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浩軒
(四川攝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纖維強化塑料作為人工合成材料中的一種,也被稱為玻璃鋼(以下均稱為FRP)。在現當代雕塑的材料使用中FRP由于其材料的特點,被選擇使用的概率較大。并且隨著當代雕塑的形式不斷更迭,無論是架上雕塑,還是公共雕塑制作,FRP雕塑作為藝術品的形式出現,同時又以一種藝術類產品的形式出現。而在兩種形式之間的異同,也成了探究FRP雕塑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條件。
FRP是一種由玻璃纖維與合成樹脂相結合的復合材料。在雕塑作品的材料選擇中極具特殊性。在物理性能方面,其強度較高、造價較低、重量較輕、不易腐蝕,成形方式簡單,易著色和質感易塑性等都成了其特點。其質感的易塑性的特點更是使其在眾多人工材料中脫穎而出。它能夠對其他材質的質感進行模仿,例如大理石、石膏、青銅、鐵、木等。在雕塑制作過程中,該材料常用于泥塑內模的翻制。由于泥土的可塑性強,且FRP對泥塑的還原度較高,所以能夠高度還原泥塑所模擬的其他材質的造型效果與特點,再通過后期上色處理,完成對其他材料的質感仿制。但在不同的雕塑需求上,這種質感易塑造的特點也是優劣并存的。
在個人雕塑藝術創作中,雕塑作為一種情感與審美表達的方式,創作者在材料的選擇上往往會反復斟酌。FRP在作為成品一般多用于超寫實雕塑中對人物或動物的皮膚質感的創作和部分雕塑創作初期泥塑小稿的翻制與材質的模擬,進而確認作品最后的材質選擇。不過由于現當代藝術中對雕塑的材料限制放開了,所以也會存在一些當代藝術品中包含該類材料的出現。例如意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2001年創作的作品“HIM”中人物的部分就是用了FRP,作品的其他部分使用了現成品。但也有部分雕塑創作因其材料的特性選擇成品直接使用FRP,然后對其進行塑料質感的塑造。例如,美國藝術家考斯在2009年創作的“4FOOTCOMPANION”使用了這種材料,并且該作品采取突出材料本身的質感,這也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現代藝術產品所獨有的氣質。但這一類藝術品常以藝術文化商品流通于市場中,材料的各種特點也提供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條件,使得其實用功能與前者有所不同。前者屬于個人創作的純藝術品,是不具備實用功能的。雖然后者更加偏向于藝術設計產品,但其作品也是建立在審美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所以其實用功能也不明顯。
雕塑家孫闖在《泥塑.雕塑》中通過功能性將雕塑分為主題性雕塑、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和陳列性雕塑五種大的類別。而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主題性雕塑和功能性雕塑均包含有公共雕塑。但無論哪一類別,公共雕塑均是建立在滿足大眾需求、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出現的,這也從側面說明公共雕塑是偏向于一種公共產品的定位,用于滿足一定的需求。且公共雕塑由于將雕塑直接置于室外,所以對其材料選擇是以耐受程度與質感穩定性為主[1]。FRP材料在公共雕塑中所使用的范圍大多是以裝飾性雕塑和功能性雕塑為主。會隨著審美變化發生更替,對其材料的選擇多考慮其造價成本與耐受程度。例如,城市商場的街頭雕塑和兒童游樂場的裝飾性雕塑大部分是采取FRP材料,進而使得該類公共雕塑利用較低的成本跟隨市場的審美變化。
從架上雕塑和公共雕塑兩種類型來看,FRP材料都占有一定程度的比例。以藝術類文化產品出現是兩種類別的FRP雕塑的共同性。著名學者徐恒醇在《設計美學》中針對產品構成的物質要素,將材料區分為結構性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并且說明了材料的選擇對于產品的工藝性能、質量特性以及市場效果具有重大影響,這也進一步佐證了被市場選擇的FRP在這三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物質功能上還是有所不同,FRP材質的公共雕塑所使用的環境多為公共設施,是具有一定的使用性的。而相同材質的架上雕塑并沒有這種高度使用性,即使是作為藝術類商品的架上雕塑,他的使用性也沒有增強[2]。
藝術品的出現是伴隨著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所出現的,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孕育而生的。上文所提及的雕塑種類不僅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同時也以商業產品的形式出現。德國當代設計大師迪特.拉姆斯提出了好的設計有十項原則的其中一條是,好的設計是好用的設計,著名學者徐恒醇對其理解的是,產品是使用的,但不僅僅是滿足使用功能,同時也要滿足心理功能、審美功能。這也就說明了FRP雕塑作為產品的出現是具備審美功能與心理功能等精神功能的,
