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徐京育
眩暈是臨床常見癥狀,《黃帝內經》對于眩暈病因病機做了較多的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眩暈屬肝所主。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而《丹溪心法·頭眩》則強調“無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學說。明清《景岳全書·眩運》強調“無虛不作眩”。半夏白術天麻湯之名首見于金代李杲諸部著作中,經考究創制應是受到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化痰玉壺丸與張元素天麻半夏湯較為直接的影響[1],本方半夏天麻二藥配伍使用,化濕痰而息內風,白術善治痰飲眩暈等證。茯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其上可助半夏、天麻除風痰,中可助白術健脾消痰,下可淡滲利水除濕,更為精當。橘紅為“橘皮,留白補脾胃和中; 去白消痰理肺氣”。更進一步削弱了健脾功效轉而強化祛痰疏通之功。《醫學心悟·頭痛》記載“痰厥頭痛者,胸肺多痰,動則眩暈,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現代醫家運用其治療眩暈均取得不錯效果。
1.1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耳穴壓籽耳穴壓籽通常為用膠布將1粒王不留行籽壓于耳廓相應穴位:額、枕、神門、皮質下等處,囑咐患者用手按壓刺激,從而起到治療的效果。劉慧[2]將196例眩暈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觀察組在半夏白術天麻湯的基礎上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觀察結果得知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血清TXB2及PAF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學裕等[3]將90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痰濁中阻型眩暈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試驗組再加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5.56%、77.7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總結出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和耳穴壓豆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痰濁中阻型眩暈療效理想,具備推廣價值。王靜[4]觀察92例脾虛濕濁上擾型頸源性眩暈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常規西藥同時給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評分、DHI評分、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范昌斌等[5]也指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配合耳穴埋豆治療眩暈療效確切。
1.2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針刺針刺可刺激經絡腧穴,疏通調節氣血,作用于臟腑,調節人體自身抗病能力以祛除病邪、恢復健康。張云龍[6]將29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45例),對照組給予針灸推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治療后2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DHI評分均降低,椎動脈Vm、基底動脈Vm、ESCV評分、SF-36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就此得出結論: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推拿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顯著。劉俊濤等[7]將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灸,結果顯示針灸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濁上蒙型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效果顯著。王彬[8]將中醫辨證為痰瘀阻絡型椎動脈型頸椎病432例為研究對象,按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用單純針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添加半夏白術天麻湯,結果顯示雙側血管搏動指數PI、平均血流速度 Vm、VA與BA收縮峰的血流速度Vp、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等均有改善,且治療組有效率也高于單純針灸組。王非等[9]為觀察針刺四神聰穴位為主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效果。將64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用針刺穴進行辨證加減取穴,并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對照組單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對比2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以及療效評定。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治療后2組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改善更明顯(均P<0.05)。
1.3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推拿推拿通常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患者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和力道,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沈力[10]觀察推拿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對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72例頸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患者采用推拿手法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推拿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結果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7.78%,2組臨床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潘明柱等[11]為研究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療頸性眩暈(CV)患者的臨床療效將100例CV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穴位手法推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觀察組治療后的各臨床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結論: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療可明顯降低血液中DDi、ET-1水平,提高CGRP水平,從而改善CV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腦血流灌注狀態。朱云峰[12]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頸椎推拿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臨床療效,認為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7.44%(38/39)較西醫組76.92%(30/39)高,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頸椎推拿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療效顯著,可改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安全性高。覃智斌等[13]在推拿配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體會中總結到推拿松解局部,中藥整體調節,兩者配合標本兼顧、內外兼治、相得益彰,使療效更加鞏固。
