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5)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最先提出“協同”這一理論,認為協同是“系統各要素間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而產生某種協同與競爭,從而推動系統的自組織不斷演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協同育人,就是這一理論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演繹。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三大教育體系的協同,與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與發展息息相關。其中,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家校協同育人,是新時代教育改革中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標準、推動“三全育人”模式綜合改革與構建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安全性、專業性與科學性的內在驅動力。
重點關注大學生,根據學生成長環境、綜合能力與心理特質等因素,一般分為心理、學業、經濟、網癮、違規、就業、身體、人際、外宿、突發等類型。其中學生成長環境中,家庭環境因素影響力占比較重,是重點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成因。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很多矛盾沖突點,往往來源于其原生家庭。家校協同育人,有助于高校環境有效結合家庭環境這一重要場域,開展富有沉浸式、啟發性的活動與體驗,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塑造學生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與愛、正義、修養與節制、心靈的超越等積極心理品質,從而增強學生的心理能力、綜合素質、市場適應力與競爭力。
隨著重點關注大學生各類問題事件頻發,各高校越來越重視重點關注工作,也越來越重視該類學生的家校協同,但是重視力度遠遠不夠。在整體的統籌層面,缺乏體系化構建發展戰略。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協同機制運行不暢;協同育人重在點,輕于面;集中精力于問題的處置,忽視了問題發生前的體系化協同預防體系工作的開展等。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仍在起步階段,與之相關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理論與實踐相對比較薄弱,從而在實操的指導上專業性不強、系統性不足。
作為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對象,學生本人既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目標主體,又是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參與者。要徹底發揮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功能,同樣離不開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然而在現實操作中,很多學生在經歷了小學、中學階段的家校共“管”的約束后,進入大學后在時間與經濟上得到較大的主控權,往往不希望家長過多干擾在校生活,也不愿意老師將個人情況反饋給家長,對學校與家庭的協同育人存在一定的抗拒甚至排斥。
家庭與學校的協同育人機制,目前尚不完善,運行過程中也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與法律保障,直接影響家校協同育人效率與效果。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家庭和學校雙方,必須達成共識,雙方要發揮有效的協同育人機制,就必須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優勢互補、統一行動、深入互助。
互聯網時代,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家校協同育人特色載體,通過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多樣化的溝通方式保障線上線下的家校資訊暢通;根據重點關注大學生的類別,提供家庭成員有針對性的不同模塊課程學習平臺;實現平臺體系現代化、資源數據化、功能一體化與操作人性化。
建立學校一把手負責,學工部門牽頭統籌,教學、財務、團委、招生、就業、后勤、宣傳等部門與家長一起分工協作的保障系統,將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納入重要工作事項與考核標準,定期復盤總結。
針對“協同育人對象學生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學校與家庭雙方應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避免單一的說教勸服模式,多采取沉浸式體驗與啟發,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引導方案,充分發掘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有序、有效運行與發展,離不開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有力監管與法律保障。各地教育部門應當作為有效監管部門對家校協同育人進行有力監督,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加強培育與宣傳,以點帶面促進整個社會環境的認可與支持,從而反哺于家校協同育人實效。
健全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梳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規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職能,明確在具體的情境下家庭與學校應當承擔的責任,為家校協同育人實效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