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琳 劉人境 劉 寧
1.西安醫學院研工部,陜西西安 710021;2.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3.西安醫學院學工部,陜西西安 710021
“西遷精神”是廣大知識分子扎根祖國西部、嘔心瀝血為祖國高等教育事業無私奉獻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醫德教育、立德為先,其是指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教師等教育工作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即醫學生畢業后作為一名醫生應具有的愛國、博愛、以人為本等道德行為準則[1]。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部委在2018 年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德醫雙修的素質能力培養,把德育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首要內容。“西遷精神”作為偉大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其時代價值永不褪色,在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進程中為增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提供寶貴財富[2]。李慧等[3]從文學的角度探析“西遷精神”的文化、歷史淵源及對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教育的意義,李宏榮等[4]講述高校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承“西遷精神”育人精髓。本文擬從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如何將“西遷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德教育中。
“西遷精神”具體是指20 世紀50 年代交通大學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從上海遷至西安、扎根西部過程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追求真理、艱苦創業等為內涵的精神財富[5]。在60 多年的奮斗歷程中,“西遷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談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一代肩負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高等教育院校更應該以”西遷精神”鑄魂,勇擔培養德才兼備高層次人才新使命[6]。新時代背景下,“西遷精神”內涵不斷更新,持續為祖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引領。
2020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調研時對“西遷精神”進行了升華,他強調愛國主義是“西遷精神”的核心,一批批知識分子放棄優渥生活支援大西北為祖國甘愿奉獻自己的青春,正是強大的愛國主義在支撐著他們。愛國是醫學生醫德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一種以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引以為傲的情感,推動著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7]。愛國主義表現形式因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而不同,但其在歷史的舞臺永不落幕、永不褪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根本。愛國主義教育本質上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圍繞愛國主義核心地位思想主線,才能在醫者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無私奉獻是老一輩革命前輩的優良基因,是“西遷精神”的重要表現,不求回報、無怨無悔為祖國、為人民付出一生,反映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和責任擔當。當今社會思潮涌現,如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發揚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于2012 年就曾提出目前的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8],盡管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階段,醫學改革不斷推進,然而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依舊存在一些問題[9]。如何將當代大學生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轉變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為國奉獻者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唯有將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融入到醫學生醫德教育中,融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弘揚傳統是“西遷精神”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60 多年前,老一輩革命家秉持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業”的堅定信念,堅信“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10]。他們發揚傳統以國為家,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熱血青春。當前我國社會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飛速,人們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而醫藥衛生人才的欠缺嚴重制約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在全國上下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重要時刻,廣大醫學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需要相結合,發揚西遷人的堅守精神,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弘揚傳統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弘揚傳統的另一表現是要將傳統醫德中“仁愛”“大醫精誠”等與醫學生醫德教育建設相結合,使傳統醫學道德閃耀當代價值[1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理想信念猶如大海航行的照明燈塔,信念淡漠,前行者就會失去方向。當下社會各種思想涌現,價值觀念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互聯網的發展下變相出現,網貸、校園貸、互聯網傳銷等種種非法活動潛伏在學校周圍,迷惑學生視野,導致他們失去奮斗方向,誤入歧途。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們必須牢牢守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戰場,防止不良思想對青年一代的侵蝕。60 年前一批批西遷人懷有愛國之心為國奮斗,疫情防控期間,84 歲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張伯禮、李蘭娟等醫護人員選擇在危險、困難面前逆向行駛,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深深的愛國主義支撐他們不斷前行,心中有大愛,心中有人民。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培養人才的前提,只有牢記為國奮斗的目標,行動才更有力量。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醫學技術的競爭背后就是醫學人才的較量,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醫學生不斷攀越技術高峰、追求人類生命健康的基石,以“西遷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為核心的中國精神是學生不斷前行的精神食糧,鼓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為人民做出更大貢獻。
