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格
腦卒中作為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該疾病具有發病急、進展迅速以及致殘率與致死率高的特點,患者在發病后通常會突然失去意識,如果患者沒有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往往會出現死亡的嚴重后果。而即使患者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還很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面部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以及肢體功能障礙等。其中,最為麻煩的一種就是肢體麻木,不僅會導致患者喪失正常的生活能力,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而腦卒中通常可以分為急性期、恢復期以及后遺癥期,恢復期通常是在患者發病后的2星期到半年之間,在這個時間段,是對患者開展中醫特色護理的最佳時期。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才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使患者更好的生活[1]。因此,本研究選取焦作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出現肢體麻木的患者開展試驗,旨在探討分析對腦卒中后出現肢體麻木的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文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焦作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出現肢體麻木的患者,將全部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接受常規護理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中醫特色護理的3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1.8±3.9)歲。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1.4±3.6)歲。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患者在腦卒中發病后,出現側肢肢體麻木的癥狀或者有疼痛不適感。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腦卒中后肢體麻木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無意識障礙;③患者不存在精神疾?。虎芑颊呶春喜乐嘏K器疾??;⑤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體位護理、環境護理、健康指導以及飲食護理等,在患者能夠下床活動后,指導患者開展自主康復訓練。在上述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主要內容為:①情志護理。由于腦卒中的發病具有突然性,患者在恢復意識后,通常還會出現肢體活動受限以及言語不暢等癥狀,這就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易怒以及煩躁不安等多種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多怒傷肝”“多思傷脾”,這些負性情緒會對患者的身體恢復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所以,護理人員就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并積極地為患者答疑解惑,使患者能夠對疾病有充足的了解,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同時,還要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共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為患者堅定信念,促使患者能夠更好地接受治療[2]。②飲食護理。在中醫理論中,一直都有“食補強于藥補”的說法,飲食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能夠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復。首先,要求患者清淡飲食,禁止患者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對患者的脾胃造成損害;其次,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進食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可以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疾病證型,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食譜;最后,督促患者戒煙戒酒,幫助患者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促使患者更好地恢復。③生活護理。患者在發病后,需要有充足的休息,才能夠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襲,從而更好的恢復。并且,還要進行適當的鍛煉,這就需要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指導患者開展適當的肢體功能鍛煉、體位訓練等,對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則要開展言語訓練。同時,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還可以鼓勵患者進行戶外鍛煉,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④針刺護理。針刺作為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刺,將能夠起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等諸多作用,在對患者進行針刺選穴時,需要將患者的四神聰、絕骨以及百會等穴位作為主穴,并對患者辨證分型配穴。對患者進行針刺時,留針30 min,間歇行針2~3次。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通過補瀉手法行針,保證針刺得氣,從而幫助患者打通身體經絡。同時,還可以對患者進行針刺放血治療,主要是通過三棱針點刺患者的十宣穴,擠出3~5滴血后,用棉球對傷口進行壓迫,2 d針刺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在針刺前需要對患者的針刺部位進行30~60 s的按摩,使其可以充血,并對三棱針進行消毒后再對患者針刺。⑤中藥熏蒸。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以及年齡等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組方進行中藥熏蒸,可以將透骨風、桑枝、艾葉、伸筋草、獨活、干姜以及路路通等作為組方藥物,對患者辨證取藥,再將組方藥物裝入紗布中,置入中藥熏蒸機,對患者進行熏蒸,每天1次,每次30 min。⑥耳穴壓豆護理。在患者的交感、神門以及皮質下等耳穴,進行常規皮膚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置入0.6 cm×0.6 cm的正方形膠布中央,將其用鑷子夾起后,粘貼到提前選好的穴位上,在完成粘貼后,告知患者要按壓15 min,對患者兩耳輪流取穴進行耳穴壓豆,每2 d更換一次。
1.4.2 觀察指標2組患者經過護理后,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治療效果評價。同時,根據 FMA運動功能量表以及Barthel 指數評分量表,對2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
1.4.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患者的肢體麻木以及疼痛癥狀均完全消退,患者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患者具有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患者沒有自主生活能力。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肢體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例,
有研究資料顯示[3],腦卒中患者在得到救治后,有超過70%的患者都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軀體偏癱以及言語障礙等后遺癥。而腦卒中后肢體麻木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該并發癥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對該癥的治療也缺乏特異性藥物,在臨床上的治療難度也比較大。而對腦卒中患者在蘇醒后,采取合適的護理工作,將能夠對肢體麻木癥狀起到較好的緩解效果。然而,常規的護理干預手段效果不佳,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而中醫學作為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醫療技術,對腦卒中后肢體麻木也有著很深的認識,在中醫理論中,腦卒中后肢體麻木的發病主要與氣血虧虛有關,受到風寒濕邪等因素的影響所致的發病。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圍繞補益氣血、疏通經絡以及祛風化痰的原則進行治療[4]。
通過對患者行中醫特色護理,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促使患者保持愉悅的精神狀態。指導患者正確飲食,督促患者按時作息,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健康鍛煉,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使患者能夠更好的恢復[5]。同時,對患者進行針刺護理,可以起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的作用,使患者的肢體麻木癥狀可以更快地得到改善,并使患者恢復語言功能。而十宣穴作為位于人體肢體循環末端的穴位,對該穴位進行放血治療,不僅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通暢,還能夠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使血液可以更好地抵達患者的肢體末端,這樣就能夠使患者患肢的脹痛感和麻木感得到有效改善。并且,中藥熏蒸能夠使藥物在熱能的作用下經患者的皮膚孔穴進入到其血絡之中,使患者患肢周圍組織營養狀態得到有效改善,并激發患者自身機體的調節功能,熱能還能夠起到疏松腠理、活血通絡以及松弛肌筋等諸多作用[6]。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功能評分(58.2±5.5)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5.7±5.3)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說明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出現肢體麻木的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僅可以促使患者更好地恢復,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