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恒 劉元鑫
摘要:樁基施工技術是建筑工程建設質量的關鍵環節,若想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確保施工安全,建筑單位亟須深入探究樁基施工,采用科學方案,不斷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率,促進我國建筑行業建設良性發展。
關鍵詞:建筑工程;樁基;施工;質量控制
1樁基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1.1勘測周圍環境
測繪技術在工程建設中受到了廣泛應用,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要想確保建筑工程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對施工線路沿線環境充分認知,全面勘測,收集和分析沿線的地質和地貌等數據信息。工作人員可以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數字攝影測量等現代化技術,對沿線地理情況全面掌控,做好施工前期的相應準備。
1.2選擇施工位置,判斷樁基位置
樁基施工前利用布設的測量控制網測定各橋臺中心和縱橫向十字線位置,并對施工場地進行平整處理,由專業地質人員負責對施工現場的地質構造進行全面分析。如果施工場地位于淺水地帶,則需要用筑島或圍堰法施工;反之,如果位于深水或淤泥較厚時,可搭設固定式水上平臺施工。當施工位置的平臺建好后,要判斷打樁位置,即橋梁樁基的地表坐標。測量人員通常需要使用方形木樁在每個樁位的中心和標高處進行明顯標識,便于確定每個樁孔的開孔位置,并埋設護樁。護樁埋設過程中,首先需要從樁的中心位置作為起點,在樁基半徑以外0.5m處設置四根護樁,相對兩根護樁中心的連線相交,交點位于樁基的中心上。為了進一步保證護樁樁體的堅固性,要求地面與樁頂位置上要保持水平,之后再使用水泥砂漿進行簡單澆筑。
2建筑工程的樁基施工要點
2.1樁基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在建筑領域內是應用最多的材料,混凝土質量對建筑工程建設影響很大。工作人員要深入了解混凝土特性,依照建筑工程自身需求合理設計混凝土配合比,保證混凝土高性能的配合比,最大程度發揮混凝土自身優勢。一般情況下,配合比設計要分為人工挖孔樁和鉆孔樁。混凝土原材料需要經過嚴格試驗和檢測,保證粗集料粒徑達到要求。拌合混凝土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各原材投放和攪拌時間,只有攪拌充分,混凝土中的縫隙數量才能有所減少,保障混凝土質量。攪拌時應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濕度和溫度,控制好內外溫差,防止水化熱改變混凝土結構。按照配合比要求,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在澆筑時,首先要嚴格處理鉆孔內泥漿指標,控制好灌注時間和速度,保證混凝土先從內部開始凝固。如果坍落度不符合要求便拌和,會出現離析現象,此時必須重新拌制,或作為廢料及時處理。澆筑完成后做好養護工作,進行保溫處理,有利于檢測實際澆筑效果。在實際使用混凝土前,要對配置好的混凝土反復試驗,確保混凝土自身的質量。
2.2吊裝鋼筋籠
控制吊裝鋼筋籠之前須對成孔的樁進行檢孔。為了防止鋼筋籠變形現象的發生,起吊及安裝鋼筋籠過程中需要支撐件。安放入孔時要將其對準樁孔緩慢地放入,并保持垂直狀態,以防撞擊到孔壁。下籠時如果遭到任何阻礙都要馬上停止作業,找出原因后再繼續深入進行,不可高起猛落或強行下放。鋼筋籠的入孔工作完畢后,工作人員應立即檢查是否居中,并用插桿和鋼絲繩將其固定好,以防出現鋼筋籠下沉或上浮的現象。只有在混凝土灌注作業完成后,才能拆除固定部件。
2.3鉆孔的護壁施工和護筒埋設
控制開挖孔時,為了保證孔內干凈清潔,要制作混凝土護壁或埋設護筒,確保挖孔作業可以順利開展。現澆混凝土護壁技術相對復雜,工作量較大,也易發生滲水、蜂窩等問題。護壁施工方面要選擇組合式鋼模板,每節護壁澆筑作業結束后須拆除,以便于循環利用。第一節護壁的井圈要使其中心線與設計軸線有所偏離,且偏離的距離要滿足規范。保證原地面低于護壁頂部表面0.25m~0.3m;壁厚方面,上層應該高于下層1cm~5cm。依據土質情況,護筒高度要大于2m,其埋置中心與樁位中心偏差也應低于5cm。在利用卷制鋼板制作水上主墩鋼護筒時,其厚度宜大于1.2cm,作用與護壁一致。在利用鋼板對鉆孔的頂部和底部進行加固處理時,鉆頭的直徑一般要保證小于護筒內徑0.2m~0.4m,護筒制作過程中,也要確保使用的鋼板厚度為1.4cm,直徑大于樁徑0.2m~0.4m。另外,護筒頂面應高于施工地面不小于30cm,不低于最高施工水位1.5m~2m。
2.4預制樁的施工質量控制
預制樁施工是指通過振動、錘擊、水中沉入等手段,對樁基進行施工。其中,預制混凝土樁可分為管樁和方樁,預制鋼樁主要有鋼管樁和H型樁。施工方法方面,振動法是指利用機械振動力使預制樁被打入樁孔,使土壤牢固性有所提升。該方法和靜壓法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擠土,會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要采取相應舉措控制或防止擠土。混凝土方樁和H型鋼樁都要用外射法沉樁,外射和內射水要確保在距離樁頂標高2m處停止射水,并用錘擊法把預制樁打入設計標高的位置,該位置要符合規范標準,太高或太低都會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能。
2.6支護和結構銜接的施工質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樁基施工中,支護技術也不容忽視。工作人員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支護,才能使建筑工程負荷需要有所滿足,提升整個橋梁的穩定系數和抗壓能力。當前的支護技術中,使用高壓旋噴樁對基坑的坑壁支護技術的情況較多,該技術可加固土體深層,防止基坑結構不穩導致的坍塌,有效解決基坑質量問題,也保障了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實際支護過程中,要選用三排高壓旋噴樁,可做到優勢互補,提升基坑坑壁質量。高壓旋噴樁施工工藝穩定性能好、造價低,且操作簡單、耐久性好,還有優異的止水功能,在建筑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它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施工環境,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難度,縮短工期,更好地服務于建筑行業建設事業。為了確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在挖掘托換基坑之前,可將臨時性鋼支架放在被托換橋墩的兩側。當符合規劃和設計實際需要后,利用千斤頂,可實現梁部荷載的20%轉移至臨時性鋼支架上,有效避免了挖基坑作業對于建筑工程的影響。建筑工程由眾多部分組成,為了進一步確保橋梁的連續性,工作人員要重視結構上的銜接工作,因為銜接處是事故高發位置,對于這一部位的處理要合理和精細。利用植筋技術可幫助提升銜接部位的穩定性和承載力,主要在承臺地面位置開展作業,可增大底部穩定系數,使得整個橋體安全可靠,從根本上加固了橋梁結構。
參考文獻
[1] 周海濤. 建筑工程中樁基技術的應用[J]. 四川水泥, 2020(5):1.
[2] 易偉. 建筑工程中的樁基施工技術管理研究[J].? 2022(24).
[3] 葉衛平. 房屋建筑樁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及管理探究[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