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安琪
溫暖、健康、適合、創新、筑峰,沈堅選擇用這五個關鍵詞來總結2020年的園區教育。經歷了疫情初期的“特殊”教學,每個教育者對2020年都感觸頗深。
“大年初三正式開工,直播授課,網絡教學……好在,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保住了園區校園的平安穩定,守護住了師生們的健康安全,園區師生沒有發生一例確診案例。”
疫情之下,園區教育的“年度成績單”依舊亮眼。全年投入教育基本建設資金9.98億元,新增1.1萬個學位;“高原筑峰”,中考、高考繼續領跑蘇州市;增強黨建引領隊伍發展,培養骨干;特殊教育和教育國際化深入推進……
2020年也是園區開展“適合教育創新”的一年。“適合教育,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一種現代化表達。我們希望通過提供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的人生更加出彩,讓每個學生都了不起。”沈堅說。
以智慧引領,以創新驅動。2020年,園區許多重大創新教育項目正式揚帆起航。8月,園區獲評全國“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是蘇州大市唯一入選區域;智慧教育“易加”平臺成為首批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試點平臺;呼應國家教育部“綠色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亮相中國—北歐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云峰會,探討教育數字化與人力資源發展;《STEM教育支持強基創新人才的融浸式實踐》《適合的教育視野下課程游戲化區域整體推進的創新策略研究》入選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建成智慧教育大數據應用實驗室、數字化學習實驗室……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在沈堅看來,當代教育正朝著4.0版本進化。“運用大數據刻畫學生‘畫像’,精準發現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優勢和短板,從而給出適合的指導建議和學習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同時。各項數據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愛好、動機和未來,這也符合園區教育一直以來的本質追求,那就是培養能夠應對未來變革的可持續發展型人才。”
身處萬物互聯的信息化時代,乘著區域創新產業的“東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蘇州工業園區正積極開拓一片創新教育的“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