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平 徐 強
高血壓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以血壓升高為主,伴隨頭暈、頭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的心血管疾病。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壓力過大,高血壓病的發生也越來越常見,高血壓這一類疾病也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運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醫家的重視,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各異,但效果卻是顯著的。治療高血壓病的最終目的是要防止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誘發本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近年來我國居民患高血壓病的人數呈不斷增高的趨勢,因此必須要加強預防與治療高血壓病。
中醫學中的“眩暈”“頭痛”“肝陽”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高血壓病。中醫認為本病出現的原因與飲食、情志、先天等因素密切相關,人體五臟受損,氣血陰陽不能順接從而發生本病,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腎,涉及心、脾等。中國傳統古籍中對“眩暈”發生的原因均有不同的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肝有關。《靈樞·口問》中則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虛證為主。朱丹溪認為痰火為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丹溪心法·頭眩》中曾提到“無痰不作眩”。肖倩倩[1]認為高血壓病發生的中醫病因主要是痰濕、瘀血、熱毒等。周忠民等[2]認為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是肝郁脾濕導致氣機升降異常。王玉民等[3]從血脈理論角度分析認為本病的重要病機為營血壅盛、絡脈閉阻。王敏等[4]認為高血壓病是以腎虛為致病根本,肝風為致病之標,脾為致病之源。
將高血壓辨證分型為肝火旺盛型、陰虧陽盛型、痰液交阻型和陰陽兩虧型4 個證型的是《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丁子云[6]將高血壓患者分為痰濁內蘊型、肝陽上亢型、瘀血阻滯型、沖任不調型、陰陽兩虛型和肝腎陽虛型等多種證型,治療上分別給予辨證分型對癥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劉麗萍等[7]則將高血壓病分為肝陽上亢型、痰濕內阻型、肝陽化風型、瘀血內阻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等6個證型,且認為其中的肝陽上亢型及陰虛陽亢型常見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并且相應給予天麻鉤藤飲及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計彥新等[8]通過對175例高血壓患者采用問卷調查后發現,在年齡分布上,<40歲者以肝火旺盛者居多,>40歲者以痰濕壅盛證為主,從BMI指數上分析,以陰虛陽亢及痰濕壅盛證者為主。王連珂等[9]認為高血壓病可以分為陰虛陽亢證、肝腎陰虛證、肝陽上亢證、氣虛血瘀證、肝陽上亢兼肝腎陰虛證、陰陽兩虛證、痰濁壅盛證、氣虛血瘀兼肝腎陰虛證等8個證型。
某些中藥及中藥提取物有可能通過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起到降壓的作用。袁媛等[10]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中藥地骨皮水提液可以通過使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清中的血管緊張素(AngⅡ)和血清醛固酮(ALD)的含量降低,從而抑制高血壓大鼠的血壓。凌冰等[11]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金雞菊提取物可以降低高血壓小鼠的血壓,其降壓機制可能與提高血漿中AngⅠ含量并且使AngⅡ的含量降低,以調節RAAS系統有關。不同的原因所引起的腎性水、鈉潴留,可以使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某些中藥可通過影響腎臟系統從而起到降壓的作用。鄭梅生等[12]通過研究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發現給予中藥玉夏膠囊(主要成分為漢防己、玉米須、夏枯草、萊菔子)可以使SHR心肌組織鈣離子的含量顯著降低,并且能使SHR腎組織中鈉鉀ATP酶的活性升高,從而有效地降低SHR的血壓。吳君等[13]通過實驗證實五苓散對DOCA-Salt高血壓大鼠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降壓機制可能與其能增加大鼠血清中Na+離子的排出有關。某些中藥可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皮系統而起到降壓的功效,血管內皮損傷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14]。王冬[15]通過實驗證實三草降壓湯(益母草、夏枯草、龍膽草、白芍、炙甘草等)的有效組分對SHR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降壓機制可能與其升高NO及降低ET-1有關。曲怡[16]采用參芪健脾方可以通過降低大鼠血漿中AngⅡ及ET-1的含量,并且升高NO的含量,從而抑制血壓升高。葉攀等[17]研究發現珍斛顆粒可以通過使ET-1 mRNA 表達水平下降同時升高TMmRNA的表達起到改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內皮細胞,從而發揮降壓的功效。