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孔令凱
(1.寧鄉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湖南 寧鄉 410600;2.青島蓮池婦嬰醫院檢驗科,山東 青島 266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消化內科急癥,患者會出現貧血、嘔血與黑便等臨床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大量失血將會導致急性周圍循環障礙,造成機體細胞缺氧及血管受損,最終引起休克或死亡[1]。以往臨床常通過靜滴垂體后葉素與采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治法復雜且并發癥多。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被應用于臨床中,且在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效果理想,這種治療方法的作用機制是利用鈦夾夾閉時形成的機械阻力阻斷出血血管的血流,進而發揮止血作用[2]。烏司他丁是一種廣譜抑制劑,能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微循環。臨床研究證實[3],將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配合烏司他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下金屬鈦夾和烏司他丁聯合治療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據雙盲法分為兩組,每組 44 例。對照組男 23 例,女 21 例;年齡35~77 歲,平均(54.84±12.54)歲;合并癥:十二指腸潰瘍17 例,胃潰瘍20例,胃黏膜出血5例,胃癌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4~75 歲,平均(54.02±12.37)歲;合并癥:十二指腸潰瘍16例,胃潰瘍21例,胃黏膜出血6例,胃癌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病情均確診,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首次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者;發病時間<48 h者;對研究采取的治療方法無禁忌證者;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全身過敏者;伴有精神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糾正血容量、抑酸、胃腸減壓和禁食等對癥處理。對照組采用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將金屬鈦夾妥善安裝于推送器上,利用內鏡找出出血部位,經內鏡工作孔道將推送器送入距離出血部位0.5 cm處,待對準出血部位后,張開金屬鈦夾,緊緊壓在出血部位,其后離斷金屬鈦夾,使出血部位的血管閉合,完成后將2.0 mL 去甲腎上腺素(0.1%)噴灑在出血部位,確認止血后完成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10萬U烏司他丁(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250 mL 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治療,每天2次。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5]:24 h內出血停止,未出現嘔血或黑便癥狀為顯效;24 h 出血停止,間斷有少量嘔血或黑便癥狀為有效;24 h內仍有活動性出血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血3 mL,以每分鐘3 000 r的速度離心5 min,取上清液,通過酶聯免疫法測定維生素E(VitE)和丙二醛(MAD)水平;通過化學發光法測定皮質醇(Cor)和抗利尿激素(ADH)水平。③比較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MDA、Cor、ADH、VitE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觀察組MDA、ADH、Cor 低于對照組,VitE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治療后426.95±48.76a 294.43±44.31a 13.342 0.000 MDA(μmol/L)治療前10.95±2.34 11.02±2.40 0.139 0.890治療后7.90±0.95a 4.73±0.62a 18.536 0.000 VitE(μmol/L)治療前14.65±0.98 14.70±1.01 0.236 0.814治療后19.88±1.56a 24.15±2.05a 10.995 0.000 ADH(mol/L)治療前12.84±1.20 12.91±1.06 0.290 0.773治療后8.37±0.56a 4.34±0.48a 36.244 0.000 Cor(nmol/L)治療前477.01±51.82 476.93±52.04 0.007 0.994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TNF-α、IL-2、IL-6 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觀察組TNF-α、IL-6 低于對照組,IL-2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TNF-α治療前11.46±2.37 11.43±2.40 0.059 0.953 IL-2IL-6治療后5.69±1.67a 4.95±1.35a 2.286 0.025治療前3.65±0.61 3.70±0.67 0.366 0.715治療后5.26±1.55a 6.99±1.24a 5.781 0.000治療前88.96±8.43 89.01±8.41 0.028 0.978治療后35.71±5.19a 15.94±1.22a 24.597 0.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臨床常見急癥,一般分靜脈曲張型和非靜脈曲張型,其中靜脈曲張型多由門脈高壓誘發,以肝硬化最為多見,因門靜脈壓力升高,食管胃底靜脈迂曲變形,造成管壁變薄、血管破裂出血[6];非靜脈曲張型的原因較多,如應激、外傷、藥物、炎癥、腫瘤等因素造成胃黏膜破潰出血或腫瘤出血。目前臨床常通過壓迫止血、藥物止血、補充血容量、內鏡下止血或手術治療等方法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能直接觀察出血點,通過鈦夾結扎出血血管,使血流直接阻斷,從而減少出血點出血[7]。烏司他丁為廣譜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多種炎性因子的釋放,從而達到改善免疫功能的目的。
VitE是一種氧化應激測量指標,VitE水平下降,表明機體內出現較多的過氧化反應,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組織損傷進一步加重[8]。Cor 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其分泌具有晝夜節律,能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且能夠感應機體氧化應激狀態。ADH是一種氧化應激指標。MDA為氧化應激的生物標志物,能反映膜受損程度[9]。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氧化應激反應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結合烏司他丁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確切,實用性強,能調節機體應激狀態,有效治療出血。有學者研究指出[10],消化道出血治療期間可將TNF-α、IL-2 和IL-6 等炎癥因子水平作為療效評價指標,其中TNF-α、IL-6能起到促炎細胞因子作用,其水平升高預示機體炎性反應增強;IL-2 的功能主要為活化T 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和增強NK 殺傷活性,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炎性反應下降。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IL-2水平明顯升高,TNF-α 水平及IL-6 水平明顯下降(P<0.05),說明聯合治療能緩解機體炎癥反應。推測原因可能是烏司他丁對脂水解酶、糖和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還可以改善休克時機體循環狀態,使溶酶體膜處于穩定狀態,并抑制炎癥介質釋放。
綜上所述,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實施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及烏司他丁治療療效可靠,可有效改善氧化應激指標,減輕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