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玉 方廷鈺 趙 霞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傷寒論》作為中醫經典,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傷寒論》的對外譯介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對其英譯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綜觀文獻,學界多聚焦于反義詞[1]、文化負載詞[2]、病證名[3]、多義詞[4]、術語[5]等詞匯層面的研究。然而,翻譯過程中必然要組詞成句,組句成篇,句子才是語言中基本的、有意義的信息結構單位[6]。局限于詞匯層面的研究遠遠不夠,有必要基于句子層面進一步探討。本文引入經驗功能對等理論,從句子層面對《傷寒論》原文與譯文進行對比,探討譯文如何實現與原文的經驗功能對等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傳遞原文要義,希望借此拋磚引玉,為今后的中醫典籍英譯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系統功能語言學指出[6],“經驗功能”是指人類用語言通過意義識解世界經驗的功能,由句子中的及物性系統實現。及物性系統包括過程、參與者與環境成分。過程主要分為物質、關系、心理三大基本類型。物質過程表示動作或事件發生意義,參與者包括動作執行者、承受者等。關系過程表達“關系”意義,分為內包式、環境式、屬有式三種類型(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前兩種),涉及參與者主要包括載體、屬性、標記、價值等。內包式關系過程是指一個參與者具有某種性質或身份,環境式是指兩個參與者之間在時間、地點、方式、原因、角色等方面具有的關系。心理過程表達“感知”意義,可分為感知、認知、愿望、情感四類[7],參與者主要包括感知者和現象。環境成分在句中主要表達時間、角色、地點、程度、方式等意義。對于翻譯過程來說,在經驗功能層面,譯者首先要選擇如何將事件解釋為過程、參與者和環境,然后在目的語的語義潛勢中做出選擇,從而在譯文中對經驗意義進行重構,達到翻譯對等,使原文和譯文達到最一致的狀態[8]。
“對等”這個概念自提出以來,歷經各方討論與質疑,見解各異。Nida[9]指出,翻譯對等只是最近似對等,不是絕對的,達到意義對等是首要。他還提出,翻譯要“功能對等”,即譯文讀者對譯作的理解和欣賞應等同于原文讀者對原作的理解和欣賞[10]。曾蕾等[11]指出,翻譯對等不是單純語言形式上的對等,而是語言在語境中的功能對等,當“形”“意”不可兼得時,“得意忘形”即上策[12]。陳旸等[13]指出,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評判譯文是否與原文對等,主要是看它們是否在經驗功能方面對等,經驗功能對等是翻譯最基本的原則[14]。《傷寒論》等中醫典籍屬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翻譯時應當注意對典籍內容的表達[15]。也就是說,譯文應首先達到與原文在經驗意義層面的對等,以向讀者準確傳達原文要義為根本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中的“經驗功能對等”是指翻譯時譯文應保持與原文在經驗功能方面的近似對等,并以意義對等為首要,最終達到讀者理解原文的目的。
《傷寒論》英譯歷經3 個階段,共有9 個譯本[16-17]。本文選取的是劉國輝譯本(以下簡稱“劉譯”)[18],原因有二:該譯本為全譯本,選擇全譯本比節譯本更利于研究的系統性與全面性;該譯本尚未引起學界廣泛關注,有進一步研究空間。下文就基于三大過程類型對該譯本典型譯文進行詳細分析。
物質過程在《傷寒論》原文中多用于描述人體病癥的發展變化。例如,下文①中“風家”指經?;蛉菀赘惺芡庑暗幕颊??!安涣肆恕笔侵覆“Y緩解但未徹底治愈,“了”意為“結束”,是物質過程,“不了了”前面省略了一個參與者。“愈”也是物質過程,“十二日愈”指風家需要12 d 左右痊愈。
①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10 條)。劉譯:The patient who had zhong feng syndrome for a long time but does not feel refreshed,though the exterior condition has resolved,will completely recover in twelve days.劉譯將“表解”譯為the exterior condition has resolved,屬于物質過程,與原文過程類型一致,實現了形式上的對等。但the exterior 在句中實際是“承受者”,因此該譯文在語態上存在問題,應譯為被動語態has been resolved。產生誤譯的表層原因可能與譯者的語法知識結構相關,但其深層次原因應在于譯者沒有理清參與者之間的主被動關系,對及物性系統中的成分把握不準確;“不了了”是指患者的病情纏綿不斷,原文中隱含了一個參與者“患者的病情”,該句側重描述“表解而不了了”是風家生病時的表現癥狀。然而,譯文does not feel refreshed 為心理過程,是指the patient 生病時的身體感受,the patient 是譯文中的“感知者”,與原文隱含的參與者“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差異,但并不影響譯文讀者理解原文。
總之,《傷寒論》原文以物質過程居多,譯文多傾向于對等翻譯,便于譯文讀者能夠直接理解原文意義。但即使有時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不完全對等,也不影響讀者理解條文要傳達的核心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傷寒論》語言簡潔,意義深奧,譯文須慎用省譯,應適當增譯出原文隱含的參與者,以防漏譯或誤譯。
