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二月酣春,花滿蘇城,辛丑牛年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身上,自帶一股“牛氣”“牛勁”?;赝?7年來園區的發展歷史和變革,離不開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離不開創新攻堅的拓荒牛精神,離不開吃苦耐勞的老黃牛精神。
2021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2月19日,牛年開局,園區便開始加速起跑召開“新春第一會”——園區2021年工作動員會,組織和動員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創造、奮發有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世界一流自貿試驗區,努力打造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向世界展示蘇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最美窗口”。
江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許昆林出席并講話,他指出,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更加自覺、徹底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基礎上,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確保“十四五”開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加快建設一流自貿試驗區 引領擴大開放的時代潮流
自貿區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是制度創新“試驗田”。
許昆林強調,園區要加快政策創新突破,深入研究RCEP、CPTTP、中歐投資協定等國際經貿規則,搶抓服務貿易開放機遇;繼續高舉“中新合作”這面旗幟,推動雙方合作共建自貿區。要抓好改革系統集成,整體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監管法治化等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爭創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要強化輻射帶動引領,高質量推進長三角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合作共建項目,當好開放合作領跑者;加快自貿區聯動創新區協同發展,輸出“園區經驗”、放大園區品牌,當好市域統籌發展的領頭羊。
加快建設一流高科技園區 厚植創新發展的澎湃動能
創新決定未來,決定著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許昆林指出,園區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加快構筑一批重大創新載體,全力推動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中科大高等研究院等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生物醫藥和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繼續深化與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合作,積極參與G60科創走廊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努力貢獻園區“長板”,爭取更多原創性研發成果在園區實現“從1到10”“從10到100”的最先突破、最優轉化。要加強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示范引領,爭創“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先導區,為蘇州建設全國數字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桿城市多作貢獻。要提升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能級,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納米技術及應用、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數字經濟等領域,超前布局一批未來前沿產業。要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引進具有全球影響力、在新興產業領域有重大突破的原創性、引領性、標志性頂尖人才團隊項目,在創業孵化器、人才公寓等方面加大探索,搭建更多專業性“雙創”孵化平臺。
加快建設“蘇州城市新中心” 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市委市政府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編制,提出在園區發展城市新中心。
對此,許昆林強調,園區的智慧管理要達到新水平,全面推進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建設,用“一網通辦”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用“一網統管”促進城市高效治理。功能布局要實現新優化,不斷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地下空間、地鐵上蓋等空間的開發利用力度,持續提升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水平,實施金雞湖大道、星湖街等主干道提升項目,打造蘇州最靚“顏值”。文化引領要躍上新高度,加快阿里文娛等重大項目建設,優化提升文化藝術中心、斜塘老街、李公堤、月光碼頭等“網紅打卡地”,持續擦亮蘇州交響樂團、蘇州芭蕾舞團等金字招牌。公共服務要邁上新臺階,讓園區成為海內外科學家、企業家和普通勞動者工作、休閑、生活的最佳選擇。
大力弘揚“園區經驗”激發勇立潮頭的干事熱情
進入新發展階段,園區要做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先例可循,很多時候需要逆風而上、破浪前行。
許昆林指出,園區要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更好地激發全區廣大黨員干部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始終將“爭第一”寫在發展旗幟上。要以深化“1+7”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逐步探索出一條開發區體制、行政區職能、自貿區使命“三區融合”的發展新路徑。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把抓落實擺在突出位置,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無論什么時候,該做的事,知重負重、攻堅克難,頂著壓力也要干;該負的責,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冒著風險也要擔。
此外,許昆林強調,當前疫情防控責任重如泰山,園區作為全市開放高地,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全面提升精細化治理、精準化管控能力,嚴格閉環管理,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