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中國自古以來就較為推崇勞動精神,認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現代的教育理念也逐漸轉向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在現代高校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勞動精神的引導作用,促使高校大學生了解勞動精神、體會勞動精神并且熱愛勞動精神,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融入勞動精神,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培育勞動精神相結合,打造學生吃苦耐勞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
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關鍵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實踐活動,而勞動作為實踐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也具有重要作用。勞動精神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目標,正確進行勞動教育可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論化教學為主,通過加強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勞動的過程中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思想政治實踐,而在進行思想政治實踐中又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因此,將勞動精神融入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學生正確的認識勞動,能夠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及培育正確的勞動品德觀念,才能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也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訴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文化教育的不斷深化,在現代教學中,越來越追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勞動精神進行貫徹。然而,部分學校、家長依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出現重教育輕實踐、重文化輕勞動等現象,認為勞動教育作為德、智、體、美中的最后一位,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并無太多幫助,甚至會減少學生的其他方面學習時間,導致部分學生的思想觀念出現歪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進行高校教學時,學校和學生都應明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從教學的各方面重視勞動教育,包括教學的內容、手段,教師的言行舉止,學校的教學方針政策等方面,加大勞動精神的宣傳推廣力度,例如:高校可以將勞動精神融入學校的校規校訓中,學生通過熟記、理解校規校訓加深對于勞動精神的理解與認知,結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勞動精神貫徹給當代的大學生,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觀念[1]。
勞動精神教育的開展形式豐富多樣,這也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勞動精神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勞動精神實踐,以創新知識、創新技能、創新方式進行勞動精神教育。勞動精神教育要在學生的心理與行動方面進行改變,一方面,在精神方面,要轉變學生對于勞動精神的認知,明確勞動不僅僅知識行動層面的,還需要精神層面與其配合,強化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另一方面,在行動層面,在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的基礎上,加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力度,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結合相關的專業知識,在進行專業知識教學時融入勞動精神,可以通過增加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操作來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2]。例如:通過增加實踐勞動周的勞動實踐時間,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勞動,體驗勞動的樂趣,引導學生從被動勞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勞動學習,促進勞動精神的實踐發展。
勞動教育作為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對高校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勞動精神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圍,首先,在校園內,可以通過開展與勞動相關的主題活動,營造校園勞動精神氛圍。例如;勞動節主題、植樹節主題、雷鋒月主題、清明節祭祀主題等,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進行演講和征文等公益活動,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又可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勞動實踐,在進行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反思勞動價值,懂得勞動所帶來的意義;其次,在校園外,可以通過開展校外的活動來體現勞動精神,例如:積極推動三下鄉活動,通過由高校老師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體驗基層生活,感悟基層勞動,并在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深化學生的勞動精神,學校可以大力宣傳學生志愿者活動,無論是社區、車站、廣場等公共場所,都可以進行志愿者活動,并制定相應的學分等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使學生在勞動中體悟助人為樂的精神;最后,可以通過樹立先鋒模范代表,對學生勞動精神教育起到帶頭作用,通過開展模范講座、論壇、表彰大會等形式,既可以宣傳推廣學生的勞動精神,還可以提高模范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等進行校園投票,選出你心中的勞模,并對勞動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進行推廣宣傳,以更多途徑宣傳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學習先進的勞模精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3]。
總之,勞動精神不只是單純的精神層面,而是需要落實到實踐中。我國教育方針曾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進行勞動精神教育時,高校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勞動精神教育相結合,以多種勞動實踐途徑開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大學生。