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桂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福建 福州 350000)
對于黨校行政學院的人來說,如何發揮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優勢、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201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1](以下簡稱《條例》),我們看到多處關于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建設和提高干部教育培訓質量的條文。相較2008年的《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和2009年的《行政學院工作條例》,2019年的《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更加注重干部培訓方式和提高干部教育培訓質量,但對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建設等規定沒有做進一步的細化規定,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因此,在新時代,從系統整體性的角度探討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條例》第2條第1款規定:“中國共產黨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條例》對黨校的上述定義,充分表明在中國的政治生態中,黨校是一個十分特殊且重要的機構。黨校具有十分鮮明的政治性,講政治是黨校的第一原則,黨校的所有學科都必須講政治,黨校與高校不同在于“黨校姓黨”,“黨校姓黨”既規定了黨校的教育原則,又指明了黨校的辦學方向,黨校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創辦和領導的以理論研究和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學校。在百年黨的歷史上,從工人夜校到安源黨校,從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校的發展歷經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時期,雖然這中間曾存在短暫的停辦,但基本保持近百年的連續發展,而且始終作為黨委的一個重要機構而存在。
從《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到《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行政學院工作條例》再到《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整體建設,并取得豐富的成果,在制度層面把黨校行政學院作為規范的對象,客觀上賦予了黨校行政學院以整體或者系統的意義。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形勢的發展,在發揮干部培訓整體優勢方面,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整體建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黨校行政學院分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而且從黨校(行政學院)的發展歷史形態看,各級黨委、政府辦黨校(行政學院)是一個基本事實。上下級黨校(行政學院)之間雖有業務指導關系,但是這種關系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在現實的運作中并不密切。在客觀上就會形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各自為政,無法發揮黨校系統整體優勢,無法形成合力。
系統論認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能成其為部分,但整體不是部分的機械相加,而是由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組成的系統。在研究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時,我們盡可以抽取其中的一些部分進行研究,但需要明確的是,討論整體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必須與其他的部分相聯系,否則就有可能偏離整個整體。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既相互聯系又不可分割的。系統的性質取決于其要素的結合方式即結構性。而“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些道理同樣適用于黨校(行政學院)工作。第一,從全黨的視角來看,黨、黨的建設、黨的干部教育事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不僅在功能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工作的目標等方面也是相同的,都共同服務于黨的干部教育事業的大局,屬于同類事物。第三,黨校(行政學院)應該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在干部培訓教育中發揮其系統整體作用。
要想使干部培訓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培養出黨和政府需要的各類人才,就必須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注重加強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建設。筆者認為,當前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黨校(行政學院)是加強黨性鍛煉的熔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個陣地、一個熔爐,這一定位表明了,第一,中央黨校(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具有共同的辦校目標,第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總體要求與基本任務等是一致的,第三,黨校行政學院事業是一個共同的事業,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這些為上級黨校(行政學院)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進行業務指導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黨校(行政學院)是個整體,一個系統,任何一級黨校行政學院都必須樹立這種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意識。上級黨校行政學院不僅要做好自己本校院的工作,還要負起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業務指導責任,為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生存和發展出謀劃策、分憂解難。
根據《條例》第11條的規定,“上級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加強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業務指導”[1],主要包括5項工作,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加強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整體優勢而做出的制度設計,對于充分發揮其干部培訓整體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僅僅只用列舉的方式規定這五項工作還遠遠不夠,與現實的需要差距仍很大,并且在運作中還有弱化這種業務指導的傾向,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上下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業務指導工作,以促進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功能和優勢的發揮,從而更好地推進黨校行政學院事業,服務于黨的事業的全局。當然,上級黨校行政學院對下級黨校行政學院進行業務指導工作的質量,會深刻影響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整體建設的前途與未來,對此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
《條例》第21條規定,“教學是黨校(行政學院)的中心工作”[1],第50條“黨校(行政學院)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是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提高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完善干部培訓方式的前提。
然而目前,黨校行政學院師資的問題已經成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一個難點。為適應改革開放關鍵期的需要,為提高教學質量,完善干部培訓方式,在黨校行政學院教育中,建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師資庫”勢在必行。《條例》第51條規定,“按照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原則,加強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完善學習進修、交流鍛煉等培養機制;營造在教學方式方法和理論研究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的良好環境;引進政治素質好的高水平專家學者和有志于黨校(行政學院)事業的優秀干部等人才;選聘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善于課堂講授的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先進典型人物、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師,建立健全兼職教師管理制度。”
“師資庫”的建立,是對現有黨校行政學院師資體制的一種改革,能促使現有師資隊伍更加精干,對完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師資庫”目前仍然是以現有黨校行政學院的教師為主體,兼職聘用社會各界的優秀人才,不僅能夠把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內的優秀教師集中起來,而且能夠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集中起來,不僅有利于提高黨校行政學院的教育質量,而且能夠滿足干部的培訓需求[2]。
在培訓工作中,黨校行政學院一般把講授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使參訓學員快速地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和提升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存在知識和能力脫節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創新并完善干部培訓方式。為此《條例》第24條“黨校(行政學院)應當努力創新教學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學,綜合運用講授式和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加大案例教學力度,推動案例庫建設。”
從培訓方式來講,在很多學員已經是專家、高級研究員的背景下,如果再像過去那種以老師為主體的講授方式肯定是不行的,實際上,我們黨校(行政學院)系統也已經從傳統的單一的講授式教學,轉向了“綜合運用講授式和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1],過去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黑板、一本講稿”這種單一的模式已經逐步淡出了。但是并不一定要淘汰講授式教學方式,而應該對之進行改革。“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教學的需要,講授式教學需要與多媒體結合起來,搭建一條學員與教員良性互動、適時交流的通道,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3]在教師中樹立教學相長、學員主體的理念,使得教學變成學員分享學習心得與體會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導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對策,以提升學員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同時“促使教師從‘傳授型’向‘研究型’角色的轉換”[4]。也就是說,教學活動應該由以教師為主體,向教師為主導、學員為主體轉變。在這樣的教學活動當中,學員的參與性會大大增強,而教員的培訓師的角色更加突出,呈現出了一種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新氣象[5]。
當前,在黨校行政學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能熟練運用PPT課件和白板等教學手段。如果用形象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是屏幕代替了黑板,鼠標代替了粉筆。這種教學手段相較于傳統的黑板粉筆,更加形象更加直觀、更加富有感染力,教學效果也更好,也很受學員歡迎,但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硬件設備;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