田艷鵬[18]通過研究鉤藤用于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大鼠的有效成分,結果發現異鉤藤堿為鉤藤治療肝陽上亢型大鼠血壓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是通過調節AngⅡ以及ET-1、NO的水平實現其降壓的作用的。羅遠等[19]實驗證實芪七膠囊可以通過增加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及降低AngⅡ水平起到保護SHR的血管內皮的功效。馬征等[20]研究證實銀杏葉與山楂提取物能夠減少大鼠血清中丙二醇的含量,并且增加NO的含量,調節血管內皮活性物質進而對SHR起到明顯的降壓效果。譚子強等[21]研究發現三草黃芪湯可通過增強e NOS蛋白的表達并且提高NO及SOD的含量降低高血壓大鼠的血壓,胰島素抵抗會使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動脈的彈性減弱,從而引起血壓的升高。趙啟等[22]研究發現風眩寧方可以通過提高胰島素抵抗指數調節高血壓大鼠的血壓。
4.1 藥物治療范育玲等[23]把鹽酸貝那普利片給予對照組口服,把自制的祛痰平風湯(法半夏、炒白術、天麻、陳皮、鉤藤、枳實、石菖蒲、丹參、甘草、生姜、大棗)給予試驗組。結果: 降壓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自制祛痰平風湯的降壓的療效顯著。宋思革[24]應用天麻鉤藤飲聯合杞菊地黃丸治療高血壓患者,單純服用硝苯地平片的高血壓患者為對照組,選取服用天麻鉤藤飲和杞菊地黃丸的高血壓患者為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就說明了高血壓患者服用這2種中藥比單純服用西藥常規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好。仝興瑞[25]將瘀熱互結型高血壓患者分為中藥組,西藥組,中西組,中藥組給予自擬清熱化瘀方,西藥組服用硝苯地平片,中西醫組給予清熱化瘀方及硝苯地平片,治療2個月后發現,治療的總有效率中西醫組明顯高于中藥組和西藥組,說明中西醫結合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療高血壓病。
4.2 非藥物療法針刺療法是非藥物療法進行降壓的有效途徑。賈雪梅等[26]進行降壓的46例就采用非藥物療法中的針灸療法,治療主穴為曲池、內關、足三里,配以風池、肝俞、腎俞來治療肝陽太過旺盛者;配以脾俞、氣海來治療氣不足血虧虛者;配以豐隆、解溪來治療痰多濕多者;配以太沖、太溪治療肝陰腎陰不足者;配以血海、三陰交治療體內有瘀血者;若脾陽虛和腎陽虛的患者配以關元加溫灸治療;若心火和腎水不能交融者配以神門治療;若沖脈和任脈不調的患者可配以關元、三陰交治療,結果發現采用非藥物治療的針灸療法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更明顯。張昆等[27]采用隔藥灸臍(材料為芪香散)加絡活喜的治法進行降壓30例并分別與隔藥灸臍組、絡活喜組進行高血壓的癥狀減輕程度比較。結果:在3組中采用隔藥灸臍加絡活喜治療方法的降壓效果和改善其主要臨床表現癥狀最佳。司紹娥等[28]將鹽酸貝那普利片加硝苯地平控釋片口服治療法給予對照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耳穴埋豆法,主穴為降壓溝、耳尖、耳背溝;若為肝火旺者加神門、肝、心;若痰濕較多者加交感、脾、心;若陰虧陽盛者加耳尖、肝、腎、心。結果在治療后觀察組的高血壓癥狀緩解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耳穴埋豆法有明顯的輔助降壓作用。陸健等[29]采用穴位敷貼的非藥物治療方法進行降壓,取主穴為風池、內關、曲池、太沖,并且根據不同的證型加用不同的穴位;對照組則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結果:試驗組降壓療效更明顯。結論: 對高血壓的治療方面穴位貼敷治療可以得到推廣應用。楊強玲等[30]將西醫常規用藥的方法給予對照組,而治療組則采用宋氏雙板刮痧的治療方法。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傳統刮痧療法是治療高血壓病的重要方法。陳少萍等[31]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需要降壓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服用西藥依那普利,試驗組則在服用依那普利之外每天按規定完成十指降壓操,時間為2年。結果:試驗組的高血壓癥狀均有顯著改善。結論:可以將十指降壓操作為一種持續的訓練方法從而達到對血壓的良好控制效果。
目前,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血壓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對本病的治療已經引起越來越多醫家的關注。隨著人們對中醫的認識逐漸深入,高血壓病的治療正在由單純使用常規降壓藥向中西醫聯合治療方向發展,中醫藥在治療高血壓患者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療效,臨床上應用中醫治療高血壓病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醫家的認可,與西藥同用,可以加強治療效果與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當前單純使用中醫治療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中醫藥降壓效果較慢,對中醫藥的降壓機制的研究不夠明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會導致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有所變化。未來我們應進一步研究中藥中降壓的有效成分及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性,繼承中醫學精華的部分,與現代醫學融會貫通,為以后尋找治療高血壓病更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