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睿
小兒發熱是兒科病癥中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現有的臨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退熱和物理退熱。藥物一般為解熱鎮痛劑及激素,見效迅速,但容易反復,且易引起耐藥性。小兒推拿是屬于物理退熱的一種治療方法,自明代以來就有記載被用于治療小兒發熱,是一種綠色療法,安全有效,受到家長的喜愛。本文擬自2015年至今對小兒推拿在小兒發熱中的應用作一綜述。
因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很多急慢性病癥均伴有發熱,故朱丹溪曰:“凡小兒有病皆熱”。王肯堂曰:“小兒之病,惟熱居多”[1]。中醫學將發熱大致分為外感發熱及內傷發熱兩類。其中外感發熱多因風寒暑等邪氣侵襲機體,小兒機體稚嫩,易受外邪侵襲,加之自身抵抗能力較弱,故易致衛外之陽郁而發熱。內傷發熱則大致包括肺胃實熱、陰虛內熱、氣虛發熱3類[2]。小兒“脾常不足”,故而“乳貴有時,食貴有節”,若飲食不當,則易損傷脾胃,造成乳食停蓄,蘊積生濕熱,造成肺胃壅實,郁而化熱,是為肺胃實熱[3]。小兒素體較弱,陰常不足,因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營養失調,亦或是久病傷陰等均可導致肺腎不足,進而導致陰津虧耗、不能斂陽而致發熱,是為陰虛內熱。由于勞倦過度或久病失于調理,以致耗傷中氣、脾胃之氣受損,中氣下陷以致虛火內生而引起發熱,是為氣虛發熱。
小兒推拿治療小兒發熱由來已久,李易真等[4]總結九部明清時期推拿專著后,認為清天河水、水底撈月、退六腑、推脊4種手法自出現時就應用于小兒發熱,性質明確,且現在仍廣泛應用于臨床小兒發熱的治療中。劉凱等[5]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討小兒推拿治療外感發熱的選穴規律,認為在推拿處方上以小兒推拿特定穴為主,最核心穴位天河水、肺經、天門、坎宮、太陽、六腑6穴,可以作為其基礎處方。
2.1 外感發熱
2.1.1 小兒推拿治療外感發熱范曉嬌等[6]選擇60例年齡0.5~7歲,體溫39 ℃以下的患兒,采取自身對照觀察,以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清肺經、清天河水等小兒推拿操作,風寒發熱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按風池,風熱發熱加推退六腑,結果顯示,小兒推拿退熱的總有效率為95%(P<0.05),其中以4歲以下患兒臨床效果顯著。龔克等[7]將100例年齡0.5~6歲的體溫在37.5~39 ℃的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予口服藥物(布洛芬混懸滴藥劑或柴黃清熱顆粒)治療,試驗組以清天河水、掐揉二扇門、拿風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推涌泉、退六腑等推拿手法操作,結果顯示小兒推拿對小兒外感發熱患兒有明顯的治療作用(P>0.05)。溫佳旗[8]將80例年齡在1.1~6.3歲的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觀察組以小兒推拿取痧法及以冷水推天河水操作,對照組以布洛芬口服,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認為推拿取痧法治療兒童外感發熱能明顯改善患兒的癥狀,縮短療程,提高有效率。翟紅敏等[9]將300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10歲的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采用臥床休息、多飲水、溫水擦浴等常規降溫方法,治療組采用以涼開水為介質做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后高骨、清天河水、補腎經、清大腸、退六腑、以麻油推脊等小兒推拿手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有效率(97.33%)優于對照組(88.00%)(P<0.05);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認為小兒推拿手法適用于外感發熱患兒的治療,能有效提高其治療有效率。孫浩等[10]將78例年齡在0.5~12歲的伴有外感發熱的腫瘤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遵醫囑給予退熱藥美林及退燒貼與濕毛巾物理降溫,觀察組則使用按壓天突、膻中和肺俞,揉太陽,掐精寧與威靈穴等小兒推拿手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退燒時間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認為小兒推拿在腫瘤患兒外感發熱的治療中應予以推廣。
2.1.2 小兒推拿聯合其它療法治療外感發熱李秋等[11]將100例年齡2~10歲腋溫高于37.5 ℃的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各50例,一組予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3種小兒推拿方法進行荊香退熱散中藥涂擦,為觀察組,一組予普通方法進行全身荊香退熱散中藥涂擦治療,為對照組,對比2組的退熱效果,結果顯示荊香退熱散中藥涂擦聯合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3種小兒推拿方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退熱效果優于采用普通方法進行全身中藥涂擦的退熱效果(P<0.05)。裘麗媛等[12]將150例年齡0.5~8歲的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口服小兒柴桂退熱顆粒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上清肺經、清肝經、清天河水、打馬過天河、推天柱骨、按涌泉、捏脊、擠痧等小兒推拿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2.0%,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1.3%(P<0.05),治療組的復發率1.5%,低于對照組復發率13.1%(P<0.05),認為小兒推拿結合中藥治療兒童外感發熱療效確切。