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莉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危險因素,也是現代社會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可干預的特性。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糖尿病的發病率以及認知率也在逐年提高,現階段對糖尿病的治療和控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在臨床上也常用健康管理的方式對疾病的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進行檢測和評估,主要是通過在疾病發生發展之前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預防干預,其能成功阻斷、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達到維護患者身體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對于阻斷糖尿病的發展,預防并發癥的出現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治未病”思想就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2]。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通過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明確體質,確定病性及推斷預后,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制定中醫健康宣傳教育方案,其中內容涵蓋中醫膳食調養、運動養生指導及將穴位按摩、耳穴、艾灸及足浴、藥浴等中醫特色技術運用其中的個性化方案,將健康管理模式的優勢在糖尿病的防范治療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中醫診療中辨證論治主要強調“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而體質辨識就是“因人制宜”的重要體現。人體先天稟賦和后天因素共同形成體質,其與疾病的發生、疾病轉歸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3]。因此,中醫健康宣教內容應據體質辨識結果而制定。中醫體質分類是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制定,主要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大類。糖尿病在中醫中屬于“消渴”的范疇,其中“飲食失節、情志失調、陰津虧虛、燥熱偏盛”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機[4]。從體質的角度分析,糖尿病患者主要“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者”等4類居多,故在健康管理中,尤其需要加強對這幾類體質人群的健康宣教,改善體質和積極防治。臨床研究發現[5],根據糖尿病患者的體質特征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從疾病的基礎知識的認知宣傳、患者飲食運動指導以及患者的情志調節等方面進行中醫特色的護理管理,不僅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較為有效的控制,同時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預防疾病并發癥的發生。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主要是突出“治未病”的思想,即主要體現出“未病先防”,即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方面有重大積極作用;而“既病防變”主要是體現在對糖尿病的防控防治中對血糖的控制,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能發揮中醫的優勢和特殊,其健康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疾病的防治基本知識、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情志調控以及中醫四診合參的特色技術等內容[6]。因此,中醫“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具有重大意義。
2.1 基礎知識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疾病基礎知識的宣講對于糖尿病的預防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其宣教不僅是針對糖尿病患者本人還可以包括糖尿病患者家屬以及糖尿病病變前人群;醫院可以定期邀請國內著名的中醫專家開展針對糖尿病疾病等相關知識的講座,為糖尿病的疾病宣傳、防治防控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指導,同時幫助患者及其家屬進一步了解糖尿病的臨床特征、疾病特征、并發癥以及血糖控制等內容;另外還可以邀請中醫養生專家針對糖尿病疾病的特殊性進行“糖尿病”中醫預防養生等特色知識講座。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預防疾病小手冊,內容包括防治手段、控制飲食方式、運動養生功法、中醫養生保健等知識應積極將教育的重心從醫院轉移到個人,按照中醫體質學說分類,針對不同體質人群進行針對性的宣講,達到重點防治,改善患者體質的目的。通過將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疾病健康知識進行教育,幫助患者及患者家屬能及時掌握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發病原因,能有效地進行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等,加強血糖檢測等多方面健康知識,積極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又從中醫體質辨識的角度,尋找適合自己的飲食藥膳、運動方式和強度及如穴位按摩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林紅等[7]研究顯示,個性化健康管理對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評估有一定的影響,并發現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對患者治療效果、生活質量以及治療的依從性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2.2 飲食指導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飲食控制”對其血糖控制尤為重要,糖尿病患者采用合理、科學的飲食結構,每日攝入熱量的有效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根據患者的飲食嗜好,合理規范患者三餐中熱量、糖分以及蛋白質等分配。其中,辨體施膳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導下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中的特色和優勢。健康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據《中醫體質測評量表》中針對患者的體質辨識,并結合體質辨識的結果,針對不同患者給予個性化的中醫食療調養的飲食方案,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根據醫囑制定合理的中醫藥膳食,以達到對糖尿病的防治。具體而言,平和質糖尿病患者可以選用黃芪、沙參、玉竹等平補類中藥作為煲湯的食材;氣虛體質可選用黨參、黃芪、山藥、大棗等益氣中藥;陰虛體質選用沙參、麥冬、石斛、百合、玉竹等補陰中藥;陽虛體質可選用杜仲、益智仁、肉桂、干姜等補陽中藥;痰濕體質選用茯苓、薏苡仁、陳皮、扁豆、蒼術、赤小豆等化濕中藥;濕熱體質選用菊花、夏枯草、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中藥;瘀血體質選用川芎、丹參、當歸、紅花、三七等活血中藥;氣郁體質選用玫瑰花、佛手、陳皮、合歡花等行氣解郁中藥;特稟體質選用黨參、白術、黃芪等補虛中藥[8]。糖尿病患者的藥膳多以茶飲和藥膳湯為主,藥膳粥的選用相對較少,與喝粥易饑,易于升高血糖故不常選用。
