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宇,張莉莉,韋 宇,衛若楠,陳科宇,于同月,劉 樂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3.甘肅中醫藥大學,蘭州 730013;4.北京市豐盛中醫骨傷專科醫院,北京 100033)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主要含有黃酮類、多糖類、酚酸類、揮發油、三萜類、核苷類和氨基酸類等化學成分。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分析經典名方中菊花的用量及配伍,總結國醫大師、近現代名老中醫及臨床醫家臨床應用菊花的經驗,探討菊花的臨床用量范圍、常見配伍以及主治病證,為菊花在臨床運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鑒。
經典名方中菊花配伍不同的中藥治療風熱表證、肝熱動風、目赤腫痛以及癰毒疔瘡等。“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因而探討中藥的臨床用量至關重要。古現代方藥用量折算因時代度量衡不同,因此,按東漢一兩約13.8 g,宋金元一兩約41.4 g,明代一兩約37 g,清代一兩約37.3 g 為依據,探討經典名方中菊花的配伍用量。如桑菊飲(清·吳鞠通《溫病條辨》)方中菊花(一錢約3.75 g)甘寒質輕、疏風散熱,配伍桑葉清熱潤燥,共奏疏散上焦風熱之功,治療風溫初起之證。羚角鉤藤湯(清《通俗傷寒論》)中,滁菊花(三錢約11.25 g)清熱平肝息風,配伍羚角、鉤藤涼肝息風止痙,具有平肝息風、清熱鎮驚之功,治療肝經熱盛動風證。菊花丸(明《奇效良方》),菊花(半兩約18.5 g,每服菊花折合成現代劑量每服1.25 g)清肝明目,配伍熟地黃填精益腎,治療肝虛風熱型赤腫羞明,目痛翳障。菊花甘草湯(清《外科十法》)中,白菊花(四兩約150 g)清熱瀉火,配伍甘草清熱解毒,合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熱盛等急性期頓服治療疔瘡。菊花散(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菊花(六兩約248.4 g,每服菊花0.67 錢,折合成現代用量約2.76 g)清利頭目,蟬蛻明目退翳,合用增強理肝氣風毒,清肝祛風,名利頭目,治療眼目赤腫。
2.1 張學文 張學文在中風病防治中重視“治未病”,認為其發病關鍵在于肝熱血瘀,自擬“清腦通絡方”治療肝熱血瘀之中風先兆證。方中菊花涼肝息風以利頭目,配伍草決明入厥陰清肝熱,兩者共用以清肝腦之熱,菊花常用12~15 g[1-2]。張學文將偏頭痛的中醫病機歸為肝熱腦絡瘀滯,治療以平肝陽、清肝熱、通腦絡為核心,以菊花清息風陽而止痛,川芎行氣活血而通絡,兩藥合用增強疏風活絡止痛之效,治療偏頭痛證屬風熱之證,菊花常用15 g[3-4]。張學文從“腦”論治焦慮癥,認為臟氣失衡,氣機逆亂,痰火瘀滯上逆蒙蔽清竅是其主要病機,故菊花涼肝疏風,配伍石菖蒲、郁金豁痰化郁,同用增強疏肝解郁、行氣化痰之功,治療肝郁氣滯型焦慮癥,菊花常用12~30 g[5-6]。
2.2 顏正華 顏正華從風寒、風熱、挾濕與挾暑四個方面辨治感冒,杭白菊配伍連翹,取銀翹散加減化裁,菊花發散風熱,連翹清熱解毒,共奏辛涼解表、清肺透邪之功,治療風熱犯肺之外感證,菊花、連翹均多用10 g[7]。顏正華論治眩暈癥以虛實為綱,主張虛為病之本,實為病之標,在臨證中,自創經驗方“潛降湯”,治療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眩暈癥。方中白菊花能平抑肝陽、清利頭目,夜交藤養心安神,兩藥合用引藥入心肝二經,共奏潛陽安神之效,其中,菊花多用10 g,夜交藤多用30 g[8-9]。