2.2.1 內包式關系過程 《傷寒論》原文以屬性關系過程居多,一般由形容詞體現。如②中的“陽明脈大”是指病入陽明,患者的脈體洪大?!懊}”為參與者“載體”,“大”同時體現過程與參與者“屬性”。②傷寒三日,陽明脈大。(第186 條)。劉譯:On the third day of suffering from cold damage,if the disease progresses to yang ming a big pulse can be felt.劉譯將“脈大”翻譯為心理過程felt,形式上與原文不一致,意義上與原文稍有差異。原文的內包式屬性關系過程重在描述一種事物的性質特點,是比較客觀地闡述該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質,而譯文的心理過程重在描述人的內心世界,a big pulse can be felt 側重表達人們能夠主觀感受到“脈大”。本文認為,使用關系過程重在表達無論感受得到還是感受不到,病入陽明時,脈體洪大都是其客觀存在的癥狀,符合醫學語篇的客觀性特點。依據忠實原則,建議將本條譯為內包式屬性關系過程the pulse is large。同理,《傷寒論》中類似的句子,如“陰陽俱緊”“陽脈澀”“陰脈弦”“脈微細”“少腹滿”等,均可據此翻譯。
2.2.2 環境式關系過程 環境式關系過程在《傷寒論》原文中使用不多,其主要功能在于描述疾病發生的身體部位,一般屬于環境式屬性關系過程。如③原文意思:脈浮,是病在表,可以發汗,適宜用麻黃湯?!安≡诒怼敝械摹霸凇北硎经h境式屬性關系過程,“病”與“表”均為參與者,分別屬于載體和屬性。③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第51 條)。劉譯:When the pulse is floating,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isease locates on the exterior.Sweating might be promoted and Ephedra Decoction is appropriate.劉譯將“病在表”譯為the disease locates on the exterior,locate 這個動詞表示環境式屬性關系過程,過程類型與原文完全一致。但是,動詞locate 并不表達原文“在”的內涵意義。locate 表示“找出……準確位置”“確定……準確地點”“把……安置在(建造于)”[19],與原文“在”所表示的位置意義完全不同。此系用詞錯誤,本文建議修改為the disease is located on the exterior??傊?,《傷寒論》原文中的關系過程一般以內包式與環境式為主,均描述疾病的客觀狀態或特征,在翻譯時最好對等地選擇關系過程,從而更準確地表達原文意義,傳達原文神韻。
2.3.1 情感心理過程 情感心理過程主要用于表達患者對外界刺激的一些反映,如④原文“惡寒”是指患者害怕寒冷,“惡”表示情感心理過程,“寒”是患者所感知的“現象”。如果譯文不能在譯文讀者身上產生與在原文讀者身上同樣的效果,譯者便不得不舍棄形式對等[20]。劉譯沒有按照原文的過程類型進行翻譯,而是將其轉換為內包式識別關系過程that presents aversion to cold,雖在形式上與原文不對等,但并不影響讀者理解原文。④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第183 條)。劉譯:Question:There is a case that presents aversion to cold without fever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disease.Why is this so?……可見,對于此類過程的原文,譯文即使沒有與其過程類型一致,只要在意義上達到對等,能夠讓讀者準確理解原文要義,翻譯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3.2 愿望心理過程 愿望心理過程主要用于表達患者對飲食、睡眠、冷熱條件的需要程度,比如是否想進食、是否想入眠、是否想穿衣等,這些在臨床中都是醫師判斷患者病情的依據。如⑤原文是指病情初始患者還想進食,“初”作為環境成分表示時間,“欲”是愿望心理過程。⑤陽明病,初欲食……(第192 條)。劉譯:In yang ming disease,initially there is a desire to eat……劉譯使用there be 句型將原文翻譯為存在過程,a desire to eat 充當參與者“存在物”,準確翻譯出了患者當時尚有食欲的狀態。顯然,譯文與原文在過程類型上不一致,但本條描述的患者特征并未因這種不對等而傳遞失真,譯文讀者仍然可以理解原文要義。
2.3.3 認知心理過程 認知心理過程表示患者具有的精神狀態,如⑥中的“恍惚心亂”是指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中慌亂不安[21]。“恍惚”“心亂”不僅表示認知心理過程,還表示參與者“現象”。⑥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第88 條)。劉譯:If sweating is promoted again in the patient who frequently suffers from sweating,there will be absentmindedness and pain in the outer genital organs after urination.Limonitum Pill(yuyu liang wan)might be prescribed.劉譯將原文過程類型轉換為存在過程,“恍惚”“心亂”一并譯為absentmindedness,表示參與者“存在物”,強調的是患者身上存在“恍惚”“心亂”這些癥狀。雖然過程類型與原文不一致,但意義仍然與原文對等。需要指出的是,譯文在詞匯運用方面存在謬誤。absentmindedness 作為absentminded 的名詞形式,意為tending to forget things[19],不但表達不出“恍惚”“心亂”所指,還會造成誤導。建議將此句修改為the patient will become restless and illusive。
綜上所述,翻譯中醫典籍原文的心理過程句子時,不必拘泥于形式上是否“對等”,應根據理據和語境,準確把握原文思想予以迻譯,同時忠實于語境以準確翻譯[22]。譯文質量好壞最終取決于譯文讀者能否產生與原文讀者相同的反應[23]。換言之,對于《傷寒論》等中醫典籍來說,形式上是否對等不是判斷譯文優劣的核心標準,最重要的是譯文讀者是否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等同的信息和感知。
《傷寒論》等中醫藥典籍的對外譯介旨在傳播中醫藥知識與中醫文化,將原文的醫學信息準確地傳遞到譯文中是實現這一目的最基本要求。一般而言,翻譯應確保實現意義對等。有時即使達不到過程類型的形式對等,只要不影響讀者獲取原文信息,也是成功的翻譯。醫學典籍翻譯重在看譯文是否有效傳遞了原文要義,譯文讀者是否獲得了與原文讀者等同的信息認知。本研究也表明,在系統功能視角下對原文與譯文進行功能對等分析是可行的,有助于從意義層次上更加細致地審視譯文。今后可沿此思路對人際意義與語篇意義的翻譯對等問題進行探討,這對《傷寒論》等中醫藥典籍的翻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