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首個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密度、創新濃度、開放程度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中連續多年位居第一,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自1994年打下第一根樁,平地起新城以來,園區始終以“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為精神內核,以注重規劃先行、突出先行先試、堅持開放創新、強化親商服務、創新社會治理為主要內涵的“園區經驗”,為蘇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樹立典范。
2006年起,“園區經驗”走出蘇州,蘇宿工業園區、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蘇相合作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一個個以園區為模板的項目先后投入建設。“飛地園區”不斷開花結果,豐富“園區經驗”新內涵,頻頻被點贊的同時,也為這些合作因子賦予了更寬廣的未來。
蘇宿工業園區蟬聯第一 實現“十一連冠”
前不久,一份“南北共建園區2019年度建設發展情況評估結果”霸屏,蘇州宿遷工業園區蟬聯第一,實現“十一連冠”,引人矚目。2019年,蘇宿工業園區以拓園發展為契機,認真推進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走進蘇宿工業園區,草坪中的雕塑令人恍惚:我到底在蘇州還是宿遷?因為這兩塊字牌太相似了。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首次“軟件”整體“打包”的對外輸出地,蘇宿工業園區開發建設14年以來,借鑒園區經驗,在高標準規劃建設、打造特色產業等方面持續精準發力,剛剛過去的2020年,蘇宿工業園區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比重46%、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8%、全員勞動生產率25.7萬元/人、工業增加值率4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2噸標準煤/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獲省委、省政府批復,先后獲評國際安全社區、國家健康社區、全國模范職工之家、蘇州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等榮譽,高質量發展交出優異答卷。
目前,蘇宿工業園區已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園區將在現有13.6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再拓展7.75平方公里,努力創建成為國內一流的區域跨界合作園區。
蘇相合作區實體化運作 構建蘇州北部產業新版圖
在蘇州城北,一幅令人期待的漕湖產業發展圖景,拉開帷幕。這里是蘇相合作區所在地,9年前的元旦過后,蘇州工業園區6名干部被派駐“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也就是如今的蘇相合作區,開啟了園區與相城區的首輪合作,“跨區合作、聯動開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描繪了合作區實體經濟的靚麗底色。
2020年,蘇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決定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深化蘇相合作,同年4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蘇相合作區正式揭牌,開始獨立運作,“園區經驗”輸出迎來全新“市內飛地”。如果說2012年-2020年被稱之為啟航階段,那么2020年則是再出發的新起點,這一次,蘇相合作區的產業提升被賦予了更高的期望和使命。
據了解,合作區采用蘇州工業園區全面主導、相城區全面推進的實施路徑,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納入蘇州工業園區管理體系,民生事務保障總體納入相城區管理體系。這一輪合作,兩區在資源上進行了更深入的互補。
為更好地開展新一輪合作,合作區空間規模進一步擴大,致力于打造跨區合作新樣板、創新發展新引擎、城市建設新地標、生態提升新典范、社會治理新標桿,構建蘇州北部產業新版圖。我們有理由相信,蘇相合作區將成為蘇州工業園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新蘇滁高新區加快拓園進程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華燈初上,暮色四合。傍晚的蘇滁園熱鬧非凡,主干道、小河畔、公園內,老夫妻、小情侶、孩子們,鍛煉的、散步的、嬉笑打鬧的……這一刻的蘇滁園,撲面而來的是煙火氣和生命力。從低矮平房向連片廠區的蛻變,從荒郊田野向投資沃土的演變,從簡陋村莊向產城一體的蝶變,在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時代征途中,中新蘇滁高新區留下了一串串堅實閃亮的足跡。
時光穿越到2011年11月20日,長三角區域合作峰會在安徽合肥召開,就是在這個會議上,江蘇和安徽省領導共同決定,通過復制、升級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經驗,在長江北岸、瑯琊山麓打造一個升級版的中新蘇州工業園。九年來,蘇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活力加速迸發、職工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
2019年5月,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加快推進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合作園等一批省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群發展。蘇滁的戰略定位持續加碼,勇立潮頭。