高血壓病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壓病眩暈常表現為頭暈眼花,甚至站立不穩,頭重腳輕,走路有搖擺感,平素時伴有胸悶惡心嘔吐、耳鳴、頭重或脹悶不適等感覺。現代藥理學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病的分子機制,共預測得到90個活性成分,認為半夏白術天麻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濃度和活性異常、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炎癥因子的產生、抑制炎癥反應等過程來發揮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藥理作用,進而達到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療效[14]。
2.1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溫膽湯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兼止嘔為君;竹茹清熱化痰,與半夏涼熱相配,為臣藥;生姜止嘔,佐制半夏之毒,大棗調脾和中,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是中醫治療膽郁痰擾證的常用方劑。臨床上常用以治療高血壓病眩暈。吳華強[15]選取該院收治入院的高血壓病眩暈患者66例探討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黃連溫膽湯的臨床療效。隨機分為2組,分別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觀察組)和常規西藥氨氯地平口服治療(對照組),結果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改善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陳東旭[16]為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高血壓病眩暈的效果,選取高血壓病眩暈患者10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湯劑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血壓及眩暈改善情況(采用眩暈程度分級評價眩暈癥狀改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3%,高于對照組的71.15%(P<0.01);觀察組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眩暈程度分級與對照組相比明顯下降;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5%,低于對照組的15.38%(P<0.05)。故認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高血壓病眩暈效果顯著,利于血壓的控制,改善眩暈癥狀確切,且不良反應輕微,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張維[17]選取82例高血壓病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2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測定舒張壓、收縮壓、中醫眩暈程度分級評分(主癥為頭昏目眩;次癥為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耳鳴耳聾、發作頻率、汗出異常。根據癥狀程度輕重,主癥分別評定為0、2、4、6分,次癥分別評定為0、1、2、3分。治療前后均進行評分)并統計2組患者得出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病例情況。試驗組眩暈總有效率87.80%,對照組眩暈總有效率為68.29%,試驗組優于對照組,試驗組發生不良反應事件2例(發生率4.88%),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事件8例(發生率19.51%),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時啟發等[18]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高血壓病眩暈的臨床觀察中,也認為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促進患者眩暈癥狀改善,提高治療效果。
2.2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湯方: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苦冒眩為澤瀉湯證最主要的表現,故現代醫家常用此方治療眩暈,涉及西醫高血壓病。陳利群[19]為研究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對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體質量指數、降壓效果的影響,將120例超重或肥胖(BMI≥24)、辨證為痰濕壅盛型的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予中藥加氯沙坦)與對照組各60例(予氯沙坦),結果治療組患者體質量指數降低,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劉天華[20]為高血壓病眩暈采用澤瀉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的臨床療效。選80例高血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硝苯地平緩釋片口服治療,10 mg/d,2次),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澤瀉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對比得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要比對照組的70%高;觀察組治療后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顯著優于對照組。李艷[21]探究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澤瀉湯療效。將高血壓病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與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再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澤瀉湯)各44例,對比療效、血壓指標,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73%)高于對照組(84.09%),收縮壓、舒張壓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認為高血壓病患者接受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澤瀉湯治療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壓,療效較西藥治療顯著。張許鴿[22}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將84例眩暈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長春西汀注射液加尼莫地平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2.86%,對照組為76.1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明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蔡秀芝[23]在臨床觀察中認為澤瀉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眩暈患者時,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還能夠降低血壓,不良反應少。
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傳統治療手段或傳統方在眩暈治療中顯示出較好的療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臨床及試驗。但在研究中依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①臨床試驗中對于中醫證候不夠重視,根據證候入組及以中醫證候積分作為指標的研究較少(大都以西醫評判為標準);②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傳統治療方法中穴位或部位指向性不明確(大都根據醫者自身經驗)聯合方中種類及劑量不統一(藥物有效成分也存在較大差距); ③半夏白術天麻湯現代藥理顯示作用靶點較多,藥理作用的機制不夠明確。聯合后作用機制也未有明確研究(是否存在1+1>2的療效)。相信隨著實驗設計的完善,更進一步的研究,半夏白術天麻湯作用機制更加準確,其聯合傳統方法或傳統方的機制也將得到進一步驗證,能更好地指導臨床,讓其應用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