2.3 朱良春 朱良春認為干燥綜合征的病機應當歸納于陰津缺乏,認為陰虛不能濡潤臟腑、關節、筋骨、肌肉及孔竅,病理特點是燥熱傷津,強調臨證需分清臟腑,辨證論治。滁菊花清熱平肝,夏枯草清肝除熱,兩藥合用能入肝經而清肝熱,治療肝腎陰虛、燥熱內生型干燥綜合征,菊花用10~15 g[10-11]。朱良春認為高血壓病的病機特點主要是陰虛陽亢,本虛標實,本虛以肝腎陰虛為主,標實為肝陽(火)上亢,擾于頭目,治療原則滋養肝腎、平肝潛陽并施,兼證宜辨病辨證論治。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滋養肝腎之陰,一滋養,一清平,動靜相伍,清涼性潤,治療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菊花多用10~15 g[12-13]。
2.4 李振華 李振華將流行性乙型腦炎歸為“暑溫”,認為其發病急、傳變迅速,以熱毒壅盛,易傷津耗液為主要病理特點。菊花疏風清熱、清利頭目,蒲公英、板藍根清熱解毒,共奏清熱解毒、息風開竅之功,治療暑濕熱毒內伏型流行性乙型腦炎,菊花常用12~15 g[14-15]。李振華認為眩暈型高血壓病的病機可概括為脾虛濕阻,血行不暢,肝陰不足,風陽上擾所致。菊花能平肝明目,天麻平抑肝陽,兩藥合用平肝熄風、清利頭目,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菊花多用12 g[16-17]。
2.5 徐經世 徐經世尤善使用炒菊花,認為炒菊花辛涼之性緩,適用于脾胃虛弱者。炒菊花清利頭目,谷精草清熱開竅,共用可清利目竅,治療肝腎陰虛兼化熱型結締組織病,炒菊花多用15 g[18]。徐經世認為肝硬化的基本病機以陰虛為主,兼有濕熱、氣郁、血瘀等,養陰兼以祛邪時,尤需顧護脾胃。炒菊花能清肝熱又不傷及脾胃,綠梅花舒肝和胃,共用可疏肝活絡,治療肝郁脾虛型肝硬化,炒菊花常用15 g[19]。
3.1 仝小林 仝小林提出“木郁達之”是中醫重要的治療原則之一,認為“木郁”即“肝郁”,疏解是“達之”的主要含義,也是治療肝郁之證的關鍵所在。仝小林以菊花配伍柴胡,治郁火,菊花清解之性能疏風透表給邪以出路,入厥陰以散肝郁之熱,合用柴胡疏肝解郁,調達肝用,共用可助清宣透熱,菊花多用9~30 g[20];仝小林以“態靶因果”辨治高血壓病,將高血壓分為“壅、郁、寒、水、虛、革”六態。菊花清肝明目,夏枯草平肝清火,合用清降氣火,通過潛降而降低血壓,治療高血壓之“郁”態,菊花多用9~30 g[21-22]。
3.2 李賽美 李賽美善從六經辨治糖尿病,強調方證對應,多方合用,認為其病位在肝脾腎三臟。菊花清熱平肝,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合用能滋陰清熱、滋補肝腎,治療肝腎陰虛型糖尿病,菊花常用10~15 g[23-24]。李賽美提出情志失調是甲亢發生的前提和反復發作的誘因,臨床多動態觀察,分期辨證,自擬“甲亢經驗方”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方中菊花平肝明目,玄參、牡蠣化痰散結,合用清熱化痰、疏肝散結,菊花常用15 g[25]。
3.3 石學敏 石學敏認為暴盲的病理變化與肝、脾和腎有關系,尤其與肝的關系密切,此外,心竅閉阻,心神郁逆亦是暴盲病機的關鍵,應開竅啟閉和調神定志合用,強調針藥并用,運用石氏針刺法,輔以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其中菊花清利頭目,配伍石決明清肝明目,共入厥陰肝經,治療暴盲癥,菊花常用10 g[26]。
3.4 馬融 馬融運用五臟辨證體系論治小兒抽動障礙,通過分析不同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質特點,確定五臟致病的主次,以銀翹散從肺論治,若擠眉弄眼明顯,加用清肝瀉火之菊花、青葙子。菊花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肝明目,配伍青葙子清熱散風,增強清肝息風之效,治療外風引動型小兒抽動癥,菊花多用10 g[27]。
