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文 曲世元
(1.大慶市三永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000;2.大慶高新國有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第一,展現語文課程的特征,加深核心素養培養工作。不同的學科有其專屬的特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能把課程的內部價值有效地凸顯出來。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教學模式創新和課程變革進行有效的整合,體現學科特有的魅力,讓學生接觸到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為學生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第二,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自主發展的平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能豐富課程的內容和教學資源,增加師生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頻率,為小組合作的開展提供保障[1]。同樣,能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語文問題的機會,拓展學生探究的空間。
小學生剛剛進入到校園中,內心中仍存在著一定的緊張和焦慮,老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疏解,優化他們的心理狀態,確保他們能有效地融入班級中,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因此,老師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打破固有的結構框架,創新教學模式,確保學生的思維邏輯能有效的發散。小學生具備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無法一直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這時老師應對互聯網的本質進行剖析,選取其中的優勢并把它們融入教學中,轉變緊張的男女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老師應建立真實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切身地感受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從而獲取全面的語文知識,提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比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文章時,在正式上課前老師先在網絡檢索一段有關于秋天的視頻,讓學生們感受秋日的美好,并鼓勵學生們描述他們心中的秋天。在談論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能沉浸于秋天的美景中,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明確他們表達的情感,明確文章的核心內容。隨后當學生閱讀文章的時候,老師為學生播放有關秋天的輕音樂,為他們思維的發展提供保障[2]。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的關鍵為對重難點進行把控,引導學生逐步地克服一個個困難,占領語文學習的高地。老師應該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課程的直觀性和具體性,有效地挖掘學生的語文潛力,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應營造輕松、愉快、舒緩的課堂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能全方位地感知語文知識。比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因為其中存在著大量的生僻字,并且詩歌中描繪的場景小學生較為陌生,所以無法有效地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古詩詞進行逐句分析,確保其能流暢地進行朗讀,提高它們對詩歌的認識。其次老師為他們播放以詩歌內容為基礎創作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中的人物關系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后,老師邀請學生對詩歌進行現場演繹,并安排一位學生進行詩歌朗誦。學生對這項活動充滿了好奇,大家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加深對詩歌的印象。
在傳統的模式中,老師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只能一味地跟隨老師,在語文學習中缺少自身的觀點和想法,無法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老師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材開展的,教學資源較為貧瘠。但是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的優勢日益凸顯出來,小學語文老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一般規律,借助技術優勢,為語文課堂配置豐富多彩的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的儲備量。比如,在講解《慈母情深》這篇文章時,其中主要蘊含母親對兒女的愛。許多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中,所以他們無法理解一本書或者一盒罐頭對家庭的重要意義,不能真切地體會那份感情。這時老師可綜合應用網絡資源為他們播放那個年代的紀錄片,展示圖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圖片和視頻了解故事的背景,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老師利用互聯網整合各項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發展空間,提高其自主規劃和控制能力。利用互聯網打造系統化的教學平臺,加強課上和課下的聯系,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整合效果,為小學生語文科學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在課前時老師把微課上傳到系統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進行學習,在微課中標注出存疑的位置,以便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提升時間的利用率。此外,在預習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發布到平臺中,以便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的內容。在課后時學生可以直接在系統中進行答題,系統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批閱,把測試的結果反饋給學生。班級內的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自身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老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融入互聯網的優勢,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價值。同時,要對現有的語文結構框架進行探究,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