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芹 安 宏 趙杼沛 朱婷鈺 劉美含 劉劍鋒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世界衛生組織對傳統醫學定義為在維護健康及預防、診斷、改善或治療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無論可解釋與否的理論、信仰和經驗為基礎的知識、技能和實踐的總和[1]。一些國度將起源于他國并尚未被本國主流醫療衛生體系囊入的醫學稱為“補充醫學”或“替代醫學”,常和“傳統醫學”交叉使用[2]。傳統醫學因其獨特療效得到人們日趨增強的關注和選擇傾向[3]。日韓與中國毗鄰,其傳統醫學的發展與我國中醫學的發展密不可分,皆基于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并結合其本國傳統經驗療法,形成了其傳統醫學[4]。在72 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日韓等國運用廣泛的傳統醫學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1 次修訂本》[5],這是國際對傳統醫學的認可。本文從教育、立法、醫療衛生體系三個層面對比中日韓三國傳統醫學發展現狀,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傳統醫學的發展。
我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皆以師承和家傳為主要教學方式。1955 年率先創建了中國中醫研究院,隨后傳統醫學教育不斷發展,中醫院校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囊括專科、本科、研究生及繼續教育等。在本科教育中,中西醫基礎課程學習中穿插臨床實習,研究生階段分臨床和學術研究方向。需要考取考執業醫師證,且完成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為合格的臨床醫師。并設有中西結合專業,致力于中西醫的差異及并存的研究,體現了“中西醫并重”。
日本傳統醫學稱為“漢方醫學”。近代,日本政府一度廢除過漢方醫學[6],傳統醫學教育也遭停滯,其流傳多以師承進行。但近年來,日本也辦起了漢方醫學教育,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陸續開辦針灸專科大學,但尚未有完善的漢方醫學醫師制度,但其愛好者可選擇通過東洋醫學會的資格考試和認定來參與工作[7]。且日本的漢方醫藥相關科普工作做得很好,如編輯出版圖文并茂、淺顯生動的漢方醫藥相關書籍,極大地促進了漢方醫藥的推廣。
韓國傳統醫學稱為“韓醫學”,并有正規大學教育,最早在1948 年舉辦東醫學教育。隨后,1966 年成立漢醫學研究生院,1968 年設置了大學研究院培養韓醫學碩士,1974 年開辦博士班,進入80 年代后不斷擴增,可見韓醫學教育起步早,并有深入發展。韓醫師制度也相對比較完善,學生大學畢業后通過相關考試后就可獲得韓醫師資格,后需要在臨床學習,非常注重臨床實踐能力和經驗的培養。韓醫學教育十分注重現代醫學基礎,西醫的主要課程幾乎都要學,但韓醫學教育也很注重傳承其本民族的特色,如其別具一格的四象醫學教育,可見韓醫學教育注重傳統與現代醫學的全面發展,韓醫師綜合素質高[4]。
有研究統計,中國西醫和中醫的院校比為4.59∶1,日本西醫和漢方醫學的院校比為3.67∶1,韓國西醫和韓醫的院校比為3.42∶1[8],可見中醫學在我國醫學體系中占比較低,我們應該去優化中醫學教育機構。我們也力求通過體制改革,在中醫藥課程體系中融入前沿現代醫藥學知識,提高傳統醫學現代化水平[9]。我國的中醫師主要從學校培養,也有部分師承教育,這符合中醫學具有經驗傳承性的特點。日本則是在傳統醫學教學過程中,直接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較好地實現了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發展。韓國臨床教學和實踐交叉進行過渡到實習,并將臨床事件納入繼續教育學習,且注重國際間學術交流來提高韓醫學的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
綜觀中日韓三國傳統醫學教育,皆越來越重視傳統醫學的教育,但中韓二國傳統醫學的發展相對成獨立體系,并具有規模化。但日本對漢方醫學的教育管理是建立在西醫基礎上的,必須西醫本科畢業并獲得西醫行醫資格后才能從事中醫,是純粹的補充式教育,是用西醫的科研思維來研究漢方醫,側重于漢方藥基礎研究,而漢方醫臨床思維研究則粗淺并走偏。此舉促使漢方醫學熱衷于方證對應探討,得益于其基礎理論的研究[10]。而韓國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則不同,其構筑于傳統醫學內核基礎上之教育和培養體系,基本上保持和促進了傳統學術的獨立、持續性發展。而且,韓醫學注重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研究,形成了基礎與臨床研究相互促進之良性發展[10]。
中日韓三國在傳統醫學上都得到官方認可,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條例保障,涉及醫療、植物、教育及相關管理的立法或條例[11]。