4.1 配伍桑葉 何復東常以菊花配伍桑葉,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肝火上炎所致的眩暈等癥,其中菊花能除風熱,益肝補腎,桑葉性甘以益血,寒以涼血,甘寒相會,下氣而益陰,合用補水制火,益金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菊花常用10~15 g,桑葉多用10~30 g[28]。吳曉慧[29]用“桑菊飲”加減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其中菊花疏風散熱,桑葉解表清熱,合用能外散風熱毒邪,均各用10 g。
4.2 配伍枸杞子 舒蘭常用藥對菊花配伍枸杞子,治療小兒抽動癥,其中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枸杞子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合用可發揮清熱祛風之功效,各用6 g[30]。彭清華用菊花配伍枸杞子,治療干眼癥,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補益肝腎,合用可益肝明目,均常用10~15 g[31]。
4.3 配伍金銀花、連翹 尉中民善用輕劑,認為“輕可去實”,散上焦風邪用桑菊、銀翹之屬,治療眩暈頭痛等,菊花可散表熱邪氣,又能散肝陽上亢之邪,金銀花、連翹清熱散風,善清透頭目諸竅絡熱,菊花多用10~15 g,金銀花、連翹多用15 g[32-33]。
4.4 配伍鉤藤 王素梅認為小兒“肝常有余”,以菊花等平肝潛陽之品配伍鉤藤清肝熱、息風止痙,治療小兒抽動癥,能使肝風得平,抽動得止,菊花常多用10 g[34]。
4.5 配伍天麻 連建偉認為“眩暈癥”的主要病機為“風”,擅以“熄風法”治療肝風內動,上擾頭目所致的眩暈癥,常用菊花疏散肝經風熱,天麻平抑肝陽,合用增強其清輕平肝息風之功效,菊花多用12~15 g,天麻多用6~15 g[35]。
4.6 配伍川芎 楊朝勇等[36]以“川菊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其中菊花可清利頭目,驅散風邪,川芎活血理氣、祛風止痛,兩藥配合,風邪得以清散,瘀血得以清除,菊花常用20 g,川芎多用30 g。
綜合歷代經典方劑及現代名家經驗,總結出湯劑中菊花臨床劑量范圍為3.75~150 g,常用劑量在5~30 g,丸散劑中劑量偏小,多用1.25~2.76 g。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證候特點以及患者的體質,探求菊花最佳的臨床用量和配伍。如菊花質輕甘寒,既能疏風解表,能解毒清熱,配伍桑葉、連翹、金銀花等,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疾病,常用10~15 g;性苦微寒,涼肝息風、清利頭目,配伍決明子、川芎、天麻、夏枯草等,治療腦卒中、頭痛、眩暈癥、三叉神經痛、冠心病、高血壓病等,用量在1.25~30 g,其中丸散劑量偏小,為1.25~2.76 g;入肝經疏風解郁,配伍石菖蒲、郁金、柴胡等,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等情志類疾病,常用12~30 g;苦寒清熱,解風熱之毒,配伍蒲公英、板藍根、生甘草等,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面部痤瘡、疔瘡等肝經熱盛證,用量為6~150 g,其中疔瘡熱毒熾盛時,可重用至150 g,常用15~30 g。本文通過總結古現代醫家運用菊花的臨床用量和配伍特點,以期為臨床醫師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