丁曉宇等[13]將1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伴有發熱的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僅予以陸長清小兒清熱合劑進行涂擦治療,研究組增加包括清天河水、推脊、退六腑及重推涌泉四種推拿手法輔助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的退熱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1.67%)(P<0.05),認為陸長清小兒清熱合劑聯合小兒推拿可取得顯著的退熱效果。王志林[14]將88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8歲的外感發熱患兒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與護理(多飲溫水、物理降溫、臥床休息),研究組患者則采取推拿療法(開天門穴、推坎宮穴、揉太陽穴、清天河水、推脊、推拿足三里穴及涌泉)及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認為患兒外感發熱時通過小兒推拿聯合護理干預進行治療,效果是明顯的。李麗芬[15]將116例年齡0.5~7歲的外感發熱患兒分成2組,對照組給予布洛芬混懸液,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小兒推拿,包括揉兩額及太陽穴、分推坎宮、開天門、掐年壽、推天柱、推脊柱及七節骨、推六腑、清天河水、直推脾肝心肺及腎等操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退熱顯效時間、退熱完全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體溫變化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認為布洛芬混懸液聯合小兒推拿可快速有效的降低小兒外感發熱癥狀,且可顯著提高療效。任金民[16]將90例年齡7~69個月的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冰敷、酒精降溫等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小兒推拿聯合護理干預組則以捏脊,推脊,揉捏合谷、外關、曲池,掐揉大椎穴等小兒推拿手法聯合護理干預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小兒推拿聯合護理干預組的退熱平均用時、小兒配合程度、免疫學指標和體溫監測水平的改善幅度均優于常規護理干預組,認為小兒發熱患兒實施小兒推拿聯合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劉亞軍等[17]將200例年齡1~4歲的小兒外感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西醫治療法,包括臥床休息、飲水和擦拭身體等,必要時布洛芬混懸液或酚麻美敏混懸液治療,對照組采取推拿法(開天門、推坎宮、揉總筋、推五經、推三關、按足三里、推涌泉、捏脊)加護理干預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79%)低于實驗組(94%)(P<0.05),認為小兒推拿對小兒外感發熱患兒具有十分明顯的治療作用。朱寧利[18]將100例外感發熱體溫高于39 ℃的患兒隨機分為2組,2組患兒均采用常規中藥抗病毒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使用清天河水小兒推拿手法,對照組則使用傳統的溫水血管豐富處擦浴方法物理降溫,結果2組治療前和治療后90 min體溫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組治療后30 min和60 min體溫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認為清天河水手法在短時間內能夠顯著有效快速地降低患兒體溫。
2.2 內傷發熱
2.2.1 小兒推拿治療內傷發熱王樂萍[19]選取50例年齡0.5~6周歲的傷食發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開天門、揉太陽、揉板門、清脾經、清胃經、清肺經、清天河水、退六腑、摩腹、點揉脾俞和胃俞、捏脊等推拿手法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0%,認為中醫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常見傷食發熱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祝琳[3]選取10例年齡3~5周歲的食積發熱患兒,以按揉下肢脾胃經、揉板門、清大腸、清胃經、清補脾經、清肺經、清天河水、退六腑、推運內八卦、摩腹、揉天樞、點揉背部脾胃俞、推下七節骨、捏脊等小兒推拿操作手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有效率為100%。
2.2.2 小兒推拿聯合其他療法治療內傷發熱王微[20]將106例0.5~9歲的食積發熱患兒隨機分成2組,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小兒推拿(清天河水、逆運內八卦、清大腸、清補脾經、推板門、按揉外勞宮、按揉足三里及揉臍摩腹)配合消積膏穴位貼敷治療,對照組單獨采用消積膏穴位貼敷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愈時間短(P<0.05),認為相比于單純使用消積膏治療小兒食積發熱,結合小兒推拿效果更加明顯,能夠顯著縮短患兒的治愈時間。
小兒發熱是兒科常見的臨床癥狀,既危害到小兒的健康,同時也挑戰父母親屬的心理承受力,而小兒推拿能有效緩解小兒發熱的癥狀,減輕患兒的痛苦,且治療方式更為綠色健康,更易被患兒及家長所接受。然而,雖然小兒推拿臨床療效確切,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在現代醫學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中,缺少能進一步闡述其原理的臨床文獻;在實際應用中,亦缺乏一套規范化的操作流程,而依靠施術者的臨床經驗較多;除此之外,現有的臨床試驗與文獻質量參差不齊,缺乏一些隨機、對照、雙盲、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研究。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更嚴謹科學的設計方案及相關文獻問世,以更好地展示小兒推拿治療小兒發熱的科學理論及其有效性,同時有助于制定規范化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