自古以來,人們對醫生、律師和教師三種職業的德行要求遠高于其他行業。明代裴一中《言醫·序》中說到“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高等教育要在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標準,從根本上指出了高等教育的目標[13-15]。對于未來從事救死扶傷工作的學生們,醫德教育至關重要,在學生成長成才的“拔節孕穗期”,有針對性將“西遷精神”與偉大抗疫精神相結合,潤物無聲式滲透在醫學生醫德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另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也應該以“西遷精神”為引領,傳承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刻苦鉆研、孜孜不倦、以身作則,持續深化“西遷精神”內涵,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曾在全國醫學教育工作會議上把醫學人才內涵概括為:“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創新精神”[16]。關愛患者、尊重生命是醫學生的天職所在,因此培育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主旨在于服務社會[17]。醫學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所展現的關心患者、體貼患者不僅為社會文明風尚樹立模范,也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醫學是有溫度的學科,內涵有人性的溫度,醫學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展現出文明、誠信、仁厚等個人品質是踐行社會擔當的最佳表現形式,是降低社會醫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石。
醫德教育成果最終是通過個體行為所展現,醫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顯示器。社會認知理論中班杜拉提出個體行為、個體認知與個體所處環境氛圍呈三元交互影響,三者是動態交互過程[18]。其中,個體行為受其個人認知及其所處環境影響。根據社會認知理論,醫學生醫德行為的表現取決于個體所處的環境及個體認知,因此,將“西遷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德教育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班杜拉認為,個體行為改變受個體認知和環境氛圍影響,其中個體認知包括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兩個方面[19]。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身達到某種行為的能力判斷,是個體自身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種工作的自信程度[20];醫學生對自身醫德行為的自信取決于日常生活中的積累,當發現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如救死扶傷、無私奉獻幫助他人)使別人滿意、開心時,會有助于個人自信心的建立。結果預期是個人對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結果的判斷[21]。行醫不止會給患者帶來康復,也會給學生帶來自身價值肯定,這種肯定的日積月累會增強個體的價值判斷,進而指導個體行為。最淺層的認知來源于個體的視覺、聽覺等感性意識,將感性認識與醫德教育相融合,首先是以觀看、視聽為起點的認知教育,在重要節日或重大歷史事件、重大傳統節日紀念期間,參觀西遷博物館、邀請“西遷精神”傳承人的醫學專家為醫學生做報告,教育和激勵現代醫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他們的生動故事,對“拔節孕穗期”的醫學生是一次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理論教育,這些感官上的洗禮會加深醫學生對醫德認知的形成。其次以醫學課程教育和校園人文教育為載體[22-23],通過道德大講堂等思政進課堂形式將醫德教育內化為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標尺,通過導師德者、師者、醫者的形象發揮傳幫帶作用,給學生樹立模范,進而形成價值認同,使在校學生增強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夠通過自身行為給他人帶來幫助,指導個人行為。醫學生正處在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形成階段,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度較高,但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和價值判斷較弱,師者的言行舉止會強化醫學生對醫德品行的價值認同。最后,偉大的精神源于實踐,以社會實踐為突破,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愛心義診、志愿服務等活動形式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引導醫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感悟“西遷精神”,強化價值認同,同時在了解醫療衛生行業運行狀況,群眾健康需求,提高醫學專業技能,磨礪艱苦奮斗品格的過程中,感受人們帶來的反饋,這種充實感、獲得感和滿足感會進一步強化個體對踐行“西遷精神”的認知,提高結果預期,激發他們為“健康中國”的實現而奮斗的決心和意志,形成良性循環與螺旋式遞增過程,這種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的醫德踐行,一方面實現了對“西遷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是在“感性認識—個人認知—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實現醫德教育的升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校園文化不僅僅是自然環境天生麗質,內外兼修則是真正的美[24]。校園文化建設對醫學生高尚道德養成具有滴水石穿之效用,久而久之逐漸影響醫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以文化人是德育育人的最佳方式,已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要課題和理論熱點[25],開動校園文化建設之“槳”將“西遷精神”融入到醫德教育中,劃動思想政治教育之“帆”。首先強化物質文化的顯性教育,建造文化長廊,通過校園宣傳展板、壁畫、雕塑等校園文化符號傳遞醫德教育使命,讓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強化精神文化建設導向,打造榜樣示范平臺,榜樣可以是醫學院士,也可以是身邊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奉獻在一線的師兄師姐們,他們下基層、把醫療知識帶去偏遠地區,服務當地百姓;他們發揚傳統、愛國奉獻,將醫學知識與文明留在了國家最需要的地方。以榜樣的力量營造良好氛圍,拉近與榜樣的距離才能時刻以他們的力量鞭策自己。最后,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自媒體等線上平臺發展如火如荼,利用自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方面的特點,著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校園自媒體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定期發布與學生相關的,結合網絡文化、運用網絡語言的宣傳內容。在醫學生醫德教育途徑中,個體認知和環境氛圍是改變醫學生行為的兩大抓手,兩手常抓、堅持不懈才能將醫學生教育推向下一個高度。
目前,青年一代站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西遷精神”作為偉大中國精神的圖譜,激勵青年一代奮發向上,傳承和發揚“西遷精神”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將以“西遷精神”為核心的中國精神融入到醫學生醫德教育中,引導和培育學生優良品德,助力他們用行動實現“健康中國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