2.3 運動指導對于有效控制血糖的升高,運動也是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運動可以促進外周組織血管對糖分的代謝,控制糖分的分解,以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其中,中醫傳統功法[9]如五禽戲、太極拳及八段錦等,均是中國流傳多年的養生運動,具有強筋健骨、調和血氣、保養內臟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10],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中醫運動方式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脂,降低患者的血糖,同時還可以有效對患者的體質量指數進行控制,特別是對患者胰島素抵抗有明顯的、積極的改善作用。其中“八段錦”應用于糖尿病的研究中發現,八段錦能有效控制血糖的升高,同時對練習八段錦患者的身體體能以及體質體能狀況都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基本體質體能提高之后,人體正氣也會得到增強。康峰等[8]研究觀察88例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五禽戲”能有效提高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能有效控制住患者的血糖水平,還能有效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趙剛等[11]研究納入16例糖尿病患者,其患者均為中年男性,研究發現,經過一段時候的太極拳練習,可顯著改善患者體質量指數、血糖、血脂、胰島素抵抗及其他相關狀態,研究結果顯示,太極拳等中醫養生運動對糖尿病的防控防治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可以根據中醫體質辨識結果,給予患者個性化運動方式制定,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氣功以及五禽戲等中醫特色養生活動。依據機體的陰陽寒熱虛實程度,控制運動量和出汗量。具體運動項目可依據體質和患者喜好選擇。如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瘀血體質患者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項目進行體質鍛煉;另外,痰濕質、濕熱體質患者可選用慢跑、快走等增強肺活量的有氧運動項目,所有運動項目均遵循循序漸進,貴在堅持的原則。
2.4 情志調護情志不暢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怒、喜、思、悲、憂、恐、驚”在中醫中稱為“七情”;而七情歸屬于臟腑,如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等。因此了解患者的情志狀態,應用移情易性的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研究發現[12],如陽虛體質者,其陽氣不足,故易受情緒影響,常情緒不佳,肝陽虛者善恐、心陽虛者善悲。氣郁質易出現心情抑郁或易怒或喜怒無常等情志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調養中,應該根據患者體質辨識結果制定出具有個性化的情志調節方案。另外,應用中醫“所勝”“所不勝”原理進行情
志調護,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以中醫的五行音樂“宮、商、角、徵、羽”為基礎,配合音樂療法,能調節患者情志,并能知道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五行音律的結合,是中醫特色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體現,能對機體產生雙向刺激作用,幫助患者達到陰陽平衡,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療效;另一角度來看,能更好地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和臨床療效進行鞏固[13]。
2.5 辨證選用中醫特色技術中醫特色技術較多,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應用也較為廣泛,針對不同的體質辨識結果的患者可以選用不同的中醫特色治療技術。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自我的穴位按摩進行適當的保健,針對糖尿病無并發癥的患者,以點按和揉法為主,可以選擇胰俞、脾俞、腎俞、足三里等腧穴進行按摩[11]。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艾灸療法能有效保護胰島素B細胞,進一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對葡萄糖等糖類的吸收有延緩作用,還能抑制糖異生。對于氣虛質、陽虛質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艾灸療法具有事半功倍的療效,其能夠溫陽益氣、散寒通絡,但對于濕熱質、陰虛質的糖尿病患者需謹慎使用[14]。另外,每晚熱水泡腳,按摩涌泉穴,可緩解緊張,促進睡眠,對于血糖的穩定有一定幫助;特別是對于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泡腳時要控制水溫,避免燙傷等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中藥足浴和藥浴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也廣泛應用,如氣虛質、陽虛質、瘀血質、濕熱質都可辨證選用以改善癥狀,穩定血糖。
糖尿病作為現代社會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其防控防治需要采用科學性、合理性、安全性的健康管理系統進行預防、控制,同時還要嚴格控制其慢性并發癥的發生,一定程度上達到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等目的。與以醫院為中心的疾病教育內容不同的是,以中醫“治未病”思想以及中醫體質辨識為主導的健康管理模式能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同時避免健康教育的單一性,更具中醫特色和優勢,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改善癥狀,穩定血糖,預防并發癥。曹燕娟等[14]在辨別患者體質的基礎上,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合理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干預,包括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疾病的防治基本知識、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情志調控等方面;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中醫健康管理干預1年后,其患者的血糖指標有所降低,并能有效延緩糖尿病的發展,同時干預組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的中醫體質學說,主要是研究人的體質、生理、病理特征,能從人體的整體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進程,具有有效指導疾病防治的能力。隨著現代對中醫體質學說的深入研究,中醫體質辨證論治與現代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融合于一體。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在管理內容中就融入體質學說內容,體現辨體施治,突出各性化,針對干預組患者不同體質類型,從“中醫飲食養生”“保健運動”“情志調控”等方面進行具體的中醫特色健康干預,充分體現出中醫“治未病”思想以及中醫“四診合參”的辨證論治特點。注重管理本體,側重點放在如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方面,無論對于糖耐量異常和糖調節受損人群,還是糖尿病甚至出現并發癥人群,對于促使患者加強自我管理,強調患者本身對血糖的監測控制和健康的管理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綜上所述,在中醫治未病思想指導下的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的應用,能顯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幫助患者改正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進一步改善疾病癥狀,達到有效控制血糖等各項指標,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等目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治未病思想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是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