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凌源市統計局,遼寧 朝陽 122500)
檔案館是檔案信息開發的主體和國家永久保存檔案的基地,檔案室是檔案工作的基礎,要從檔案信息資源開發中獲得更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各級各類檔案館(室)必須采取措施,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挖掘和總結各自的特色地域文化檔案開發方法。
要實現特色地域文化檔案資源的有效開發就必須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有序化處理,首先,檔案部門將分散無序的檔案原始信息資源經過加工處理,使之有序化、系統化,隨時準備為檔案利用者輸出利用,滿足檔案利用者的需求。其次,檔案利用者在查找特色地域文化檔案信息時,要具備的是有序化有條理的查尋以適合檔案部門有序化揭示檔案信息,達到高效利用的效果[1]。
開發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檔案資源要求對檔案進行主題的分析、研究、加工,從中發掘有價值的信息,向外公布與傳遞,以目錄、索引、文稿、專題匯編、圖集、統計數字匯集等形式,為有關利用者提供二次、三次文獻服務,以滿足社會對檔案信息的需求。檔案信息開發的步驟:第一是選題。第二是收集材料。第三是選擇、分析、材料的取舍。第四是根據選題的目的及要求,綜合所摘選取的材料,把有價值的檔案信息提取出來。
首先,瀏覽檔案題名、版頭以及正文進行審讀,其次進行概念分析,進行檔案主題的確定;再次,對檔案主題的類型及其結構進行分析;最后按照主題分析要求及目的進行檔案主題分析,分析要具有客觀性、確切性、全面性和針對性。
要將特色地域文化原始檔案材料進行轉換,加工成二次文獻乃至三次文獻,使檔案利用者從中迅速、準確地獲取特色地域文化有價值的檔案信息。特色地域文化檔案的前處理主要采取檔案的著錄與標引兩種方法,檔案的著錄與標引也是建立檔案信息檢索體系的關鍵。
檔案館(室)是社會各界利用檔案資源的中心,區域內的檔案館(室)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能夠反映本地域特色的內容,充分發揮這些功能區的優勢,進而展現地域的文化特色。
開發地域文化就要有豐富的地域特色檔案館(室)藏做基礎,要有效地豐富和補充館(室)藏結構就要加強和拓展收集地域文化特色檔案的渠道,圍繞專題針對本地域的文化資源進行有選擇的挖掘、征集特色地域文化檔案,集中收集反映本地域內獨有的歷史事件或文化現象的檔案。對反映地域特色的民俗作品、照片、報道材料、證書、實物、影像資料等要重點收集。凡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領域造詣深、影響大、為區域社會貢獻巨大的人物及其相關資料,檔案館(室)要組織人力積極主動地與其接洽,主動征集,力爭把檔案收集得齊全、完整,不斷地進行宣傳,提升地域特色檔案的認知度。檔案館(室)要將地方獨特的經濟、自然、民俗、飲食、方言、人物、特產等多方面的資源全部納入收集范疇,不斷對特色地域文化檔案資源進行開發以滿足社會各界的利用需要[2]。
在大數據時代下,為擴大地域檔案文化的覆蓋面,館(室)之間交流可以使區域內的檔案館(室)、圖書館和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館(室)之間交流的方式方法大致有互換互贈式、聯合協作式、聯誼聯席式、學習取經等方式。交流往往是相同職能組織之間的館(室)交流,而實際上在地域文化視角下檔案信息資源開發中還可以跨組織進行交流。由于展現地域文化內涵的組織不僅只有檔案館(室),還包括檔案館與圖書館和博物館之間的交流活動,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內涵、社會職能、自動化技術應用的發展趨勢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社會文化屬性,都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信息資源系統節點,需要進行緊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地域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并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使得在共同利益資源上共建共享、協調發展。
3.1 開放型的開發。檔案行業部門要更新觀念,增強開放意識;處理好控制與開放的關系,不斷擴大檔案開放的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國家的有關規定,逐步擴大專業檔案的開放范圍,面向社會,為全社會公眾服務。但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外交、軍事、公安、高科技、涉外經濟等方面的專業檔案部門,其檔案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機密,在開發與利用時,必須嚴格按保密制度的規定進行。
3.2 網絡型的開發。檔案館(室)是專業檔案資料儲存、利用服務中心,要建立完備的檢索體系,手工檢索工具完善后要進一步建立計算機檢索系統,并逐步向聯機化、網絡化過渡,為廣大利用者提供一個地區以至全國不同數據庫中的專業檔案信息服務。建立以計算機為主體的檔案檢索系統,可以做到檔案信息一次輸入,多樣化輸出。這種系統,對內能為檔案管理人員進行各種編目、統計、庫房管理、借閱管理等服務,以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工作效率,根據利用者的需要,主動進行編制主題目錄、專題目錄、分類目錄等檢索工具,而且能在終端上是示或打印出來,達到利用者對不同專業檔案館(室)中數據庫檔案信息共享的目的。
