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華
作為中醫理論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治未病”理念,在《黃帝內經》中即有所記載,強調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而對于當前階段以危重癥為主要收治群體的綜合ICU護理工作所能干預和主要實施的則為后者:“既病防變、愈后防復”[1]。既往臨床所采取的常規ICU護理并不能很好滿足危重癥患者的內心需求,對其不安、不適的舒緩力度不夠,遠期預后欠佳。基于治未病理念之下的超早期中醫護理,可助力于其心身健康的加速改善,確保各項治療的順利完成,促進預后轉歸。有研究稱,將中醫超早期護理運用至綜合ICU危重癥患者中具顯著應用效果,對于患者負性情緒減輕、生活質量優化有積極推動作用[2]。但臨床對于具體護理要點與措施尚存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以證實。本研究即針對此展開調查,并予以詳述。
1.1 一般資料選取122例鄭州市中醫院綜合ICU收治危重癥患者,時間2018年3月—2020年4月。經由隨機數字表法予以分組,觀察組61例中,男34例,女27例;年齡39~76歲,均值(59.98±6.12)歲;涉及疾病類型(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梗死/消化道大出血/重癥胰腺炎:12/17/13/10/2/7。對照組61例中,男36例,女25例;年齡40~77歲,均值(60.05±5.97)歲;涉及疾病類型(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梗死/消化道大出血/重癥胰腺炎:13/18/12/10/2/6。2組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綜合檢查符合ICU入住標準;②預計生存期>3 d;③對相關檢查與護理工作可協助配合,并具較高依從性者;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方案知情且予以同意書簽署。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精神障礙病史者;②已然處于意識模糊或病入膏肓、趨于死亡者;③視聽及語言功能障礙,難以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者。
1.3 方法對照組施予常規ICU護理:完善相關檢查、依據疾病類型與嚴重程度進行日常生活與藥物護理、重視家屬探視時注意事項、實施管路固定與管理以及對患者情緒波動的照護。觀察組施予治未病超早期中醫護理,具體為:①情志護理:危重癥患者因病情的危重,呼吸及循環系統處于衰竭狀態,患者強烈的瀕死體驗使其陷入絕望與恐懼之中。對此,作為中醫護理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情志護理不容或缺,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充分共情,經由和藹可親的溝通以及耐心的傾聽與認真的問題解答,使患者收獲如沐春風的護理體驗,同時多予以鼓勵、安慰,舉證以往成功案例起到示范作用,以進一步增強患者信心,并指導正確的呼吸方法,以促使其掌握,進而減輕心理壓力;遵ICU探視制度對家屬探視時注意事項予以叮囑與錯誤行為予以糾正,以使患者自家屬處獲得親情關懷,緩解負性情緒。②藥食護理:因ICU所予收治的患者疾病類型呈現多元化,因此在行藥食護理時應給予對癥指導。針對隸屬陽氣虛弱的虛寒證患者應取溫性食物攝取;陰寒內盛的實寒證者則予以熱性食物攝取;目赤腫痛、發熱及臃腫的熱證者,選用涼性藥食。護理人員應視患者實際情況給予以中藥為主的羹湯藥膳的精心準備,以加速臨床療效提升,比如風火上擾并痰阻心竅的腦梗死患者,應給予白菜湯、青菜湯及絲瓜湯等進行鼻飼;對于因痰熱內結而致心竅與肺竅閉阻的呼吸衰竭患者,應給予魚腥草液、清金化痰湯等進行鼻飼;對于因毒邪或氣虛而瘀所誘發的腦出血患者,應給予桃紅四花湯鼻飼;重癥胰腺炎實施柴芩承氣湯鼻飼。中藥湯劑的鼻飼與西藥服用至少需間隔2 h,溫度控制37~39 ℃,流量控制100~200 ml/次,在行鼻飼前后以少量溫開水進行管道沖洗。③不良事件預防:ICU入住期間患者多為臥床休息狀態,壓瘡、深靜脈血栓及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生風險均較高。因此在超早期中醫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予以有效的針對性護理,通過每日定時翻身、按摩、擦身、衣物更換以及墊水墊或軟枕于患者長期受壓部位等,以消減自身壓力造成的機體創傷;對于已經呈現局部壓瘡表現者及時應用黃金萬紅膏實施干預,保證每天2次涂抹;同時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下,鼓勵主動床上活動,以降低肌肉萎縮、廢用風險,同時可對中醫保健按摩、針灸等方式應用,以活血化瘀、保持正常肌力狀態。