積極性極大提升。這些“能人帶動”“抱團經營”“龍頭企業帶動”的模式對轉變農戶種植習慣、提高農戶對中藥材扶貧認識起到重要作用。
3.1.3各環節融合發展起到良好的協同帶動作用 中藥材產業各環節扶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帶動融合發展的。“中藥農業+中藥加工”“中藥農業+康養旅游”“中藥農業+電商平臺”“中藥材全產業鏈扶貧”等都是中藥材產業扶貧的重要模式,且各環節間存在內在關聯性,多環節協同帶動對推動中藥材產業扶貧具有明顯作用。
3.1.4多途徑科技服務起到完善的技術保障作用產業扶貧的精準性要實施精準培訓,引導培訓服務平臺向鄉村延伸,開展定點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人才培訓服務,讓貧困農民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夠實現脫貧致富。多數貧困地區前期收入主要靠種植農作物,對中藥材種植技術不了解,通過下派科技專員、召開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實際演練、直播培訓、線上視頻指導等多種途徑,農戶實際掌握種植和管理方法,降低了中藥材種植技術風險,確保藥材質量穩定,為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和科技支撐。
3.2.1產業扶貧多集中在藥材種植環節 從模式分析可以看到,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的農戶在中藥材產業扶貧過程中只參與到藥材種植環節,處于產業鏈的起始端,收入以土地租賃和務工收入等為主,參與到加工、倉儲、飲片生產、運營、養生和旅游等延伸產業中的相對較少[57]。產業鏈短是中藥材產業扶貧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一方面造成中藥材附加值低,影響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影響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抗風險能力和持續性。
3.2.2種植規模迅速擴大,需高度關注藥材質量 近幾年中藥材產業扶貧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中藥種植規模迅速擴大,貧困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呈現快速增加趨勢,但部分地區盲目引種、無序發展等問題不斷凸現,藥材質量參差不齊。具體來說,1)藥材種植前期調研不到位,單純以經濟效益為準,在中藥材選擇上具有盲目性,不考慮藥材的藥用屬性,嚴重影響了中藥材質量;2)種子種苗質量無法保障,選用藥材新品種的意識低,種植管理技術落后,化學投入品施用不規范;3)基礎設施存在短板。貧困地區經濟水平較弱,很多地區在發展中藥材產業時,只是組織農民一種了之,忽視了對晾曬場地、倉儲、物流等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藥材采收后的初加工及銷售,嚴重影響藥材質量和農民收入;4)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貧困地區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大學生也不愿回鄉就業、創業,加上很多地區沒有藥材種植傳統,無充足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對藥材種植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
3.2.3抗風險能力弱,脫貧的可持續性有待加強 中藥材產業扶貧要面臨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等多重風險,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相對缺少風險防范機制,在經營失敗后可能引發負面的示范效應,影響農民增收;其次,產業扶貧項目綜合治理結構缺陷所帶來的風險,由于產權、利益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等造成的復雜性,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另外,中藥材產業扶貧對政策嚴重依賴帶來的風險正在顯現,對貧困縣的考核結束后,相應地區的中藥材種植可能會失去政府支持,產量有可能會出現大幅下滑,相應產品價格可能會出現大幅波動,農戶容易返貧,產業扶貧便難以持續。
中藥材區域性明顯,不同區域適宜不同品種的藥材生長,要加強對貧困地區中藥材種植規劃,統籌區域中藥材發展方案。一是突出重點區域、道地藥材優勢品種,明確發展布局。要在切實做好前期調研工作、深刻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基礎上,結合當時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確定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優勢區域、重點品種和適宜規模;二是根據對市場變化規律的研判,提供指導性生產意見,適當調整每年種植策略,確定每年的指導性種植面積,避免盲目發展帶來的巨大損失;三是加強對規范化種植大戶/合作社、高品質道地藥材種植企業進行政策支持,引導當地藥材產業發展從追求規模向追求質量過渡;四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引導藥材加工、產銷對接及中藥材第三產業發展,延長中藥產業鏈;五是完善專項資金管理體制,增加產業扶貧的益貧性。
中藥產業是資源依賴型產業,中藥產品質量提升需要從中藥材種子種苗、中藥材種植和中藥材產地加工到中藥工業產品生產進行全過程把控。中藥質量提升是系統工程,既需要技術水平的提升,也需要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更需要全過程可追溯的質量管理。中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需要聚焦中藥材生產的關鍵環節,擴大中藥材機械化生產范圍,加強技術研發力度,突破技術瓶頸,形成技術標準,從而支撐高質量中藥材生產體系建設,促進全產業鏈協調、全過程控制、全程質量可追溯,實現中藥質量的穩定提升。
結合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中藥材種植基地與鄉村旅游、文化推廣、生態建設、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藥膳等中藥健康產業,拓展中藥產業鏈條,使貧困戶深度參與中藥材產業各個環節,讓貧困戶“粘”在中藥材產業全鏈條上,而不僅僅是中藥材種植業上。在增加貧困戶收入的基礎上,確保貧困戶能夠得到可持續性的收益[58]。一是通過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完整產業鏈,增強抗風險能力;二是利用“互聯網+中藥材”等現代化手段,暢通采購渠道和價格預測預警,構建全國中藥材供應保障平臺,避免信息不對稱,隨時查詢藥材價格、產地及供需信息,藥材供銷更加通暢,降低由于供求失衡引起的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返貧風險,同時擴大藥材供需渠道,增加成交量。
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一是加強專業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引進措施,鼓勵大學生到貧困地區創業等;二是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一代“藥農”,分片區舉辦農業農村系統產業扶貧培訓班,提高各地推進產業扶貧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積極鼓勵和引導科技人才到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服務,不斷加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四是要繼續支持中藥材企業、專業合作社壯大與發展,充分發揮其引領與示范作用、科技研發方面的優勢,帶動整個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五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引導非農資本投向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等關鍵環節,為中藥材產業發展增添后勁。
扶貧工作直接關系數千萬人民的福祉,中藥材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產業,是環境友好型、生態友好型產業。中藥材產業扶貧是目前有效解決中藥材資源稟賦較高地區貧困農戶穩定經濟收入來源的重要途徑,且已在我國脫貧增收實踐中起到了顯著作用,但扶貧的益貧性和可持續性仍是下一步工作重點解決的問題。隨著我國貧困狀況、扶貧重心即將發生的重大轉變,中藥材產業扶貧要更加注重頂層設計、風險防范及產業融合,將中藥材產業扶貧的寶貴經驗逐步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