我國從建國以來與中醫藥有關的法律法規超過30 部[12]。1954 年《關于加強中醫工作的請示報告》[13],強調傳統醫學的重要性,隨后建立了一批中醫藥大學;1980 年下發了《關于加強中醫和西醫結合工作的報告》[13],突出“中西醫結合”思想。1982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醫藥發展和法律制度建設根本的法律依據[14]。1984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進一步規范了中草藥的管理。1991 年,將“中西醫并重”列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15]。2003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等[13],進一步規范了中醫藥的管理。2016 年的《中醫藥法(草案)》[16]明確了經典名方申請藥品批準文號時,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2017 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17],首次明晰了中醫藥的法律地位,通過一系列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促進了中醫藥的服務能力。諸多文件和法律法規,從機構、人員、中藥等多層次促進傳統醫學的規范化發展。
日本1960 年制訂了《藥事法》[18],將傳統藥物納入處方藥進行管理。但日本對傳統醫學并非持全面認可態度,對漢方醫學者有獨立的專門醫事制度,并明確了醫師資格申請者所需條件[2]。漢方藥和西藥在日本施行一樣的管理原則,但針對漢方藥本身特點,也制訂了專門的漢方藥法規,如《一般用漢方制劑承認基準》[19]。1974 年日本制訂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989 年又出版了《漢方GMP》,成為日本漢方藥制劑生產實施的標準[21]。1976 年,日本國內可以公費購買被納入健康保險的210 個有效方劑及140 種生藥[22],較早地對漢方藥給予肯定。
韓國于1951 年頒布《醫療服務條例》[11],肯定了傳統韓醫師合法的執業資格,并在《傳統醫藥法令》[22]中明確了韓國的傳統醫學與西醫學同等的法律地位。而《韓醫育成法》[22]規劃了韓醫藥的發展方向。1952 年通過《全國醫療保健法》[22],明確規定了傳統醫師獲得醫師執照應具備的條件。1953 年制訂了《藥事條例》,1986 年修訂了《醫療法》[23],1994 年建立了韓藥劑師許可體系,從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傳統醫學的管理。在《韓國藥典》和《天然藥物標準》[22]中明確了589 種傳統藥物的標準化規定,規定了11 本古典醫書中的處方不需要作臨床等試驗,就可直接由藥廠生產,如《本草綱目》《景岳全書》等,這是對傳統醫藥療效的肯定和現代化發展的扶持。2003 年通過的《發展韓醫藥法案》明確其對傳統醫藥發展的重視,突出了韓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24]。目前韓國政府保社部對傳統醫藥采取允許政策,在青州市等地區已于1984 年始實施東醫醫療保險[25]。
相比而言,中日韓從確定傳統醫學的合法地位,到制訂一系列發展規劃,及至傳統醫學草藥的管理體系,乃至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日趨完整規范。對傳統醫學的經典名方都采取寬松政策,給予支持保護。三國在法律層面承認了傳統醫學的合法地位,其中日本對漢醫藥的法律更為完善,如有專門的漢醫藥法規。韓國較早確立韓醫師的執業資格,明確其申請資格,規范其管理。而中國法律法規主旋律經歷過四個階段,分別為“中醫科學化”“西醫學習中醫”“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階段[14],可見對傳統醫藥日趨重視。
隨著中醫藥在疾病診治中的優勢凸顯,尤其是近年來疫情大考,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的地位日趨提高。中國1951 年將中醫納入醫保體系,治療了約2 億人,也可謂是用傳統醫學治療國民最多的國度。醫保囊括醫學項目較多,可以讓民眾更好地享用傳統醫學服務。傳統醫學涉及的科目有內外婦兒等等,科目齊全,同時中醫師也具有一定的西醫藥處方權,可以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且當下,中醫養生醫館林立,可以提供多樣的中醫養生治病服務,提高了傳統醫學的臨床服務能力。因國家的師承制和中醫卻有專長制,傳統醫學在整個醫療體系中的份額進一步擴大。且中醫養生保健產品也日趨為大家接納,如祛濕茶、艾葉泡腳包等。
日本傳統醫學是將中醫學結合其本國生產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如今,日本多家醫院設立了傳統醫學門診,以私立醫院、診所、針推和理療治療院等形式存在,傳統醫學臨床服務能力日趨增強,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使用漢方制劑。日本批準了148 種納入健康保險的漢方藥為處方藥;210 種漢方藥為非處方藥,總使用率達到90%以上[26],由此可見傳統醫學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民眾和政府對漢方藥的認可度較高。