3.3 智能型的開發。實體檔案經過加工整理后,還要進行高層次的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開展智能型開發,不僅要開發三次性文獻,即通過對檔案文獻的加工、整理,編出檔案參考資料,為利用者提供比較系統而精練的檔案信息;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即對館(室)藏檔案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后而撰寫出與館(室)藏檔案資料有關的文章與著作,為社會各部門直接提供全面而系統的知識,并為科學決策、工程設計、產品更新、影片攝制、技術開發、文藝創作等方面提供定題參考服務。
3.4 技術型的開發。主要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運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和手段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第一,電子計算機、光盤技術以及現代通信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檔案部門傳統的手工操作技術,極大地提高檔案信息的傳遞效率;第二,電腦打印技術、靜電復印技術、聲像技術、縮微技術的應用,將大大地方便利用者,從而提高檔案信息的利用率;第三,應用電子計算機,建立計算機檢索體系,并實現計算機聯網檢索服務,有利于檔案利用者全面系統利用所需要的檔案信息,收到特色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5 轉換型的開發。就是指專業檔案部門自身或者配合科技部門,將專業的檔案信息投入技術交市場,使一些可供轉讓的科技成果或先進工藝轉讓直接轉換為生產力。專業檔案館(室)實現檔案信息轉換型開發,要配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形成產業,在各級各類專業檔案館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科技性專業檔案館,如地質、測繪、氣象、交通、機械、航天,城建等專業檔案館(室),就能為科技性專業檔案館(室)開發專業檔案信息資源向產業化發展。
發揮檔案信息資源作用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提供檔案信息服務的方式來實現的。實現開發利用方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建立一個高低結合,條塊交錯、多樣靈活的開發網絡服務系統。在檔案部門提供利用的實踐中,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量提供利用的檔案,是利用者熟悉館(室)藏而主動來查閱的檔案,如調卷找查、提供原件復制件、開辟閱覽室、對可公布的檔案設立宣傳欄、實行開架閱覽、展覽室等工作方法。另一種是經過本館(室)的信息挖掘和報道之后,才能被利用者利用,前者稱為低層次開發,后者稱為高層次開發。前者比較普及,后者則為薄弱環節。盡管如此,后種方式才是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基本方向[3]。
特色地域文化檔案信息資源開發,不僅僅對檔案館帶來文化效益,還將會產生多贏經濟效益,在經濟上的效益表現為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要遵循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樹立檔案文化事業和檔案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觀念和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檔案文化事業,一手抓商業性檔案文化產業,提高檔案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實現檔案文化事業和檔案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獲益。
檔案行業部門開展特色地域文化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則需要深入挖掘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內容,才能使該地區的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可能使更多的人來關注該地區的發展,也可能有更多的人來該地區發展,將地區的發展推向更廣的范圍。每個地區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例如,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當地的少數民族檔案是當地的特色,是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突破口。另外,云南的風景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更多的人是通過旅游的方式來認識云南的,人們對這些地域特色文化的歷史背景、內涵等了解得并不是很透徹,特色地域文化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就要將展現這些地區文化特征內涵的檔案在人們欣賞風景的同時加以融入,融入的方式要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被接受。
提高各級檔案行業部門、社會組織、高校及個人的檔案意識,擴大宣傳進而普及檔案利用知識,共同致力于地域檔案信息開發。各級檔案行業部門都要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的檔案事業總體要求,從社會經濟大局出發進行檔案資源的建設,遵循地域化、規范化、民族化、多元化原則,通過創新接收征集方式、科學有效地整合各級各類檔案信息資源、集中有序多途徑地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為地域經濟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