④口腔護理:人工氣道、胃管留置等均可對危重癥患者口咽部微生態環境形成嚴重影響,加之病痛折磨、長期禁食等,患者處于免疫力降低狀態,病原菌易經口腔感染呼吸道,引發肺部感染等。故護理人員需對口腔護理予以充分重視,可幫助其經由金銀花、甘草以及薄荷等成分的漱口液漱口,處于清醒狀態的患者可含漱2 min,3次/d;昏迷狀態者以消毒棉簽進行蘸取,然后行口腔清潔,6次/d。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ICU獲得性衰弱(依據醫學研究理事會評分進行判定,最低分0分視為四肢癱瘓、最高分60分視為四肢肌力正常,<48分即予以ICU獲得性衰弱判定)、深靜脈血栓(經由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判定)、壓瘡、肺部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率;②經由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狀態予以評估,并借助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抑郁癥狀,分別以50分、53分為量表臨界值,分值越低對應焦慮與抑郁癥狀越呈輕微顯示;③對比ICU入住時間;④對比癥狀自評量表SCL-90所涉及7個評分項的評估分值,采用的是1~5分等級賦分法,分值越高對應患者相關癥狀越呈明顯顯示。

2.1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1.64%,與對照組19.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干預前,患者的SAS、SDS評測分值狀況相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積極干預后,2組分值均呈下降態勢,相較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呈更低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ICU入住時間與SCL-90評分比較ICU入住時間與SCL-90評分狀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ICU入住時間與SCL-90評分比較 (例,
中醫護理作為中醫體系的一部分,亦強調氣血、臟腑與經絡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整體觀念,同時強調人與社會以及自然環境的關聯性,講究調和各因素施予辨證醫護,以達七分養、三分治[3]。綜合ICU為醫院實施危重癥患者救治的主要場所,因所面對的病患涉及疾病類型繁雜、病情呈現快速變化趨勢,若救治不及時、不精準,將促使臨床病死率增加。故ICU內集中了醫院最為先進的醫療設備以及專業素養較高的人才,以實施危重癥患者的24 h監護、治療與相應護理。另一方面,因無菌環境要求,ICU危重癥病患并不能獲得家屬的長時間陪護,疾病威脅加之遠離家人獨自駐留ICU陌生環境的雙重壓力,使得其情緒的波動較大,易加劇病情朝向惡化方向發展[4]。而治未病理念即經由有計劃、有預見的護理指導,強調防病于未然、既病防傳變以及愈后防復發,此理念與現代醫學循證與前瞻性護理亦有相似之處。超早期中醫護理則是指在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的0~24 h即開始系統、全面的頗具中醫特色的護理,有促進患肢康復的顯著作用[5]。
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ICU入住時間、SAS與SDS評分以及SCL-90評分比對照組均呈更低水平。提示基于治未病理念的超早期中醫護理對于ICU收治危重癥患者具有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縮短ICU入住時間、減輕負面情緒的突出價值。究其原因為:該護理有機融合了中醫理論,充分體現“辨證施護”特點,同時切實遵行“以患者為中心”理念,將情志護理貫徹始終,重視患者情感需求與負面情緒紓解;經由辨證所施藥食護理,使患者可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治療及食物獲取,有利于臨床癥狀的加速改善;經由頗具前瞻性的不良事件預防,從中醫按摩、針灸以及定時翻身、衣物更換、口腔護理、肢體康復鍛煉等諸多措施防范壓瘡、ICU獲得性衰弱、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臨床病死率,有利于預后轉歸。
綜上,將治未病超早期中醫護理運用至綜合ICU危重癥患者中,可起到促進其負性情緒減輕、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ICU入住時間縮短以及護理滿意度提升的多重作用,開展價值極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