韓國多年來為西醫和韓醫并存的政策。早在1951 年頒布的法令中就規定韓醫與西醫同等地位,且政府鼓勵韓醫研發保健醫療產業技術,提高韓醫藥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雖然傳統醫學未得到國策和法律法規的完全支持,但民眾接受韓醫師治療的欲望強烈[7]。1987 年健康保險范圍擴大到了韓醫,進一步增強了民眾對韓醫的使用。但因韓醫在政策及法律法規制訂上影響力有限,無法真正保證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平等的地位[26]。因韓醫不可開西醫處方及使用診斷器械,西醫不可使用針灸、中藥,導致韓國韓醫和西醫的嚴重分家。且韓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傾向于現代醫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眾對韓醫的使用。目前韓醫師工作涉及診療、調劑、針灸治療、物理療法等領域。醫療法規定的診療科目有內外婦兒等,診療范圍較廣。
有數據統計,中國傳統醫學占國家醫保的40%,69%的韓國人民使用過傳統醫學;60%~70%的日本醫生曾經開具過草藥處方[9]。中國醫保系統囊括的傳統醫學項目最多,針灸、拔罐、手法療法均被納入,常用的草藥也可以通過醫保報銷,只有部分昂貴、稀有的中藥材無法報銷。在韓國,經現代技術提取的草藥有效成分提取物納入了醫保范疇。在日本,只要符合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的藥材均可被納入醫保[9]。中國1951 年將傳統醫學納入醫保,納入時間較早,對傳統醫學認可較早;而日本、韓國分別于1976、1987 年將傳統醫學納入醫保,納入時間較晚。中日韓三國都將傳統醫學草藥與西醫一起監管,但中國傳統醫學在醫保體系相對寬松,治療人群最廣,但類似草藥不良反應也最高[9],有14%~15%,而韓國和日本的草藥不良反應都是2%左右,相對較低。
綜觀中日韓三國傳統醫學在教育、立法、醫療體系中發展現狀,傳統醫學發展現狀越來越好,各有其特色,也各有不足。我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外,與傳統醫藥有關的法律法規總體上看內容比較分散、不系統,不夠完善,而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無法很好地保護傳統醫學知識產權,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管理體制建設。中國目前的傳統醫學研究生教育,基本以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科研為主,這有利于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發展、緊接國際前沿,但卻不利于醫學生臨床實踐水平的提高。當下的臨床規范化培訓更多的是在西醫特色比較強的住院部,難以鍛煉中醫師純真中醫思維,無法考證中醫真正的臨床療效。近幾年由于師承制和中醫卻有專長制的發展,乃至國家推進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工作,這是國家層面對傳統醫學的重視,有利于傳統醫學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韓國明確規范韓醫師的處方權利,這樣雖不利于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兼容發展,但卻促進了韓醫師積極提高自身水平,也是對傳統醫學的提高發展。在教育上,韓醫學也注重傳統醫學中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促進了韓醫學根系的發展,也有利于其理論體系的完善,并且教育上很注重傳統醫學的臨床實踐,有利于綜合素質培養。
日本對傳統醫學的發展進步,更多的體現在漢方藥上,其法律體系也是側重于漢方藥,其漢方藥制劑結合現代技術,融會古今,藥品暢銷多國,漢方藥品市場打造較好。其傳統醫學教育建立在現代醫學教育的基礎上,這也是對傳統醫學人才的限制,但也讓傳統醫學從業者有了深厚的現代醫學的思維,從而促進傳統醫學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視野。但日本目前的漢方醫學教育,也不利于傳統醫學的理論提高與升華,更多的是故步于漢方藥的圈子。
我國傳統醫學可以借鑒日韓二國的優勢,如日本在傳統藥學上的研發和經營模式,促使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也可以借鑒韓國對傳統醫學的推廣模式,如在電視劇中融入了很多傳統醫學元素,隨著韓流文化傳播多國,并且韓國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傳統醫學基礎教育中深深融入濃厚的傳統文化,讓韓醫師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我國傳統醫學有深厚的基礎,可汲日韓合理的發展模式,來更好地彰顯我國傳統醫學的優勢,讓我國傳統醫學服務國民,影響世界,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