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戴劍教授是業內知名的戰略、投資、管理專家,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和30多年工作經驗,先后擔任過大型醫藥企業市場與銷售總監、上市公司總經理、大型央企集團下屬上市公司BD(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等職務。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戴劍表示,其實他和蘇州工業園區挺有緣的。他在園區開發建設之初,就定居在園區。在金雞湖畔住了好幾年,他曾在荒涼的金雞湖西岸思考過園區的發展,后來移居上海黃浦江邊。
從金雞湖畔到黃浦江邊,戴劍對園區的發展有著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戴劍認為,蘇州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的基礎都非常好,借助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成就了自身產業發展。園區甚至為全國樹立了典范。
蘇州工業園區之所以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從戰略方向看,可以歸納為城市與國家、與企業實現了同頻脈動,這就好比著名的時鐘理論,中觀是分針,代表著地區、行業、城市,宏觀是時針,代表了外部環境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微觀則是企業,三位一體,無往不勝。
“當然,園區人的前瞻眼光,服務意識,專業素質……這些也都非常重要。”正是在這些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園區在推動開放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發展方面,成績斐然。“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我看來,應該是細節反映成敗,決定成敗的是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細節只是對成敗的反映。園區發展即是明證。”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企業上市苗圃工程賦能導師,戴劍認為,園區推出苗圃工程,在自身聚焦的產業賽道里培育頭部企業,這樣的作為值得點贊。雖然園區創業者普遍具有優秀的企業家精神,但他們還需要有效的貼身的服務。
園區可以在這兩個方面提升企業家能力,一是顯性的能力幫助,這些可以由券商、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機構提供;二是隱形的方面,如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家組織能力,這涉及到公司治理結構、組織能力、管理體系、業務體系等。“隱形的能力應該不斷加強,不能拔苗助長,不能像吃補藥一樣。”
戴劍秉承“投資+投智”的理念。他認為,園區具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產融結合基礎,在規劃、格局、親商、服務、資源、能力、方法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很難被復制。園區企業在這方土壤上成長,利用平臺集聚效應,可以實現完美的產融結合模式,實現成功上市。
戴劍 弘驥資本、驥智咨詢合伙人,戰略、創新、管理、資本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