架上雕塑在審美功能上主要是體現了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將個人的審美帶給大眾以此來滿足一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在上文中所提及的個人創作的FRP雕塑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純藝術品出現,另一種則是以藝術文化產品出現。前者的應用范圍不大,多用于人物超寫實類題材的雕塑作品中出現。例如,澳大利亞雕塑家讓·穆克所創作的超寫實人物塑像系列均是采用玻璃鋼制作通過后期上色完成對真人肌膚的質感模擬。藝術家選擇放大或縮小真人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獨有的藝術觀念。同時作品也得益于材料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發揮出藝術品的審美功能。
而另一種我們提及的藝術文化產品類FRP雕塑,它則是以設計師或藝術家所設計的藝術形象進行制作而成。該類型作品同樣是建立在體現創作者個人審美的基礎上發揮產品的審美功能,但它利用了材料自身所獨有的塑料感這一特點來順應藝術品商品化。并且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商業屬性,使得它的審美功能面向的人群范圍更廣。這也是兩種以個人創作表達為主的藝術品的區別。
若藝術類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們的審美意識,那么公共雕塑也是時時刻刻發揮著他的審美功能。在上文中提到在公共雕塑中FRP材料多用于裝飾性和功能性雕塑,如戶外街頭雕塑或游樂園等公共設施上的裝飾性雕塑。而著名學者羅子明在《消費者心理學》中對審美功能的理解則是指商品本身能夠為消費者的審美活動創造美感。不管這種商品是藝術品還是非藝術品,給消費者產生美感是商品的高層心理功能之一[3]。該類型雕塑所使用的范圍均是處于一種消費環境,其審美功能在使用FRP作為制作材料的條件下,其審美傾向就會發生變化。
在個人藝術創作中,該材料更加偏向于滿足設計師或藝術家的個人思想與審美表達的需求,而公共雕塑創作中該材料更加偏向于滿足市場需求。FRP材料均滿足了兩者需求豐富色彩的審美需求,但兩者的審美功能影響范圍不同。前者的影響范圍較小,公眾需主動去觀看或購買作品才能發揮出作品的審美功能。而后者作為公共設施處于公眾活動空間,公眾在被動地接受作品的審美功能。
著名學者徐恒醇曾在《設計美學》中提出審美淘汰這一觀點,他認為在人們的日常消費中,出現了從廢舊淘汰到審美淘汰的轉變,隨著居住環境的改善,人們更加注重用品的觀賞性和裝飾效果。雖然作者是建立在對產品功能的基礎上提出的審美淘汰,但其觀點仍然適用于公共雕塑,因為隨著公眾的審美水平發生變化,公共雕塑也會發生淘汰。例如,理查德·塞拉于1981年在美國紐約聯邦廣場所制作的“TiltedArc”(現已被破壞)。作為一件長約36米,高約4米的鐵片制弧形存在與公共空間。他的消失不僅僅是因為公眾審美發生變化,更因其作品在公共空間與公眾的關系的不合理性所造成的。而審美淘汰更多出現在各大商場的裝飾性公共雕塑上,由于FRP的易上色特點符合市場需要色彩艷麗的審美需求,所以使得他在商用的公共雕塑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銅或不銹鋼通過后期熱著色或烤漆等方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但其造價成本遠高于FRP,所以并不會放在首要選擇上。而造價也在審美淘汰中體現出它的重要性。由于該材料的造價較低,所以它可以使用較低的價格順應這種審美淘汰的趨勢。并且商用的裝飾性雕塑體現得最為明顯。不過FRP在物理條件下存在一種天然的劣勢,則是所有雕塑或藝術類產品均是通過后期上色達到想要表現的藝術效果。所以無論采取什么樣的上色方式,顏色都是浮于玻璃鋼材料之上,在長時間的使用或置于室外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掉色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雕塑或藝術類產品的審美,也凸顯了材料的缺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FRP雕塑目前在市場的占比較大,但其種種優勢均是建立在被需求的情況下被選擇的。從物理功能來看,個人創作中無論是藝術品還是藝術類產品,選擇它是因其材料強度尚可,重量較輕,模型易成形,后期易上色等這些優點。而公共雕塑選擇它除了以上優點外,還包括它的造價較低,能夠降低制作成本來順應審美淘汰。
對FRP雕塑的未來進行展望,由于其特殊性無法被其他材料所取代,該材料在雕塑中的使用不會被完全淘汰。但隨著公眾審美意識的提高,藝術形式的增多,玻璃鋼雕塑始終只能應對傳統類雕塑,而無法良好地適應當代藝術的環境。在當代藝術的大趨勢下,無論是個人藝術創作,還是公共雕塑創作。隨著新的技術、新的材料和新的形式的出現,傳統類的藝術形式會受到一定的挑戰,當今所出現的動態雕塑、數字化雕塑、裝置藝術等,無一不在影響著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技術與形式的開放可能會使得該材料在傳統類雕塑中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4]。但FRP材料在藝術文化類商品中還是處于優勢地位,并且對后續的其他文化類產品的走向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