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山東省平度市東閣街道杭州路中學,山東 青島 266700)
天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筆者最喜歡了解學生們的“喜、怒、哀、樂”。當批改他們日記的時候,常常為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享受到點滴歡樂而自豪,也為學生們的一些煩惱而傷心。如何改變那些呆板的機械講授,取而代之以輕松、愉快、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一直是筆者多年來潛心研究的課題。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想使課堂和諧起來,最關鍵的就是讓學生樂起來。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已是大家公認的真理,可關鍵是如何使學生們“樂”起來,如何使課堂和諧起來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多”與“少”中嘗試一下。
由于考試的壓力,不少老師平時的幽默感一到教室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因“這”便是師長之“威”,“這”便是“無聲的命令”。“這”是組織課堂教學的“絕招”。因此,不少老師戲稱這叫開場前放下的“幕布”。可是不少學生反映接下來的“戲”中也往往只有“老旦伊伊呀呀地唱”,不見“翻筋斗”一類的熱鬧精彩場面了,于是學生們的瞌睡蟲爬下來了,便偷偷地去見周公……更有甚者,到“野地里”“偷羅漢豆去了”。這種情況一旦被老師發現,少不了一頓訓斥。筆者認為這不是一場好“戲”。因為它不吸引“觀眾”,它缺乏的是和諧;缺乏的是老師的幽默感和親切感;缺乏的是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當然,幽默不等于胡說八道,這前提是需要老師廣博的學識和詼諧的語言基本功。學生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喜歡哪個老師,就愿意上哪個老師的課,就認真學習這門課程;反之,不喜歡哪個老師,連他的課也不愿意上。另外,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心情愉快時學到的東西也較易理解和記住。因此,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僅僅在于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提高教學效率。可見,一個老師的幽默感和親切感,對于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是至關重要的。
不少教師講課,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點”訓練,而忽視了探索知識本應追求的“廣”與“博”,更不用說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了。因為“知識點”多數就是“考點”,只要練會了這些“點”,考試便能拿高分。其實,這只是一種非常淺層次的認識。語文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它不僅需要點上的“深鉆”,而且需要面上的“博覽”。因此,如果誰單單片面地盯住幾個知識點不放,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其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而這樣的課枯燥無味,學生們缺乏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又如何能提上去呢?如果老師能夠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巧設導語,一上課便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再配合課堂中風趣幽默的語言、幾個巧妙的波折和懸念的設計,或者讓學生講解某個環節,時不時地激起潭中的朵朵浪花,使學生們緊緊跟著老師走,不至于單調乏味而走神,課堂教學效率是否能提高一些呢?因此,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和諧起來,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如講八年級上冊“飛天”凌空一課時,筆者先用大屏幕播放郭晶晶和吳敏霞在2008年奧運會上的跳水視頻,然后巧妙地設計導語,先提問:“同學們,認識這兩位跳水運動員嗎?”再說:對,她們就是我們中國跳水隊隊員郭晶晶和吳敏霞,中國跳水隊擁有“夢之隊”的稱號,曾培養出許多跳水領軍人物。早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中國姑娘呂偉從10米跳臺縱身一躍,瞬間就驚艷了全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聞特寫“飛天”凌空,感受中國姑娘呂偉那“飛天”之美。這樣的導入,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學習《河中石獸》時,當學生們疏通文意之后,緊接著就說:“哪位同學能夠在黑板上,畫圖講解老河兵的分析?”同學們馬上行動起來,一邊看書仔細理解,一邊在練習本上畫圖,學習積極性迅速高漲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想不提高都難,這才是真正的和諧的課堂。然而,有些老師因為著急趕進度,只是一味地抓考點,教學模式單一,導致課堂枯燥無味,學生不愛學習,自己著急上火。這樣既有損于自身健康,又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因此,在課堂上多借鑒一些國內外的教學經驗,把課堂活躍起來,和諧起來,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死沉悶的講堂變得成生機勃勃,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傳統教學,對學生束縛較多。課堂上孩子們一定要規規矩矩行事,不能亂動,不經老師允許不許發言,嚴重限制了孩子個性的發揮。請問,這樣的課堂有何和諧可言?這樣的教育有何素質可言?學生的個性會如何發展?因此,改革教法與學法迫在眉睫。根據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和新課改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積分激勵”的教學法。
從形式上,打破傳統的座位排列法,改用四人一組圍坐式,并且學習成績好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學組合;學生學習由聽講式改為討論式、互助式;老師講授采用導讀式,把“授魚”式改為“授漁”式;“權威”變為“導師”,由臺上走到臺下,從“上面”來到“中間”;把呆板變成靈活。好鋼用在刀刃上,導讀導在點子上。真正把學生當成主人,把自己當成導演和服務員,而不是只喊口號。并且根據回答問題情況,給各小組積分,優勝小組獲得獎勵。這樣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由被老師牽著走,到自己摸索著走;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由“苦學”到“樂學”。
要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小組合作—積分激勵”的教學法也需要一定的方法:第一,簡單問題不需要討論,個人思考回答就可以;第二,有難度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第三,提問時也有一定的技巧,簡單的問題可以提問學習成績差一點兒的同學,他們給小組掙得積分,這樣可以激發這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第四,這種方法在課堂檢測中作用巨大,可以根據課堂檢測的分數給小組積分。這樣所有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學習成績差一點兒的同學因為回答對問題給小組掙得分數,自信心馬上就上來了。如果小組獲得優勝小組,組員得到獎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更是高漲起來。沒有獲獎的小組,也不會激發起競爭意識,爭取下次獲勝。這樣全班同學情緒高漲,我們的和諧課堂就構建起來了。
語文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語文不是一本單一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斕的生活。因此,筆者經常舉行各種活動,豐富學生們的生活,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如辯論會,演講比賽、朗讀比賽、好書推薦會、詩詞大會、作文比賽、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
在學習“智取生辰綱”一課時,筆者直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進行。課前給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認為,負責押送生辰綱的楊志一行人有智慧呢,還是吳用等截取生辰綱的一行人有智慧呢?”以此給同學們分出正方和反方,然后讓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互相辯論,瞬間點燃學生們學習的激情,課堂氣氛也熱烈起來,這堂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還根據熱門話題,隨時安排同學們進行辯論。
筆者舉行最多的活動是讀書報告會、讀書知識競賽、好書推薦會、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因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讀書太少,懂得的道理更是少之又少。這時筆者想到了雷夫曾經說過,“要讓孩子們在長大后成為與眾不同的人—能考慮他人的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提高科學素養。書中的金玉良言又是學生與先哲們對話搭的虹橋,從而促使學生修身養性,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如果學生從小就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那么他將終身受益。因此,在我們學校的特色班級創建活動中,班級確定的特色是“明德”,取自《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班級經常舉行“我最喜愛的國學經典”“國學知識我最懂”等各種活動,讓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吸取精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素養,做一個懂規矩,明禮儀的人。
讀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修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寫作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學生,恐怕多半得益于課外閱讀。”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無數精美的詩、詞、曲、文,教師不妨摘錄其中的精彩篇章,和學生共同欣賞,更可讓學生自己欣賞、摘錄,日子一久,自可慢慢激起其創作的欲望,并可達到一個厚積而薄發的境界。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經常幫他們選擇課外書,再指導他們閱讀的方法,然后定期舉行讀書報告會、讀書知識競賽、好文我來薦、演講比賽等各種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還構建了和諧的課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奮發進取,開拓創新,讓課堂和諧起來,讓沉悶的課堂變成生動活潑的學堂,讓課堂多些歡聲與笑語,讓學生們的臉上多一些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