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張 潔 羅宗軍 張 旭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課堂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學生思想文化素質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活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引領,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不允許在課堂上散布與此相違背的錯誤言論[1]。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同時,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途徑。高職院校首先要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其次,要加強課程建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導向設計教學內容,堅持與時俱進,實時更新課程內容,最后,要不斷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手段、新方法,改進與優化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現代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此外,在其他課程教學中,要堅持既重知識傳授又重價值引領,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元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對于廣大青年學生來說,實踐活動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受歡迎的形式,能提高青年學生的參與度。實踐活動可以結合當地的地方特色開展,諸如參觀趙一曼紀念館、川南博物館、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烈士陵園掃墓等活動,還可以通過開展有意義的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活動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感受濃厚的我國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建好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同時利用好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旅游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重溫紅色記憶,了解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深入挖掘重大紀念日、國家重大慶典活動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發揮中華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組織開展主題演講、快閃、征文、文藝等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的活動[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溝通交流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高職院校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新陣地,強化網絡育人。一是搭建紅色網絡教育陣地,打造唱響主旋律與傳播正能量的終端載體。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紅色網站與官方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結合青年學生接受習慣與興趣點,制作推送富有愛國主義氣息的網絡文學作品、動漫、微視頻等,使內容通俗易懂、可感可知,可親可近,善用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語言講好愛國故事、傳播主流價值觀,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二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新媒體主題活動。高職院校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基礎上,結合時事動態、熱門話題以及傳統文化等內容適時開展網絡征文、網絡知識競賽、微視頻征集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防止消極負面的信息干擾和影響大學生,提升大學生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三是重視校園網絡輿情監管,提高對虛擬空間的管控能力。高校要積極配合網監部門對校園網絡內容的監管,及時切斷不良網址的來源與清理不良信息,促進正面信息在校園網絡上傳播,凈化校園網絡空間。此外,將青年大學生中思想先進、道德高尚、學習優秀的學生塑造為網絡“意見領袖”,讓其充當群主、網絡評論員的角色,發揮好榜樣的力量,擴大網絡空間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流聲音。
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是最貼近學生、與學生聯系最為密切、最能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人,這使得輔導員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具有的獨特優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輔導員要主動深入課堂、宿舍等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場所,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針對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增強對錯誤思潮的辨別,引導學生理性愛國。二是輔導員要積極發揮學生班級、團支部的組織力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召開主題班、團會,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并結合開展學雷鋒、緬懷先烈、參觀烈士紀念館等活動中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輔導員要積極關注學生動態,積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教育,重點關注每年“3.14”“6.4”等重要時間節點的校園安全狀況,及時排查清理校外不法分子在校內的各種宣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高校基層黨組織是加強校園思想政治引領、筑牢學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證教學科研管理各項任務完成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學生黨員的培養、發展與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一要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將院系教職工支部全面建在教研室、科研團隊,將學生黨支部建到班級、社團,在每棟宿舍成立學生黨員活動室,實現高校基層黨組織著力解決教職工黨支部建設虛化和學生宿舍黨建缺位等問題,實現黨建重心下移、全面覆蓋、有效覆蓋;二要優化黨建工作模式,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覆蓋面。以院系黨組織為依托,在規范黨組織生活、規范黨員教育與規范黨員發展的同時,通過黨總支委員聯系專業,黨務干部聯系社團,黨員教師聯系班級和寢室,讓全體黨員教師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覆蓋面。
高校共青團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共青團組織履行政治責任、落實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共青團一要筑牢基層組織的根基,練就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功,共青團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要以班級為單位設置團支部,真正做到“青年在哪里、團的組織就建在哪里”的要求,實現團的基層組織對青年大學生的全覆蓋。在班級團支部層面要執行和的“三會兩制一課”制度,開展好“青年大學習”,為學生開展愛國主義自我教育提供組織化、制度化保障,為新時代的共青團員教育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有機的融合點。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二要提升“實踐育人”的實效,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平臺。共青團開展的各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青年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相結合。通過廣泛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國內外重大賽會、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讓青年團員體悟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物質空間,同時,也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環境的好壞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直接、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高職院校要認真研究愛國主義的現實載體和實現形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設與國防基地建設,同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優良傳統等濃縮固化,以雕塑、標語、標牌、文化墻、宣傳欄、校史展等形式表現出來,并張掛在校園、教室、運動場、食堂、實驗室、宿舍樓宇等場所,使學生在充滿愛國主義教育的環境中受到熏陶。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高職院校要打造好自己的文化品牌,發揮校園文化熏陶作用,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好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讀書活動引導大學生“好讀書”與“讀好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通過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用優秀文藝節目與書畫作品宣傳正能量、弘揚正氣,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與民族自豪感;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報效祖國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