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醫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目標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身心健康、學識淵博和能力卓越的優秀人才。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效能的重要支撐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父母承擔了對孩子生活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確引導、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塑造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
重視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點。學者們一致認同大學生家庭教育表現缺失或弱化,人們普遍把家庭教育關注的重點放在十八歲之前的基礎教育,對大學階段的教育完全放手,導致大學生“家庭教育”出現階段性空白。家長更多的關注轉移到了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問題上,忽視了對大學生獨立能力、審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內容。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研究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對大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和需求等缺少實證研究。對大學生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有利于拓寬家庭教育研究領域,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
本文采用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某高校本科生為調研對象,隨機發放《家庭教育調查問卷》(學生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54份,調查結果有效可信。問卷設計42道題,主要了解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大學生獨立程度、與父母的關系、家庭教育滿意度、大學生已接受的和作為未來家長關注的家庭教育內容。
男女比例分別為43.7%:56.3%,城鎮戶口:42.6%,農村戶口57.4%;獨生子女占42.6%;流動人口9.0%;近視人數占83.8%;每天上網4小時以上38.3%;每天鍛煉和經常鍛煉占41.5%;在家父母經常安排做家務37.2%;非常獨立,能夠獨立生活17.7%;比較獨立,會做飯洗衣等簡單家務66.4%;獨立性差,依賴父母,不會家務15.9%。
大學生近視人數占比高,表明父母對孩子身體健康教育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約1/6獨立性差,表明獨生子女家庭占比大,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習慣等的養成發揮重要作用,并對其影響深遠。
與父母沒有隔閡18.8%;有一點隔閡65.0%;嚴重隔閡1 6.2%。結果表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是導致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的根源,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只有家長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朋友,做到充分了解孩子,才能做到對孩子因材施教。父母應重視家庭成員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父母教育得當,滿意35%;父母教育有些不科學,基本滿意55.5%;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科學,不滿意9.5%。表明子女對父母教育方式的認可度不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待改進。父母應該為家庭成員平等對話、和諧相處創造良好的氛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讓孩子心服口服,提高孩子對父母教育的滿意度,有利于提升教育效能。
愛國主義教育54.4%;生命教育55.1%;社會公德59.1%;職業道德39.4%;理想前途59.1%;體育鍛煉43.1%;心理健康43.1%;人格教育55.1%;家庭美德53.7%;人際交往57.7%;審美教育29.9%;青春期教育33.9%。表明,更多家長過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夠,這與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相悖。應拓寬家庭教育內容,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愛國主義教育70.1%;生命教育74.5%;社會公德72.3%;職業道德67.9%;理想前途69.7%;體育鍛煉71.5%;人格教育72.6%;家庭美德70.1%;人際交往69.7%;審美教育56.6%;青春期教育60.6%。表明,大學生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比較到位,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視父母與子女之間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營造以尊重、平等、民主為主導的家庭氛圍。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摒棄過分關注孩子成績和理想前途教育功利化思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更大范圍地宣傳重視家庭教育,拓寬家庭教育內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