從36平方公里起步,蘇滁園的良性發展形成了滾雪球效應,吸引的客商越來越多,漸漸地已經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的需要。為此,蘇滁高新區全面啟動擴區工作,擬擴區域以發展工業為主,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在2020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蘇州市、滁州市正式簽訂了中新蘇滁高新區擴區協議,下一步將加快推進擴區工作,保障園區未來產業發展空間。
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揭牌 開啟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新征程
2020年11月23日,南通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正式揭牌,蘇錫通園區是由蘇通科技產業園區、錫通科技產業園區一體化融合而成,是江蘇省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合作開發的跨國園區,是中國政府與奧地利政府共同建設的生態園區,是南通、蘇州、無錫三市跨江聯動開發、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示范園區。
據了解,蘇錫通園區委托曾經成功完成蘇州工業園區規劃編制工作的新加坡邦城顧問公司編制了園區的概念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在業內人士看來,蘇州工業園區經驗的特質在于“借鑒、創新、圓融、共贏”。蘇錫通園區通過接受蘇州工業園區品牌輸出和軟件轉移等方式,“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規劃先行、成片開發”“城市功能同步配套”,在發展理念、建設標準、產業檔次、配套布局等方面都達到了一流水平。
產業方面,成功引進了柏德高檔汽車真皮內飾等90余個優質項目;國際教育方面,目前已有惠靈頓和諾德安達兩所世界頂級名校落戶;專業機構引進方面,全面加強與德勤、普華永道、高力國際等著名專業招商機構以及PNP等國際著名孵化器、跨國公司中國總部及分支機構對接,吸引數十個高質量項目落戶……蘇錫通園區緊緊圍繞打造“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新使命,大力推進招商引資、產業培育、城市建設等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一座宜商宜居的現代化新城正在蘇通長江大橋北橋頭堡加速崛起。
園區經驗“花開塞上”蘇銀產業園跑出“蘇銀速度”
提起寧夏,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沙漠和枸杞,在我們的印象中,寧夏應該是一個旅游勝地,大概很少有人會將它和工業與經濟聯系到一起。2018年年底,蘇州工業園區進一步走出去,園區經驗“花開塞上”,蘇銀產業園由此誕生。作為園區第五個走出去的項目,蘇銀產業園學習借鑒園區“先工業、后商業”的經驗,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搶抓東部產業轉移重大機遇,先后到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精準招商170余次,共舉辦35場招商推介會,開拓醫療健康、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態環保等領域近120個項目源。密切跟蹤意向投資項目80余個,形成“儲備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2020年初冬的某一天,蘇銀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與南洋智通、蘇銀東部物流園、銳陽電子、康膜科技、爍普新材料、上科原科技、呈像科技、融泰投資、中聯眾科、中肯特種焊材共10個項目簽訂項目投資協議,意向投資107億元,讓更多的企業關注到寧夏(省)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20年11月18日,蘇銀產業園開發建設兩周年暨蘇州·銀川區域聯動發展交流座談會舉行。蘇銀產業園開發建設兩年來,在蘇銀合作的優勢背景下,園區已逐步成為東部企業家及產業轉移的首選區。截止2020年10月底,蘇銀產業園新增注冊企業240家,累計落地項目62個,總投資71.4億元。我們期待,未來有一天蘇銀產業園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展現“蘇銀擔當”,跑出“蘇銀速度”。
站在時代發展的超級風口 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未來可期
2018年12月30日,蘇州往南50公里,有一座名為嘉善的城市與蘇州工業園區“聯姻”,簽約成立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根據協議,項目將復制蘇州工業園區在開發建設、親商服務等方面的經驗,打造升級版的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的“產城融合”“規劃先行”等經驗也將陸續在嘉善實踐。
據了解,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的第一個區域重大合作項目,重點聚焦以智能傳感產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引進一批智能傳感器龍頭企業,帶動智能傳感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智能傳感谷”。
2020年,在受疫情影響部分產業對外投資擴展意愿明顯下降情況下,產業園主動走出去、請進來,重點加大對長三角、珠三角相關聯企業的走訪力度,積極組織線上招商、參與行業交流。截至2020年底,一批高質量智能傳感關聯產業簽約,協議總投資額超過230億元,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長三角一體化、完善的交通體系和區位優勢、嘉善人孜孜耕耘……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這段跨界協作的“姻緣”,嘉善現代產業園站上了時代發展的超級風口,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